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城市的興建,不是因為經濟需求,而是政治需求

本文系作者簡單h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城市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不可能沒有商業和手工業,中國的城市亦復如此。但由於中國興建城市是為政治服務的,所以它的商業和手工業始終控制在專制王權的手中,不可能自發地按照正常的經濟規律而發展。其具體表現為:中國的城市,從古代到近代,從京城到縣府,都是由中央政府按照其統治制度的編制所建立的,沒有一個是由於工商業的發展而由人民自己興建的。即便有的地方工商業發達,人口聚集眾多,但如果不是因為政治需要,統治者同樣是不會把它興建為城市的。

中國古代城市的興建,不是因為經濟需求,而是政治需求

古代城市

宋代的范成大曾這樣描述過鄂州南草市的繁榮景象:“沿江數萬家,廛閈甚盛,列肆如櫛,酒壚樓欄尤壯麗,外郡未見其比。蓋川廣荊襄淮浙貿遷之會,貨物之至者無不售,且不問多少,一日可盡”但是,由於沒有政治的需要,這裡始終只是一個地方性的市場,而沒有發展為城市。又如江西的景德鎮、唐代以後就一直是馳名中外的瓷都,而且規模甚大,“煙火逾十萬家”,但因為對專制王權直接的政治統治派不上用場,所以始終只是一個鎮。

中國古代城市的興建,不是因為經濟需求,而是政治需求

景德鎮

其次,中國城市的工商業受到各式各樣的限制。首先,市場由官府設立,其位置也由官府按照“王制”的規範指定,而不是按照人們的生活需要而自然形成為市場。《考工記》:“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左傳》:“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公笑曰:子近市,識貴賤乎?”,可見,市場所處的位置不僅偏僻,而且髒亂。其次,開市的日期由官府制定,而且每次開市的時間都有限制,即所謂“日中而市”。

中國古代城市的興建,不是因為經濟需求,而是政治需求

《左傳》

交易的人不是居於市區內,只是到了允許貿易的時間,人們才從農村趕到城裡。罷市以後,又各自散去。如有怠慢遲散者,超過規定時間,還要受到處罰。其三,市場上可交換的大多是農副產品和手工製品,小買小賣。至於那些大宗的貿易,則由政府壟斷。像鹽、鐵之類的貨物,由於貿易額較大,且直接關係到人民的生計,歷代統治者總是把持著專賣權。其四,市場由官府派人統一管理,商品價格也由官府制定,而不是根據經濟規律而自然漲落。

中國古代城市的興建,不是因為經濟需求,而是政治需求

古代市場交易

中國城市手工業並非完全為市場服務,而主要是為了滿足統治階級的需要。歷代王朝雖然都主張禁奢,但從來沒有哪一個王朝真正節儉過。所謂禁奢,禁的只是子民百姓,為的是讓他們餓著肚子以供統治者搜刮。東西方歷史一個很明顯的差別是:西方的國王、貴族普遍不及東方的國王和官僚們富有,更不及他們窮奢極欲。公元前324年,當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國王率兵攻陷波斯帝國的首都,看到富麗輝煌的波斯王官和供波斯皇帝玩弄的如雲美女時,曾不無感慨地說:“這才像個做國王的樣子!”

中國古代城市的興建,不是因為經濟需求,而是政治需求

亞歷山大

像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秦始皇陵墓、北京紫金城的金銀珠寶,中國帝王們的後宮制度,對於西方中世紀的君主們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榮華富貴。在中國人的觀念裡,皇帝不是富甲天下,而是富有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深山藏的,地裡產的,自然的,人工製造的,一切一切的財富,名義上都是皇帝的。所以,凡是皇宮所需要的,根本用不著購買,只要按照規定或依照皇帝的喜好徵收就行了。

中國古代城市的興建,不是因為經濟需求,而是政治需求

金字塔

但是,朝廷和官府的用品都須高質量的,首先就是要求工藝精湛,而這單靠民間徵收是不行的。所以中國曆朝歷代除直接徵收貢品以外,都設有官營手工業,以解決宮廷及官府像武器、服飾、禮器、車奧、玩好之類的用品來源問題。這些產品無需投放市場,由統治者直接消費。而且,凡屬官營的手工業產品,民間是不準生產的。這也無疑大大地限制了民間工商業的發展。因此,在專制制度下,古代城市很難按照經濟規律而不斷髮展。

參考資料

《考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