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樑小昆融合教育讓聾人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

揹著雙肩包,一臉陽光燦爛的微笑,北京電影學院視聽傳媒學院副教授梁小昆健步走在校園裡,不時有同事和同窗與他打著招呼。2012年,梁小昆獲得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負責本科教學和研究生引導,六年多來授課超過1200課時。許多先生和同窗起初都不知道,梁小昆是一位聽力只有100分貝的重度耳聾患者。他自幼就在通俗黌舍接受教育,與健全孩子一路學習生活,最終憑藉本身的努力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 

2019年,梁小昆獲得“全國良好教師”榮譽稱號後在人民大會堂前拍照留念

梁小昆覺得,是融合教育讓他更好地融入了社會。這種成功是可以複製的,聾人孩子或者其他殘障孩子也可以像他一樣,在通俗黌舍裡學習成長,如許能使殘疾人更快回歸主流社會,找到適合本身的位置,實現本身的人生價值。

艱難學習語言 以優秀成績保送中學大學

“我的聽力不好,小時候不到一歲時由於一場大病導致雙耳失聰,聽力只有100分貝,屬於重度耳聾。”梁小昆說,飛機起飛的轟鳴聲、電鑽工作的突突聲,都是100分貝以上的聲音。假如這個世界只有110分貝的聲音,那麼健全人延續聽兩個小時就會損害耳朵的聽神經,導致耳聾,並且危險不可逆轉,但這些聲音在他沒有佩戴助聽器的情況下,卻剛剛好。

學說話對於幼年的梁小昆而言是一個極其艱難的過程。“我學會的第一個詞跟大家一樣,就是‘媽媽’。”梁小昆說,這一聲“媽媽”,他學了三個多月,才真正故意識的知道面前目今教本身發音的這小我就是媽媽。學會了簡單的詞彙,之後就是掌握連貫的句子,即便是上了正常的小學,媽媽依然天天還要留出一些時間來糾正他的發音, 教他說話。“從語音的矯正到對語義的理解這都必要一個相稱長的時期,雖然有助聽器的幫助,但是我依然必要看口型,並結合環境來判斷對方的語義。語言的發展是漫長的,從5歲開始學說話直到我小學五年級才學會在不同的語境下聽懂別人的潛臺詞。”

梁小昆如今仍清晰的記得,媽媽小時候常告誡他說,努力了不肯定有效果,但成功的人肯定是努力奮鬥出來的。“這句話一向鼓舞著我攤開本身去努力著,去奮鬥著。”

梁小昆坦言,由於身體的缺陷,聾人要想獲得一些成績就要支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與汗水。正是在不懈的努力之下,他以優秀的成績被順順當當的保送到中學、大學。1999年大學卒業後,他獲得了經濟學學士學位,隨後順利進入銀行機構工作。

奮鬥實現夢想 成為融合教育受益者 

梁小昆喜好藝術,喜好電影,他盼望在三十歲之前選擇一個更感愛好的專業。2004年,在梁小昆28歲的時候,他下定決心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的研究生。

經過兩次考研,用了三年時間,梁小昆終於考上了夢寐以求的攝影專業。2012年,他獲得了電影學博士學位並以優秀的成績留校任教。從研究生到博士再到電影學院教師,梁小昆用8年時間實現了本身的夢想,完成了華麗的蛻變。他覺得,本身是殘疾人融合教育的受益者。從小在健全人黌舍裡學習,更好的適應了健全社會的生活,也收穫了堅定的信念,最終通過不懈的努力,找到了一個屬於本身的社會角色。

梁小昆盼望,能有更多聾人孩子,能夠像他一樣在幼時接受正規的通俗黌舍教育。他欣喜地發現,這些年北京的殘疾人事業在科技助推之下,取得了飛速的提高。助聽器已經具備了人工智能的特點,助聽器的CPU能幫使用者運算不同環境聲音的處理體例,越來越多的聲道能夠輸出更雄厚更有條理的聲音,讓聲音更有質感。

“每次帶上新的助聽器都會讓我欣喜若狂,由於我跟你們聽到的聲音越來越接近了,有一次剛帶上新式助聽器,我激動的不知該如何描述,我告訴別人,我聽到了太陽的笑聲。”梁小昆說,正是賡續提高的科技水平和殘疾人保障水平,讓更多聾人孩子走進通俗校園成為可能。

梁小昆說,時至今日,他要感謝家人,感謝先生,感謝所有幫助和通知他的同夥們,感謝賡續推進的首都殘疾人事業,雄厚了他生活的歷練,開拓了視野,讓他找到了更多看待社會、認知世界的途徑。“我彷佛領悟到了真正迴歸主流社會的內在意義,我想,我假如能夠快樂地實現自我價值並將之回饋給我的親人和門生,能夠在社會中找到本身的一席之位,並將本身的能量回報給社會和其他必要幫助的人,這大概就是我人生中最有價值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