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為什麼沒有把匈奴滅絕?烏孫起到了什麼作用?

漢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最強大的朝代之一,漢武帝時期與北方最兇悍的遊牧民族匈奴的戰爭,漢軍曾對匈奴展開三次重大反擊作戰(也有人稱之為五大戰役),並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從根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南下騷擾問題,對匈奴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漢武帝的文治武功,被稱為“千古一帝”。雖然這樣,還是沒有吧匈奴徹底消滅,由於部落分散在廣闊的大草原上,再加上有些少數民族一直在漢朝和匈奴之間徘徊,其中烏孫國就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漢朝為什麼沒有把匈奴滅絕?烏孫起到了什麼作用?

烏孫國是西漢時由遊牧民族烏孫在西域建立的行國,位於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流域,地處天山北麓,極盛時佔有整個伊犁河流域和西天山的廣大土地,庭帳(首都)設在離今伊塞克湖南岸不遠的赤谷城。國土包括今天的新疆西北、哈薩克斯坦東南、吉爾吉斯斯坦東部及中部。“與大月氏俱在祁連、敦煌間”,烏孫國在西域的各個小國之中算是比較強盛的。它的地理位置正好夾在漢朝和匈奴兩個大國中間,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捲入了兩個強國的鬥爭,它的向背決定了兩大強國之間的戰爭結局,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那麼,在大漢、匈奴之爭中,烏孫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以至於它左右了兩個大國的力量,甚至改變了匈奴的命運呢?

一、倚賴匈奴

先秦時烏孫族自號“昆”,是一個西戎部落,先秦典籍稱“昆”為“昆戎”、“緄戎”、“混夷”,如《孟子·梁惠王章》:“惟仁者能以大事小, 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混夷。”

“烏孫”這個名稱最早是《史記》中出現。《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記載:“臣(張騫)居匈奴中,聞烏孫王號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邊小國也。”《漢書·張騫李廣利傳》:“天子數問騫大夏之屬。騫既失侯,因曰:‘臣居匈奴中,聞烏孫王號昆莫。昆莫父難兜靡本與大月氏俱在祁連、焞煌間,小國也。’”反映烏孫族早在西漢以前已在河西走廊建國。春秋戰國以前烏孫曾在現今寧夏固原一帶遊牧,其後他們才逐漸遷徙到河西地區。

根據《史記·大宛傳》、《漢書·張騫傳》以及《漢書·西域傳下》的記載,在漢朝之前,烏孫並未進入中原王朝的視野,直到西漢時期,烏孫已經人口眾多,兵力強大,是西域首屈一指的強國。公元前2世紀,共居於祁連、敦煌一帶的烏孫和月氏發生戰爭,月氏趁匈奴大軍征伐東胡的時候進攻烏孫,烏孫國王難兜靡被殺,烏孫國滅。

漢朝為什麼沒有把匈奴滅絕?烏孫起到了什麼作用?

但是難兜靡剛出生的兒子獵驕靡活了下來,相傳獵驕靡在荒郊野嶺避難的時候有飛鳥給他喂肉、有野狼給他餵乳汁,匈奴人見狀,驚為天人,以為他是天神下凡。

於是獵驕靡被匈奴冒頓單于收養,一顆復國的種子自此深深埋在了匈奴。

獵驕靡在匈奴人的養育下長大,“(單于)使將兵,數有功”。在公元前177年左右,獵驕靡跟隨匈奴老上單于進攻月氏,月氏兵敗西遷,逃到了伊犁河流域。

趕走月氏人後,老上單于將原先的烏孫子民悉數交還給獵驕靡,幫助他重新建國。不過原先的祁連、敦煌之地已經分封給了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重新建立的烏孫國並不在河西走廊,而是在阿爾泰山附近。

烏孫復國對匈奴、大漢的國際關係和歐洲的民族變遷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對於大漢來說,一個在西域勢力強大的、親匈奴的國家存在無疑是一件壞事,拉攏烏孫成了大漢“斷匈奴右臂”的戰略思想的關鍵環節。

漢朝為什麼沒有把匈奴滅絕?烏孫起到了什麼作用?

