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作協:搭建平臺 繁榮文學事業

市作協:搭建平臺 繁榮文學事業

基層採風

市作協:搭建平臺 繁榮文學事業

年會活動

在我市文藝界,活躍著一支文學創作隊伍,他們自協會成立以來,便手握妙筆,奮力耕耘,履行著社會責任,下筆萬言傳遞生活的真善美。他們來自全市各行各業,有人民教師、企業職工、離退休人員……因為熱愛文學創作走在一起。多年來,他們堅持深入群眾,創作飽含真情實感,傳遞正能量的作品,並相互切磋、相互交流,把文學創作作為人生追求,在群眾生活中感悟人生百態,在學藝中陶冶情操。

1985年,為促進我市文學創作事業發展,市作家協會成立。經過30餘年的發展壯大,會員從最初的2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190多人。其中,中國作協會員5人、自治區作協會員87人。

市作協從成立之初就本著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宗旨,在不斷摸索和創新中推動著全市文學創作事業的蓬勃發展,已然取得了不斐的成績。會員梁存喜創作的長篇小說《陽光燦爛的季節》《莜麥地》榮獲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二、十三屆“五個一工程”獎;馬亞波創作的廣播劇《正泰村農事》,榮獲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三屆“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長篇小說《柳林灣》榮獲第十九屆北方五省(市)區文藝圖書獎、首屆北方文藝圖書獎;馬可達創作的報告文學《高高的輸電塔》榮獲第五屆內蒙古自治區職工文學創作獎三等獎,廣播劇《北疆輸電人》榮獲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劉惠春創作的散文集《荒原》入選中國作家協會2019年度少數民族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項目,散文集《他鄉亦故鄉》入選內蒙古作家協會2019年度草原文藝精品創作工程·文學創作子項,散文《烏蘭布和的梭梭》榮獲“祖國頌 草原情”徵文大賽二等獎;會員夢遙榮獲中華詩詞學會舉辦的全國第七屆華夏詩詞獎二等獎。

“這些成績的取得與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協會成員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就像今年疫情爆發之初,我在工作群裡發出讓大家用心、用情、用功抒寫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發生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的號召時,會員們紛紛響應,不到半月時間,我就收到了大家創作的百餘首抗疫主題詩歌。”市作協主席張寶橋說,“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就應該用好手中的筆,書寫這個時代的故事。”

市作協為充分發揮作家在工作、生活中的引導作用,積極發揮文學創作在認知文化、傳播正能量、服務社會等方面的作用,還時常走進機關、學校、企業、軍營、貧困家庭、敬老院等,一邊為創作積累素材,一邊進行政策宣傳及慈善幫助等。“文字的力量其實是很強大的,一篇文章、一首詩詞都有著無限的能量,那麼要想創作出打動人心的作品,就要深入群眾生活,去接觸和了解不同領域群眾的生活。”張寶橋告訴記者,近年來,市作協每年都會組織兩到三次外出採風活動,一是開拓會員眼界,為創作尋找靈感和素材,二是為了結識更多的文學愛好者,大家可以相互切磋、交流、學習。

市作協會員都有這樣的共識:學無止境,不能停下來,也停不下來。於是,他們腳踏實地地提升自身創作水平,讀書、採風、學習、創作。張寶橋說:“雖說會員入會時都是有一定的文學功底,但為了繼續提升大家的創作水平,我們不僅會不定期舉辦作品研討會及徵文比賽,還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將老前輩、優秀的作家請過來,為作協的會員授業解惑,同時讓作協的會員走出去,到全國各地學習交流,提高文學素養,提升創作水平。此外,為給會員們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我們還在虹橋湖畔、陽光田宇、西行客棧等地設立了創作基地。”

“創作基地設立後,協會經常在這些地方舉辦團建活動和學習活動。有時大家說話聊天、嬉戲玩耍間就會迸發出不少靈感,對創作很有益處。”市作協會員屠鳳彩說。

妙筆生花碩果豐。如今,市作協已成為我市文藝群體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一道靚麗風景線。“近幾年,烏海的文學氛圍越來越好,但年輕的文學愛好者還是偏少。今後,協會在鼓勵老會員創作更多接地氣、正能量的好作品的同時,充分發揮老會員的傳幫帶作用,不斷培養新人,讓烏海的文藝事業更加繁榮。”張寶橋說。 (張靖爽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