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嫂一頓飯為何讓劉邦怨恨二十多年,得天下後封侄兒為“刮鍋侯”

長嫂一頓飯為何讓劉邦怨恨二十多年,得天下後封侄兒為“刮鍋侯”

劉邦怨恨大嫂二十多年,原來是因為她壞了養士的規矩。

《史記》中記載了劉邦和他大嫂之間的一段恩怨。

劉邦沒有當上“亭長”的時候,常常帶著一群賓客到他大嫂家去“蹭飯”,白吃白喝的次數多了,他大嫂就不願意了。

有一次,到了飯點,劉邦又帶著賓客們去大嫂家,進了門,只看見他大嫂在用勺子刮鍋,賓客們紛紛會意,“這不是吃完了麼,鍋裡都沒東西了”,就都離去了。

我們知道秦漢時期,當時人常用的鍋名叫“釜”,也就是“破釜沉舟”裡的“釜”。是一種圓底圓口的容器,隔著一段距離是看不見裡面裝的東西的。所以劉邦有些狐疑,就又上前去看了一眼,結果發現鍋裡還盛著羹湯。原來是他大嫂故意刮鍋子騙人,讓人他以為已經沒東西可吃了。

長嫂一頓飯為何讓劉邦怨恨二十多年,得天下後封侄兒為“刮鍋侯”

秦漢時期的釜

其實他大嫂這麼做呢,也情有可原。

一來:劉邦的大哥死的早,他大嫂獨自拉扯一個兒子,日子過得肯定也不寬裕,哪經得起小叔子劉邦經常帶人上門白吃白喝呢?

二來:劉邦年輕時候是不事生產的,他老爹劉太公就嫌棄過他,既不下地幹活,也不去經商,整天東遊西蕩,結交賓客。他大嫂這麼辛苦的過活,供這麼個遊手好閒的人,肯定會有意見,不待見他。

可這樣劉邦就對他大嫂產生了怨恨,直到二十多年後他當上了皇帝,要分封天下的時候,給他的幾個兄弟侄兒都分了王,就是啥也不封給他大嫂的兒子。

這下劉太公就坐不住了,就問劉邦“為啥你別的兄弟侄兒都得了封號,我長孫也就是你大侄子卻啥也沒有呢?”

劉邦回答說“不是我忘記了封他,而是他媽當年乾的事情,太不厚道了。”

於是,劉邦就封了他的大侄兒劉信為“羹頡侯”, “頡”就是勺子在鍋邊上刮而發出的聲音,“羹頡”就是諷刺他大嫂當年刮鍋子騙人沒羹湯的事情。所以“羹頡侯”用大白話講就是“刮鍋侯”。

長嫂一頓飯為何讓劉邦怨恨二十多年,得天下後封侄兒為“刮鍋侯”

漢銅杓

從這麼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封號,我們可以看出劉邦是有多記恨他嫂子了。為何區區一頓飯,會讓劉邦如此在意呢?

有人會說這是劉邦太小氣了,流氓習氣不改,睚眥必報,一朝權在手,更顯出他的心胸偏狹。

作者在這裡倒不想下什麼道德判斷,只想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劉邦的個人經歷出發,解釋一下這段叔嫂恩怨。

從戰國開始,由於戰亂的兼併和生產力的發展,各國中出現了一個新的社會階層,遊士階層。遊士有自身的特長,或文或武,但是不從事生產,必須投靠貴族,成為他們的門客,門客們憑藉自己的本事,為主人效力賣命,以此交換,主人則要解決門客的衣食生存,稱為養士。

這成為了一種風氣,為了在亂世中擴張自己的實力,不光大貴族會供養上千的門客,但凡有財力的豪強都會養自己的門客。

養客的主人和門客之間不是老闆和夥計,主人和僕人那麼簡單的關係,而是有一種近乎平等的信義關係,或者說存在著那麼一種規矩,主人要盡力地禮下於人,門客則要捨身報恩,破壞這個規矩的主人或門客,名聲就會變差,甚至於沒法再混下去了。

為了形象地理解這種規矩,我們可以看看當時以養士而著名的戰國四公子的事蹟。

事蹟一:孟嘗君招待門客們吃夜宵,有一個門客在暗處,以為自己吃的和別人的有差別,就發怒要離去,孟嘗君把自己吃的給他看,以示沒有差別,門客羞愧難當而自刎。

事蹟二:平原君有一個門客跛腿,遭到了平原君一個小妾的嘲笑,門客找平原君,要求平原君殺死小妾以示對他的尊重,平原君一笑了之,結果門客們認為平原君愛美色而輕視士人,紛紛離去了,直到平原君殺死了那個小妾,門客們才漸漸回來。

事蹟三:信陵君為了結交大梁城門監侯贏,親自駕車去迎接,並和顏悅色地等待他和朱亥交談,隆重地介紹給魏國的貴族。後來侯贏和朱亥幫助信陵君竊符救趙,成就了他的威名。

長嫂一頓飯為何讓劉邦怨恨二十多年,得天下後封侄兒為“刮鍋侯”

門客馮諼為孟嘗君燒券

這種養士的風氣並沒有因為秦統一六國而衰滅,相反由於六國被滅亡,原先的六國貴族成為了遊士,養士的人也越來越多,養士風氣越演越烈。

我們知道劉邦在年輕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的遊俠生涯,他最仰慕信陵君,很想當信陵君的門客。當時信陵君已死,劉邦就投入到了信陵君的門客張耳的門下。而劉邦自身也開始養客,當然,以劉邦自身的財力,不足以供養門客,所以才有了文章開始的一幕,他常常帶著賓客去大嫂家吃飯。

劉邦自然會效仿偶像信陵君,極力遵守養客的規矩,可是大嫂的不配合,直接讓劉邦壞了養士的規矩,連門客的飯食都照顧不了,這對於主人來說是非常不光彩的,傳出去的後果就是沒有賓客願意再跟劉邦了,所以劉邦才會怨恨大嫂,以至於封個“刮鍋候”來諷刺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