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夢人物」木雕雕匠黃桂鬆:執著追求琢成器

一記雲夢縣下辛店鎮黃門村木雕雕匠黃桂松

作者:雲夢縣城關衛生院 彭豔

圖片:晏美華 杜 海

來源:《孝感匠佬傳》

月流火。銀白的驕陽,熱烈地撫摸著大地萬物,周遭不見四月芳菲的一絲蹤影,聞不到五月的槐香,聽不見粉荷破蕾初綻的梵音,綿延無盡的田野裡,唯有浩浩蕩蕩濃麗的綠。徜徉其間,喚醒我久違的故鄉味道,還有那淡淡的泥土芬芳和稻子抽穗的清香。

我出生在雲夢縣下辛店鎮的一個村壪,黃門村與我孃家是近鄰。可我自幼讀書在外,後來回孃家的日子也不多,對鄰村的木雕雕匠黃桂松師傅全然不知。一路上,關於黃師傅、關於木雕、關於木雕雕匠,我有太多的猜測與遐想。

「雲夢人物」木雕雕匠黃桂松:執著追求琢成器

黃桂松的家就在通往黃門村的路邊,一棟五間三層樓房,點綴歐式建築裝飾,頗見氣派。眼前的黃師傅,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形象,熱情好客、言語舒緩。略敘鄉情,我靜聽他娓娓道來。

黃桂松生於 1944年 10月,自幼喪父,與母親及兄長靠織布和種田維持生計。朝不保夕的家境,使他錯失了走進學堂的機會。也許就因為如此,黃桂松養成了自強自立的個性,小小年紀就學會了討生活。

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新農村建設一片繁榮景象,百行百業百花齊放,其中木匠很吃香。在黃桂松心裡,自己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木匠。可是,一無家父撐腰,二無錢財拜師,要想成為一個木匠,談何容易?

「雲夢人物」木雕雕匠黃桂松:執著追求琢成器

黃桂松發現,木匠打製傢俱常用到木雕件。木匠們製作木器尚可,木匠同時又是雕匠的就不多見了。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如果從木雕入手,既能做木雕件又能做木器具,那麼,這技藝就高人一籌。花樣年華里,一名農村青年的夢想與追求,會有自己的小小世界。17 歲那年,黃桂松按照自己的設想,動手了。

「雲夢人物」木雕雕匠黃桂松:執著追求琢成器

這可能與個人天賦有點關係。黃桂松雖沒有上過學讀過書,可他對繪畫特敏感,看什麼畫什麼,畫什麼像什麼。母親和哥哥都認為黃桂松是家裡的才子,對他熱愛繪畫,讚賞有加也鼓勵多多。

把繪畫應用於木雕,道理上相通:專心於學木雕,全家人都支持。可是,在木板上畫畫還行;將所畫雕刻成“立體的花”,則是另外一回事。這就是黃桂鬆了,青春年少的他,偏不信邪!木匠用的斧、鋸、刨、鑿等,雕匠用的扁鑿、刻刀等,他慢慢備齊。辦法便是先“依樣畫葫蘆”,找來已有的木雕件,照著樣子雕刻。這還不夠,遠近人家的傢俱,凡有木雕件,再難黃桂松也要想辦法臨摹下來。

泗洲寺,下辛店集鎮旁的一座千年古寺。這裡有飛簷斗拱,這裡有雕樑畫棟,這裡有佛龕菩薩,對黃桂松來說,這是一個木雕的實物館。他被這些雕件深深吸引,也開始琢磨,鏤空花是如何“破壁”而生的? 浮雕花又是怎樣“懸浮”綻放的?無數次心與神的交匯,那些千姿百態的花飾圖形,便綻放在他的腦海裡了。時間久了,在黃桂松的刻刀下,那些花朵栩栩如生,有時還會“長出”新的花樣來。那些人物,衣褶裙裾中神情神態彷彿可與人對話。

木雕是個精細活,沒有決心、耐心與毅力是學不來的。黃桂松說,做手藝,要麼不學,學就要學會;要麼不做,做就要做好。

洗臉架,用於擱置臉盆的木架。用木襯做個洗臉架並不難,巧妙的是將洗臉架的靠背做成個一人高、可晾毛巾的晾架,依據人們愛美的心理,在這晾架上鑲裝花飾,這就要木雕件了。小方桌,將直直的4 條腿底部修飾為虎爪,又利用桌面的橫襯,以卷草形打製成博古架形狀,增加了方桌的結實度,又使之更美觀。黃桂松從小型又簡單的傢俱做起,寧可自己勞神費力,也要打製出有花飾、有雕件的傢俱。經過六七年的磨練,“黃桂松打的傢俱更好看”傳為佳話。

