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7.1 | 小眾卻不能小覷,吹爆這部搶救性草原題材影片

在新疆,有山就有草原,有草原就有草原牧民的足跡。

那裡有駝鈴陣陣,有牛羊成群,於這遼闊天地之間,牧馬揚塵奔馳,獨享悠然時光。《遠去的牧歌》便和她的名字一樣,以春夏秋冬四季為視角,全景還原了新疆牧民由“逐水草而居”走向定居興牧的完整過程。


豆瓣評分7.1 | 小眾卻不能小覷,吹爆這部搶救性草原題材影片


作為極其少見的採用巨幕格式的文藝片,與其說《遠去的牧歌》是一部電影作品,不如說它是一首帶著佈景的散文詩。各種長鏡頭、微距鏡頭和航拍的運用,讓空間更真實完整,也帶來了強烈的視覺衝擊。近幾年我們聽了太多的“電影就是要會講故事,講好故事”,殊不知其實當有人將自然本身不加掩飾地在你面前展現的時候,便早已經勝過萬語千言,這是一種真正能夠觸及靈魂的力量。


豆瓣評分7.1 | 小眾卻不能小覷,吹爆這部搶救性草原題材影片


在草原上,生命肆意舒展,自由而不羈,在這裡你將格外能體會到“天之高遠,地之渾厚”。草原的兒女也是這樣,他們對生命的理解往往格外灑脫,也格外珍視。


豆瓣評分7.1 | 小眾卻不能小覷,吹爆這部搶救性草原題材影片



影片中把生命中的“生死別離”和自然界“春夏秋冬”的輪迴並行交替,生成“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離”的錯落敘事,這一點與影片的配樂不謀而合,草原牧民的民族音樂曲調有著草原民族所共有的哀傷,這是一種對自然既崇敬又無奈的悲哀。


豆瓣評分7.1 | 小眾卻不能小覷,吹爆這部搶救性草原題材影片


甚至影片本身也是在告別,但這並不意味著衰亡,而是鳳凰涅槃一般獲得了永久的重生。《遠去的牧歌》將這些進行搶救性的記錄拍攝,便是讓遊牧文化再度煥發生命,把草原的蒼茫和消逝的悲哀凝聚為一場盛大的饗宴,邀請我們每個願意好好感受生活、觸摸純粹的觀賞者去聆聽風過草原的悲鳴,去體悟長河落日的壯闊。


豆瓣評分7.1 | 小眾卻不能小覷,吹爆這部搶救性草原題材影片


草原牧民不僅坦然應對生命消逝,他們對生命降臨也充滿感恩。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影片中的這一細節,胡瑪爾在捕獵野狼時,首先朝天空放了一聲空槍。在率性、正直的草原牧民看來,真正的獵人是不會趁虛而入,而是講求要與萬物公平、平等的競爭。因此,在發現獵物時先對著天空放一槍,一是提醒獵物,體現公平;二是看它是否正在孕育生靈。而影片中的另一畫面,民俗儀式——割腳絆禮,則意在祈願孩子一生平安、健康和順利。


豆瓣評分7.1 | 小眾卻不能小覷,吹爆這部搶救性草原題材影片


這些草原上流傳的最樸素、最真實、最生動的傳統,就這樣被一代一代的草原兒女傳承守護下來。《遠去的牧歌》喚醒著我們最真切的感動,那份迎接生命時的歡欣,告別生命時的隱忍,也正是這樣的充滿信念感的對生命的崇敬和對自然的敬畏,才更加動人心魄,才能夠讓我們在身處紛擾的都市生活時,也不忘初心,依舊溫暖純良。

“願我們轉秋牧場順利,來年風調雨順。”

“願我們平安回來,明年草木茂盛。”

三代牧民在將氈房不停的拆解和重建中獲得了新的生命力,他們穿越漫長的歷史走到了今天,還將從今天走向美好的未來。祈願是一種能力,如果我們還能夠祈願、願意相信,那麼我們依舊是熱愛生活、積極努力的。


豆瓣評分7.1 | 小眾卻不能小覷,吹爆這部搶救性草原題材影片


文以載道、文以傳情。民族題材電影有著獨特的魅力,《遠去的牧歌》不僅為我們展示了新疆阿勒泰地區的瑰麗風景,更是為我們展現了改革開放40年來,以草原牧民為代表的民族巨大變遷的生動畫卷,刻畫了草原牧民兒女積極浪漫又灑脫的人生態度。

雖然是小眾題材的影片,但影片中那份對生活的嚮往,對生命的感恩,對自然的敬畏,正是我們這個時代以及當今影視行業所稀缺的部分——那能夠發人深省思考人生的、能夠撫慰心靈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愛的,一份遲來的感動和一首未曾遠去的心靈牧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