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舉薦了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卻為何又是大唐的功臣?

引言

提及高力士,腦中便直接彈出“力士脫靴”這個成語,在各種影視作品中高力士被塑造成一個無惡不作的壞人,儼然一副位高權重的奸臣形象。但事實上高力士除了在生活方面有所不檢外,其他方面可謂是一個忠臣的標配。他掌權卻不弄權,與唐朝的一些大宦官動則廢立皇帝相比,簡直是一個完美的宦官形象。

言及開元盛世,通常想到的就是作為君主的唐玄宗李隆基本人的雄才大略、具有魄力。但是開元盛世並不是僅靠李隆基一人就能促成的,在李隆基的背後有千千萬萬的賢臣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而高力士就是這樣一個人。

高力士舉薦了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卻為何又是大唐的功臣?

圖|高力士

一、平太平公主之亂,助玄宗榮登帝位

高力士,原名馮元一,祖上有著光輝的歷史,為何會成為一名閹人?說起來也令人唏噓不已,本身家族在武后時期也算得上是名門望族,卻不想被人誣告,使得整個家族被沒,力士也被閹割進宮當了個太監。這對一個正常的男子來說都是一件屈辱的事,但是高力士的災難並不止於此。

進宮之初高力士因為做事勤快,為人較為聰穎,頗得當時的武后喜愛,因而留在身邊做事。本來受到皇帝賞識,意味著很快就能扶搖直上,但是不想此時又生變端。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高力士這麼聰明的人有時會犯錯的,這次犯得錯還挺嚴重,直接被逐出宮。作為一名閹人,除了進宮當太監別無出路,但是此時又被逐出宮對於高力士來說是絕望的。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憑藉著自己在宮中出色的人際關係,高力士被宦官高延福收為義子,不久之後又得以被召進宮。這次高力士沒有再犯上次在宮中的過錯,做事謹慎又謹慎。這時候高力士生命中的貴人李隆基出現了,高力士機緣巧合之下也得以是侍奉在李隆基左右。不得不說高力士看人的眼光毒辣,因為此時玄宗只是一個小小的藩王,遠比不得曾經在宮中侍奉過的人。

高力士舉薦了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卻為何又是大唐的功臣?

圖|唐中宗李顯

高力士第一次嶄露頭角是在助李隆基與太平公主殺死韋后以及安樂公主之際,高力士因為這次的功勞也被唐睿宗分封了官職,得以忝列在朝堂之上。不過高力士並沒有因為這次的功勞而驕傲自大放棄自己的“潛力股”李隆基,反而更加緊密的跟隨在李隆基身後,可能是看出李隆基有天生的帝王之氣吧。

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在誅殺韋后勢力的時候,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同盟者,但是隨著韋后勢力的根除,兩人又成了敵對的關係。太平公主在自己爹的朝堂之上,肆意安插親信,這樣的做法讓李隆基本人十分不爽。

隨著兩人的矛盾逐漸變得不可調和,李隆基意識到必須儘快剷除太平公主,不能放任太平公主把持朝政。公元713年,李隆基先發制人,一舉剪除太平公主在朝堂之上的勢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皇帝史稱唐玄宗。作為李隆基親信的高力士在這次平亂之中出力極大,被玄宗封為大將軍,掌管宮廷內侍事務。

在助李隆基登上帝位這件事上,高力士展現了足夠的聰明才智,並且為人又十分忠誠,這使得玄宗對高力士愈加看中。

高力士舉薦了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卻為何又是大唐的功臣?

圖|太平公主

二、君臣合作,共促大唐盛世到來

在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位之後,高力士並沒有獨攬大權,霍亂朝綱。相反的是,他與玄宗合作密切,君臣關係融洽,積極勸諫玄宗要勤於朝事,促成了開元盛世的到來。

  • 不嫉妒賢臣,盡心盡力保護忠良

中書令張說曾經被李林甫誣告受賄,唐玄宗因此派人去審查張說。高力士聽說這件事後,立馬去勸諫玄宗,直言張說當年也是輔助皇帝登基的大功臣,不應該對張說進行審查。玄宗聽了之後十分感動,覺得隨意處置一個有功之臣是不應該的,於是直接將張說釋放,並且將張說官復原職。

作為帝王的玄宗李隆基在未經高力士勸諫之前,認識不到張說是當年助自己的登基的大功之臣嗎?非也,作為一個聖明的皇帝,李隆基並不是健忘的,只是沒人進行勸諫,玄宗也沒有理由對張說進行赦免。雖說天子一言九鼎,不需要任何理由就能將張說釋放,但天子不能不考慮朝堂的影響,必須給群臣一個信服的理由。

這時候高力士來勸諫正好恰到好處,但也只是說明了高力士是善於琢磨帝王心理的,與他保護忠良又有什麼關係呢?

高力士舉薦了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卻為何又是大唐的功臣?