「雲夢人物」木雕雕匠黃桂松:執著追求琢成器

大約在二十四五歲時,黃桂松就可挑著木工、雕匠工具“走江湖”做鄉活了。有一次,他被漢川麻河趙西村的一位東家請去做傢俱。到了後才知道,東家要打製一個穿衣櫃。當時,穿衣櫃才流行開來,在趙西村也只有一家有穿衣櫃。黃桂松沒見過更沒做過,可東家的要求怎好拒絕? 他急中生智,對東家說:“不曉得你要多大尺寸的穿衣櫃。要不,你帶我去那家瞧瞧?”見到穿衣櫃,黃桂松量好尺寸,看了細節,返回東家屋裡便開始做。穿衣櫃除了抽屜、掛衣間等之外,還有一面裝有鏡子的櫃門。為了讓這個櫃門更好看,黃桂松將這櫃門裝上走花線、飾花草的邊飾。穿衣櫃打成,東家說:“哎呀!這穿衣櫃太好看了。”

日推月移,黃桂松在下辛店一帶小有名氣。他在幹中學、在學中幹,桌、椅、凳、箱、櫃、婚床、搖籃等,凡常用傢俱他得心應手,甚至還做木犁、耖子、宰磙、水車等農具。過去,他學手藝沒有師傅;如今,他帶著一二徒弟。做農具,難一點的要數水車的鎖子。鎖子,形象地說就是水車的鏈條。鎖子是水車提水過程中運動著的構件,因此尺寸和精確度要求高。黃桂松的本事,就是有雕匠的功夫,他做的鎖子裝在水車上,實用、耐用又好用。

木雕,據說起源於新石器時期,秦漢趨於成熟。唐代木雕,已精美絕倫。明清木雕在成為高端觀賞品的同時,也被廣泛應用於生活,其題材有吉慶有餘、五穀豐登、龍風呈祥、松鶴延年等。木雕是從木匠中分離出來的,作為民間工 藝,它也被稱為精細木工。木雕的雕刻技法有圓雕、 浮雕和鏤雕。

「雲夢人物」木雕雕匠黃桂松:執著追求琢成器

跟黃師傅談論木雕的淵源與演變、技法與流派,他一點也不感興趣。他追求的,就是務實。疏弓,用於鏤雕的一種工具。要想買疏弓並不難,黃桂松的可貴之處是,自己制疏弓。從電纜線中抽出粗細合適的鋼絲,繃在木板上,用鋼鑿鑿出鋒利的齒。這鋼絲,就好比鋸子的鋸條。將鋼絲兩端固定在事先制好的竹弓上,這便是疏弓了。使用疏弓時,依據畫在木板上的圖案,先在圖案外的餘料上用木鑽打好孔眼,從孔眼中穿過鋼絲,在竹弓上安緊,以此鋸掉圖案的餘料,然後雕刻出來的圖案便是鏤空圖案了。

弓的作用就在於能將圖案外、任意而不規則的餘料鋸掉。因為多年已沒有從事木雕,又因這疏弓做起來容易,黃師傅的疏弓早已不知丟失在哪裡。為彌補這一缺撼,老人家現場為我們畫了一幅疏弓示意圖,這讓我們看得很直觀。

黃桂松既是木匠,又是雕匠。他說:“農戶人家打製一房傢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手藝人,為東家著想,要做到儘量提供方便才是。”後來,黃桂松又學了油漆手藝,於是,在隨後做手藝的日子裡,他為東家“一條龍”服務。這讓我很驚奇,在那樣的歲月裡,一位鄉間的手藝人,竟可以把聰明才智發揮到極致。

座談間,他從室內搬出一個半邊有箱蓋的大木箱,裡面裝的全是他的寶貝,刀鑿斧鋸之外,更多的是我從沒見過的木雕工具。單是刀具就有扁的、圓的、尖的,有的刀具呈斜邊,有的刀具有凹槽。“好長時間沒做木雕,蠻多的工具都丟了。”他說。隨後又吩咐孫兒到儲藏間把那幾件雕件搬出來。

