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得人四事:廣收、慎用、勤教、嚴繩

在曾國藩任兩江總督之時,一天,他在亭子中徘徊,看見有一個頭頂戴著耀眼翎的人,拿著手板,向僕人做苦苦請求的樣子。僕人擺手拒絕他,舉止非常傲慢,那個人無奈地離去了。第二天登亭,曾國藩又看見那個人,情景和昨天一樣。第三天,他看見那個人摸索袖中,拿出一包的東西,彎著腰獻給僕從,僕從馬上變了臉色,曾國藩看到這裡,心中有點疑慮。

過了一段時間,曾國藩在簽押房,看到僕從拿著手板進來,通報說有新補的某位監司求見。曾國藩立即讓僕人將此人請進來,原來就是自己連日來亭子所看到的向僕從苦苦哀求的那個人。曾國藩問監司何日來這裡的,監司答說已來三日。曾國藩又問為什麼不來覲見,監司則支支吾吾不能對答。於是,曾國藩對監司說:“閣下新近就任,難道不缺什麼辦事的人嗎?”監司回答說:“衙署中雖人滿為患,如果您要是有推薦的人,在下也不敢不從命。”曾國藩便對他說:“那好,我給你推薦的這個僕從實在是太狡詐,萬萬不可以派以重要的差事,只讓他得一口吃就足夠了。”監司點頭稱是。

曾國藩的得人四事:廣收、慎用、勤教、嚴繩

於是,曾國藩召那位僕從進來,嚴肅地對他說:“這裡已經沒有用你的地方了,現特推薦你到某大人處,希望你好好侍從新的主人,不要怠慢。”僕從不得已,以示謝意。等到退出去以後,大為氣憤,攜帶行李去了別的地方。

曾國藩之所以對這名僕人的事處理的這麼不留餘地,是因為她明白自己身邊絕對不能留此等私心重、奸佞之人,否則終有一天自己會被連累。曾國藩是幸運的,因為僕人索賄一幕恰巧被他看見,讓他及時看清楚了這個僕人的品性之差,她才能做出把他送走的正確決定,倘若他沒看見這一幕,那個僕人以後就會繼續像其他人索賄,甚至變本加厲,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他的一世英名也將毀於一旦。

曾國藩的得人四事:廣收、慎用、勤教、嚴繩

用人即選用人才,善於用人。而對於如何用人有衍生出了用人之道,即如何選拔人才,怎樣使人盡其才。用人之道。這些方法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同樣適用,因為無論社會發展到何種程度,最需求的永遠都是人才。誠如曾國藩所言,“國家興衰,首在人才,得人則興,失人則亡”,現在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沒有人才就等於沒有手腳的人不能走路一樣。但是,在對待人才這個問題上,最怕的就是用人不慎、遇人不淑。

曾國藩作為一個領導人物,在識人、用人方面有自己的一套理論,而他的相人、用之能,更是受到同朝好友、戰場敵手的交口稱讚。他識人的本領早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初就有所體現。面臨起事,清廷無以應對,正是用人之際。曾國藩向朝廷推薦了李堂階、吳廷棟、王慶雲、嚴正基、江忠源五人。這五人在日後分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作為歷史的旁觀者,我們能夠冷眼旁觀這些歷史人物,比較客觀地評價他們所取得的成就,所以從這五人之後所取得的成就來看,他們的成功確實能證明曾國藩具有一雙相人、看人的慧眼。曾國藩一直都認為“英雄各有見、何必問出處”,他選才舉賢從不問出身,而是有自己的一套標準。

曾國藩的得人四事:廣收、慎用、勤教、嚴繩

“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和“收之慾其廣,用之慾其慎”是他一直遵守的用人原則。曾國藩認為在做事需要人才的時候,對於人才,一定要先了解,才能去重用,而且對於任用人才一定要謹慎,要講究知人善用。他認為可用之才必定具備樸實、誠懇、忠貞、公正、嚴謹、廉潔等條件,而其中最基本的條件就是會做人,因為唯有先學會做人才能做事。對於人才,無論怎樣選拔出來的,他都要親自審查,不容他人在用人事上徇私情。

在用人一事上,最重要的是要謹記“慎”這一字。這就是曾國藩把“慎用”作為用人原則之一的重要原因。他在用人上慎之又慎,對於這一點,很少有人能比得上。很多人盲目地用人,根本不瞭解所用之人是何品性,即使瞭解到所用之人的品性多麼的不堪,也自信對之許以重利就能讓其死心塌地為之辦事,但是卻從來不去想,他可以因為你許下的重利辦事,那麼如果出現一個能給他更多好處的人,你就會立即被他背叛,甚至出賣你,把你推入深淵。

曾國藩的得人四事:廣收、慎用、勤教、嚴繩

我們在用人之時必須要像曾國藩一樣具有一雙慧眼,要精於揣摩人性,把握人心,這樣才能洞察人心,態度要謹慎,甚至慎之又慎,這樣才能做到正確識人、澤人、用人。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人才緊缺的時候,更應該注意人才的任用和管理。只有深諳用人之道,才能更好地安排和利用人才,而且千萬要謹慎,別因為一時迷惑疏忽而用錯人,也許初時未見其害,但是隨後各種禍事就會接踵而至,讓人一敗塗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