從地理位置來說,烏孫更靠近匈奴、遠離大漢,“未知其(漢)大小”;從個人感情來看,獵驕靡被冒頓單于收養,後來的老上單于、軍臣單于都待他不薄(匈奴慣例,只有單于的兄弟子侄等親近的人才能統兵,獵驕靡也能“將兵”,足見歷代單于對他的信任)。

因此,復國後的烏孫無可非議的站在了匈奴這邊。

但是,獵驕靡野心勃勃,不肯屈居人下。烏孫復國後又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經營,國力逐漸強盛,特別是在軍臣單于死後,獵驕靡“不肯復朝事匈奴”,雙方也發生了軍事衝突,“匈奴遣兵擊之,不勝”,這為大漢拉攏烏孫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歸漢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這次的目標十分明確,就是拉攏烏孫及其周邊國家。

此時的西域仍然在匈奴的掌控之下,烏孫並沒有因為張騫的來訪而瞬間脫離匈奴、聯合大漢,而是採取折中方案,送給了大漢數十匹好馬作為答謝,同時派遣使節到大漢訪問。

正是這次訪問改變了歷史,訪問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烏孫使節看到了大漢社會的富庶和軍隊的強大,烏孫對大漢的態度由此發生轉變。

漢朝為什麼沒有把匈奴滅絕?烏孫起到了什麼作用?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將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公主嫁給獵驕靡,獵驕靡立其為右夫人,雙方和親。此後不久,匈奴單于也將女兒嫁給獵驕靡,成為左夫人(烏孫以左為尊)。三個國家形成一種微妙的平衡關係。

這種微妙的關係持續了很長時間。一方面,烏孫和匈奴仍然是從屬關係,烏孫不敢和匈奴公然決裂;另一方面,大漢在與匈奴的作戰中沒有展示出必勝的實力,這成為烏孫觀望形勢、不敢貿然聯合大漢的主要原因。

此後,大漢又派出解憂公主前去和親,繼續鞏固雙方關係。直到公元前1世紀,大漢對烏孫國的苦心經營終於取得了巨大回報。

公元前72年,匈奴進攻烏孫,漢宣帝派十五萬大軍、五道並進前往支援,漢、烏聯軍發起反擊,大敗匈奴。

此役,烏孫“獲……騎將以下四萬級,馬牛羊驢橐駝七十餘萬頭”,直搗匈奴“右谷蠡王庭”,與大漢合兵制勝。

公元前71年,匈奴再攻烏孫,結果碰上天降大雪,很多匈奴人凍餓而死,烏孫趁機聯合丁令、烏桓發起反擊,匈奴再敗。

至此,大漢、匈奴之間長期的戰略相持被打破,漢武帝“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終於實現,烏孫歸漢成為大漢攻擊匈奴的轉折點,匈奴不得不面對兩面夾擊,開始走向衰弱,並從此一蹶不振。

漢朝為什麼沒有把匈奴滅絕?烏孫起到了什麼作用?

公元前60年開始,匈奴陷入連年內戰,經歷了一系列單于爭奪戰以後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投靠大漢。

東漢中晚期,在大將軍竇憲、耿秉等將領征討下,北匈奴大敗而逃,被迫西遷,在歐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也從此消失於中國歷史舞臺。

可惜的是,烏孫也未能保持強盛。從公元前53年起,烏孫國大、小昆彌並立,國家處於長期分裂,這種分裂狀態一直持續數百年,直到5世紀初,烏孫被柔然所滅。

從背匈奴到歸漢,烏孫的向背直接導致了匈奴力量的削弱以及大漢實力的增強,這也難怪當年的漢武帝為了“與烏孫共滅胡”,不惜打破儒家教條,“從其國俗”,讓細君公主先後嫁給獵驕靡、軍須靡父子。

“那堪將鳳女,還以嫁烏孫”,後人對大漢的和親政策往往頗有微詞。但從結果來看,這種和親政策無疑是取得重大成果的,大漢王朝之所以能擊敗匈奴,除了兩漢強大國力以外,烏孫國的作用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