「雲夢人物」木雕雕匠黃桂松:執著追求琢成器

這是架子床上的構件。架子床,就是結婚用的婚床。婚床先打製結實的床架,又從床架的四角向上做成一個與床等寬的木架,木架可掛蚊帳。因床上有這個高大的架子,便稱其為架子床了。舊時結婚,特別流行架子床。

「雲夢人物」木雕雕匠黃桂松:執著追求琢成器

打製架子床,最講究的就是床正面的床臉。製作床臉 時,先在床的兩端各裝約兩尺寬、與架子等高的立面,然後 在這立面的上方裝木簷,這木簷,行話叫“滴水”。通常情 況下,架子床有三道滴水。首先,要對立面的面板、內沿進行木雕裝飾。其中,內沿多為圓月形,因其左右、上方皆有木雕裝飾,象徵花好月圓。三道滴水為下垂狀、平行安裝,其對應的地面處為木製矮腳的寬凳,俗稱“踏板”。這樣,才算是一張完整的架子床。

「雲夢人物」木雕雕匠黃桂松:執著追求琢成器

眼前的木構件,是兩道滴水。其一為最內的一道滴水。這滴水長1.97 米、高30.5 釐米,由木襯製成框架,又分上下兩層。上層有5 個長方形方塊,下層為3 個長方形方塊。方塊為單數,這是遵從了中軸線的原理。所有這些方塊,都是用木板做的木雕件。例如下層3 個方塊,中間一塊為鏤空、襯底的舞女圖。舞女有5個,長袖束腰,呈楚文化中“三道彎”舞蹈狀。其左右兩個方塊,皆鏤雕為枝葉漫卷的桃花圖。這道滴水的下沿,有弧狀邊飾,業已殘損,最寬處 10 釐米、最窄處6 釐米。弧狀邊飾的中心位置,浮雕為一隻飛翔的蝙蝠,諧“福”音,寓意有福氣。據說,蝙蝠還有“鎮邪”的作用。這道滴水的兩端有榫頭,是鑲裝在床立面上的構件。

另一道滴水,長 2.05米,只有一層共5 個長方塊雕件。這道滴水,兩端有長 38 釐米、高 16 釐米的長方塊,比中間的長方塊要高6 釐米。利用這個高差,也製成下垂的弧形邊飾。這些長方形木板,分別為太陽花、喜鵲佔梅等鏤雕。弧形邊飾,製成鏤雕卷草花朵形。在這邊飾的兩端,下垂4 只木雕流蘇。這道滴水安裝在床架子頂的前挑木襯上,就是第二道滴水了。

打製一張架子床,兩三個木匠雕匠合作也得十天半月,且須經過10 多道工序。其中,木雕件要按尺寸單獨預製。用於木雕的木料,有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銀杏、紅木等。在黃桂松打製傢俱的年代,用於木雕的材料多為樟木、柏木或銀杏。那時,很難得一見名貴的板料。用於雕刻的木板,約為1 釐米厚的薄板。製作雕件時,黃桂松先在木板上用鉛筆繪圖,用疏弓鋸掉圖案的餘料,又按圖再施行雕刻。

「雲夢人物」木雕雕匠黃桂松:執著追求琢成器

雕刻所用工具,除了常用的斧、鋸、鑿、刨和釘錘外,主要有圓弧刀、平口刀、斜角刀、三角銼、砂紙和疏弓等。鋸好的木板要晾放,讓其自然風乾,然後雕刻。待雕刻完畢,就用三角刀或平口刀將雕刻面進一步修整,並用砂紙打磨,使其光滑細膩。

「雲夢人物」木雕雕匠黃桂松:執著追求琢成器

歲月將木雕件上的彩漆變得暗淡了,但這兩道滴水依然十分結實,榫頭和板縫沒有絲毫鬆動。細看這些木雕,其構圖與雕刻技法一如“農民畫”的古拙,這大概是一位鄉村雕匠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了。那時黃桂松做手藝,還要通過向生產隊繳納副業費以換取工分,然後參與生產隊的結算。但是,不僅周邊村的村民請他上門做活,就連應城、漢川一些外縣村民也上門來請他。就是憑著這手藝,他在成家立業後,養活了一家老小。