圖|唐玄宗李隆基

其實不然,首先必須瞭解一下李林甫和高力士的關係。李林甫之所以得到高官厚祿,都是因為高力士在玄宗面前舉薦的緣故。有了這層關係,按理說高力士和李林甫應該是一路人,在張說這件事上,高力士應該幫助李林甫才對。

但是高力士並沒有向著李林甫,反而規勸玄宗赦免張說,足見其保護忠良之心,以及對大唐社稷的忠心耿耿。張說也沒有辜負高力士的一番心意,為大唐的盛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皇位繼承,不以個人喜好乾涉玄宗

唐玄宗將高力士的表現記在心裡,對高力士也就愈發看重,甚至連皇位繼承這種事都來詢問高力士的意見。按照朝堂之上,高力士應該勸諫玄宗立壽王李瑁為太子,因為壽王的母親是唐玄宗最喜愛的妃子,並且還有權臣李林甫等人的支持。

按照高力士趨利避害的性格特點,毫無疑問會選擇壽王李瑁。但是高力士這次真的沒有這麼做,這次他真的為大唐著想,為玄宗著想,勸諫玄宗立長即可。

儲君位置的快速落定,也避免朝堂上派系林立,為皇位之爭而相互攻訐,使得大唐能夠穩定發展下去。

高力士舉薦了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卻為何又是大唐的功臣?

圖|開元盛世

三、積極勸諫玄宗勤於政事,奈何玄宗進取之心日消,終釀安史之亂

唐玄宗在自己執政的前期,一直兢兢業業,渴望大唐在自己的手上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為此也在不斷地進行努力。但是統治的後期,玄宗因開創開元盛世,日益驕傲自滿,逐漸對朝政懈怠下來,終在天寶十四年爆發了前所未有的統治危機。

  • 直言進諫,抵制李林甫和楊國忠把持朝政

李林甫和楊國忠在唐朝歷史上是有名的奸相,在玄宗統治的末期,唐朝的政治形勢急轉直下,與此二人“努力”有莫大的關係。

開元二十四年,李林甫得以升任宰相,從此開始了自己專政弄權的生涯。面對日漸混亂的朝廷局面,高力士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因為大唐這麼繁榮也有他高力士的一份功勞,現在看著自己和玄宗一起締造的盛世即將消亡,怎能不急,怎能不躁?

於是,高力士勸諫玄宗要積極處理政事,避免李林甫把持朝政。但是玄宗已經聽不進去高力士的勸諫,反而把軍國大權全權交給李林甫,自己仍然沉浸在享樂之中。但此時的朝政環境惡劣,但是還不至於無藥可救。

高力士舉薦了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卻為何又是大唐的功臣?

圖|楊國忠

天寶十一年,李林甫去世,他的繼任者楊國忠才是將大唐盛世覆滅的直接人。李林甫雖然專政弄權,但是其人還是有治國才能的,而楊國忠除了欺上瞞下外,對政事基本沒有任何建樹。對於楊國忠欺上瞞下這件事,高力士經常提醒玄宗,玄宗也得以稍加重視。

  • 提醒玄宗對安祿山多加提防,安史之亂後中忠心護主

安祿山在邊疆的權力過大這件事,高力士一直提醒玄宗要對安祿山加以節制。在安史之亂爆發的前夕,高力士已經敏銳地察覺到安祿山有謀反的傾向,提醒玄宗要早做準備。但是玄宗仍然沉浸在自己的盛世虛幻之中,對此並沒有放在心上。等到安史之亂爆發後,想到高力士曾經勸諫的話,玄宗後悔不已,但已經於事無補,帝國即將面臨傾覆。

在安史之亂平定之後,唐肅宗即位,玄宗也因此失去了昔日的權勢和地位。唐肅宗寵幸的宦官李輔國經常對玄宗加以為難,每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高力士都會忠心護主,站出來大聲斥責李輔國。久而久之,高力士得罪了李輔國,被李輔國誣陷為叛黨流放在巫州。直到代宗繼位後,進行天下大赦,高力士才得以再次返回長安。

高力士舉薦了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卻為何又是大唐的功臣?

圖|安史之亂

結語

高力士的一生與玄宗關係密切,幫助玄宗登上地位,助玄宗開創大唐盛世,在玄宗落難後依然對玄宗不離不棄,這些都體現了其人性光輝的一面。玄宗於高力士來說,不僅是主人,而且還是知音,是玄宗發揮了高力士的才能,使得高力士能夠獲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所以當玄宗對朝政日漸懈怠,大唐的盛世逐漸消逝,於高力士來說是痛心的,因為大唐盛世裡面也有他的一份心血。

但是金無赤金,人無完人,高力士也有其缺憾的一面。造成大唐動亂的始作俑者多是高力士舉薦的,對此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不論如何,我們應當給其一個公正的評價。

參考文獻:

《舊唐書》

《新唐書》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