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非風景,也牽深情,此即故鄉

1934年8月,郁達夫將筆放下的那一刻,他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起身凝視著窗外蕭瑟而熟悉的北平。

《故都的秋》| 無非風景,也牽深情,此即故鄉

而現在,當我踏步北京,忽然就想起了他筆下的這篇文章,恰逢我抵達的季節也是秋天,那不如就沿著他所記錄的景色走吧。

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我先去了陶然亭,飄蕩搖擺的蘆花未曾見到,只有凌霄花開得琳琅滿目。我起身離開,想要一觀釣魚臺的風景,卻也只能在外面輕輕瞥一眼。待我到了西山,山林層疊,而蟲聲不過細微,需要側耳用心傾聽才隱約察覺到當年郁達夫所聽到的蟲唱。

至於玉泉和潭拓寺,前者早已沒了當年風韻,而後者更曾被旅遊局警告過。

一天下來,不禁心生感慨,還首望去,看見的早已不是當年風景,當年的秋。

郁達夫重回故都之時,可曾見到了念念不忘的景緻?他當年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是否也是這般心情?

《故都的秋》| 無非風景,也牽深情,此即故鄉

一直以來,我都對故鄉懷有著疑問

而中國傳統文化又飽含著對故土的眷戀和懷念,所以每當我看到那些作者筆下對故鄉流露出的情感,都感到不解——無論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或者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濃濃的懷念,我始終感覺到一種隔離感,感受不到他們筆下那些風景瑣事帶給他們的心動或者其他複雜的情緒。

後來當我看到有位作家也曾懷有過相同的疑問的時候,我不禁對他產生了一絲好感。

《故都的秋》| 無非風景,也牽深情,此即故鄉

他是格非,他說他一直對故鄉懷有疑問,因為他的母親總是眷戀著故鄉的風景,對家鄉的那片小池塘痴痴不忘,所以每當在他父親這裡受了氣之後便會回到故鄉,可回到故鄉之後又因為現實原因,比如家人不歡迎或者居住不方便,住了幾天就會回來。

有一次他好奇母親口中的風景,便跟了回去,可現實卻讓他深感沮喪——那片池塘邊堪堪栽了柳樹三兩株,不過隨處可見,而母親口中故鄉的溫馨歡快也不過是少數的片刻,大多數時都只是普普通通,甚至只是讓人煩躁的平庸。

可即使這樣,母親說,還是囑咐,在她死後要將她葬於池邊,迴歸故鄉。

《故都的秋》| 無非風景,也牽深情,此即故鄉

那時的格非就跟我一樣對這份情感深深不解。

他說他有一次讀《奧德賽》,奧德修斯歷經萬難只為回到分別二十年的故土——離開他美麗的女神妻子,離開安穩和諧的生活,只為了重返故土。

他不禁更加好奇,若是重返舊土時,故人無人知道你的過往,無人對你往事感到好奇,也無人在乎,甚至世事境遷,如白雲蒼狗,滄海桑田,你回到故鄉的意義在哪裡?

《故都的秋》| 無非風景,也牽深情,此即故鄉

何處是吾鄉

今年四月,我忽然就找到了答案。

當我漫步在大學校園裡,舉目望去,想尋一片託心的桃林,卻未能實現。我忽然就懷念起了家鄉的桃樹。

我所憶的桃樹,其實只是從家出來的一條下坡道旁邊賓館圍欄內栽著的一株桃樹。有夜雨後,它們忽然就綻放,我從家中出來抬眼遠遠望見那片刻停留的春色時,不禁為此駐留——抬頭看去,春風駘蕩,桃花放豔,而這春色像是靜謐無息的音樂緩緩流淌進我的心中,我的記憶深處。

高中三年,每逢四月,便在那裡駐留。

《故都的秋》| 無非風景,也牽深情,此即故鄉

所以在我想要尋一片這樣的春色,卻再也尋不到時,只能輕輕一嘆息。

於是那一刻,我就知道,這就是故鄉。

格非後來說,所謂故鄉,其實就是我們對於理想鄉的追尋,是我們在現實感受到所有苦難而產生對美好向往的意象的凝聚。海德格爾說,哲學就是歸鄉,在思考事物本質的時候其實也在追尋美好的理想,最後就回歸到了故鄉。

《故都的秋》| 無非風景,也牽深情,此即故鄉

春天過去後,我回到了故鄉,也感受到了郁達夫筆下那眷戀的景與情。他說: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我願得此景流連忘返,而寄以終身歲月。

無非風景,也牽深情,此即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