《小麥赤黴病》一書出版

小麥赤黴病是為害小麥最嚴重的病害之一,全球普遍發生,被稱為小麥的“癌症”,它嚴重危害小麥產量和品質,產生的毒素進一步威脅著人畜健康,對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影響極大。近年來,氣候變暖和耕作制度的變化導致小麥赤黴病在我國的發生範圍不斷擴大,特別在我國最大的主產區黃淮麥區,小麥赤黴病已經呈常發態勢,危害日趨嚴重,部分地區小麥赤黴毒素含量甚至超過國家限量標準。

由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小麥赤黴病》一書,著重介紹了21世紀以來小麥赤黴病及其綜合防控的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最新成果。縱觀全書,其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第一,權威性強,是關於小麥赤黴病研究最全面、最系統的專著。我國研究小麥赤黴病已有半個多世紀,研究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國際赤黴病大會先後召開了5屆,其中兩屆在我國召開,作者馬鴻翔研究員3次擔任大會組委。為了推動小麥赤黴病綜合防控的研究與應用,有效控制小麥赤黴病對小麥產業的危害,2017年5月農業部成立了以程順和院士為理事長的“國家小麥赤黴病綜合防控協同創新聯盟”。作為聯盟的重要任務之一,程順和院士及康振生院士提議編撰《小麥赤黴病》專著,並組織聯盟各相關領域的主要領軍人物參與本書編撰,最終形成了這部學術專著和實踐應用方案。本書內容系統全面,不僅在篇章上包括了病原菌、毒素、化學防治、生物防治、抗病遺傳改良、綠色防控等赤黴病研究的各個方面,而且在某一局部上也力求全面系統,以抗病育種為例,在方法上就包括常規育種、近緣種質利用、細胞工程育種、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和轉基因育種等多方面。

第二,與時俱進,是我國小麥赤黴病最新研究成果的薈萃。文獻的收集是理論研究的基礎,也最能體現學者的基本學術態度與學術追求。本書主要介紹了21世紀以來關於小麥赤黴病研究的最新進展和最新研究成果,作者積累或收集了諸多文獻資料,其中多項研究成果甚至在圖書付印之前還在不斷更新,力求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如作者中馬忠華團隊對禾穀鐮孢菌中DON毒素誘導條件下毒素小體的形成模式的構建,以及唐威華團隊發現鐮孢菌素A在侵染小麥過程中的作用、Bai等團隊小麥3B染色體上抗赤黴病主效QTL候選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等等,這些都是2019年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

第三,注重實效,每一章都突出了作者研究的實際應用成果。比如在 “小麥赤黴病化學與生物防治”章節中,就“禾穀鐮孢菌抗藥性”的相關研究,作者周明國團隊近20餘年一直連續監測小麥赤黴病菌對多菌靈的抗藥性群體,並根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安排,統一對有關省送來的標本進行抗藥性監測,形成了諸多項實驗數據,提出瞭解決方案,並發現“多菌靈在防治小麥赤黴病效果較低時,能夠刺激病菌DON毒素的生物合成,加劇糧食和食品汙染”,相關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獎;又如,在“育種”章節中列舉了不同抗病品種選育的具體過程;再如,第五章“小麥赤黴病綠色防控”,更是較詳細地列舉了近年來在江蘇省不同地區進行小麥赤黴病綜合防控試驗的技術措施及實施效果,對常發麥區防控小麥赤黴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農業推廣技術人員具有重要的實踐應用參考價值。

第四,立志高遠,展現了中國學者對這一國際問題研究的新進展。糧食和食品安全是全球各國高度關注的問題,與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全球人口不斷增長,直接導致了食品和糧食消費需求總量的加大。同時,全球食源性疾病不斷上升,因食品汙染引發的貿易糾紛頻發,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多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各國政府紛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啟動農業安全工程,以保證本國農業安全。《小麥赤黴病》一書凝聚了我國專家小麥赤黴病研究智慧的精華,被列為國家“十三五”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並受到國家出版基金資助,有助於將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和應用技術介紹給國際同行,體現了中國政府對農業這個基礎產業的重視,展現了中國學者對國際問題研究的新進展,將對共同解決小麥赤黴病這一全球性難題提供重要的借鑑價值。

綜上所述,《小麥赤黴病》的出版對促進我國小麥產業發展、保障糧食和食品安全、提升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和在國際上的農業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

《小麥赤黴病》一書出版

《小麥赤黴病》馬鴻翔、周明國、陳懷谷等編著/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注:本文轉自“第一中國出版傳媒網”

《小麥赤黴病》一書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