改革開放後,手藝人做手藝的環境越來越好,黃桂松也曾有三次機會走出黃門村。先是 1988年,下辛店開辦手工業合作社,他先後兩次被點名招工,因家中子女多負擔重,沒走成。後來,經親戚介紹,他帶著大兒子到武漢礄口區的一個開發區,在開發區建築工地上做門窗,平均每人每天可純賺 90 元。這收入,在當時已算高收入,終因家中田多、子女要人照顧,老伴一個人照料不過來,只做了半年就辭工回家了。

回到黃門村,黃桂鬆開辦了一家木工作坊,名字就叫黃門傢俱廠。開辦傢俱廠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三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人,有了傢俱廠,孩子們就可以學手藝、做手藝。另 一方面,家裡還有責任田,如此便可農忙務農、農閒做手藝,兩全其美。同時,一家老小在一起,生活起居也好安排。天隨人願,這黃桂松的傢俱廠一開辦,生意就很紅火。

傢俱廠經營,主要是購回木料,自主加工生產,然後運到下辛店集鎮以及道橋、應城長江埠,遠至雲夢縣城傢俱門市部銷售。同時,實行“訂單生產”或來料加工、上門服務。只要有生意,父子四人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十里八鄉的鄉親們都認為,黃門傢俱廠打製的傢俱質量高、服務周到,買傢俱便首選黃門傢俱廠。

黃門傢俱廠加工生產的傢俱,為實木傢俱。應該說,實木傢俱是傳統老傢俱了。但是,傢俱向來具有時尚性和流行性,不同年代和社會環境,有不同的流行傢俱。黃桂松沒有拘泥於舊有的手藝,生產過程中,他先後引進了多種時尚的傢俱樣式。當然,他也沒有丟掉老手藝精工細作、質量至上的傳統。

「雲夢人物」木雕雕匠黃桂松:執著追求琢成器

木製搖籃,是家庭添人進口時的必需品。除了讓搖籃實用又輕巧之外,利用搖籃木襯間的空距,黃桂松自己做或教給兒子做木雕件。鑲裝在搖籃上的雕件,或為欣欣向榮的花草,或為活潑可愛的動物,營造了溫馨的文化氛圍。八仙桌,是農家客廳的“一張臉面”。運用雕刻技法制成的仿古桌襯,讓八仙桌古色古香。

「雲夢人物」木雕雕匠黃桂松:執著追求琢成器

湖區的下辛店,稻田面積大,歷來是雲夢的糧產區。眼看著傢俱廠面臨工廠化傢俱生產的市場衝擊,實木傢俱不再俏銷,黃桂鬆開始著手開辦糧食加工廠。大約於1990年,開辦了8 年的黃門傢俱廠轉行糧食加工。糧食加工廠由大兒子牽頭,老人家只在廠裡打雜。

不再做木雕、木匠手藝了,但回首往事,老人家感慨良多。他說: “手藝人要堅守良知,誠信為人,平靜做事。做手藝的過程中,既不要偷工減料,更不能見財起心。”那還是在礄口開發區工地上做活的時候,工地上銅呀,鐵呀,貴重建材呀,隨處都有。有的人“手腳不乾淨”,以為工地大、執守的人看管不過來,豈不知“人在做、天在看”,結果,那樣的人被“開趕”了,而黃桂松要離開時,老闆一而再、再而三地勸說和挽留。

他說:“手藝人要與人為善,既要有好手藝,更要有好人品。”開傢俱廠時,有一回,鄰村的一個人來訂傢俱,既不是來料加工,訂傢俱又不下訂金,還 “耍橫”,動粗且以狠話相威脅。黃桂松好言相勸,卻堅持不做這單生意。後來,這人查出為癌症晚期,疼痛難忍,自縛手腳滾到村邊的河裡要尋死,幸虧被黃桂松等人發現了。黃桂松不計前嫌,奮不顧身將他救起,還送到就近診所看病。村民們都說:“黃師傅真是個大好人!

「雲夢人物」木雕雕匠黃桂松:執著追求琢成器

如今,黃桂松已是兒孫滿堂。他的三個兒子,一個在武漢工作,兩個在家開加工廠,孫子孫女都是大學生。曾經的木雕老手藝,已成過去,卻書寫了一個家庭的創業史。踏上歸途,日已西沉。一望無際的綠色,張揚著生命的頑強與旺盛。悠悠鄉情鄉味中,有一段令我刻骨銘心的木雕雕匠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