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和岳飛有類似的遭遇,結局為什麼完全不一樣?

伍子胥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人,不過如果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伍子胥恐怕就變成了漢奸。伍子胥是孔子同時代的人,他的父親、大哥都被楚平王給殺了,為了報殺父之仇,伍子胥跑到楚國的敵國吳國去了。

伍子胥和岳飛有類似的遭遇,結局為什麼完全不一樣?

伍子胥幫助吳國實現了很大的發展,最後帶著吳國的軍隊攻入了楚國的都城郢,把楚國給滅掉了。雖然楚平王已經死了,但還是被伍子胥扒開墳墓鞭屍,才洩了心頭之恨。先秦的史籍提到伍子胥都是褒揚,稱他為“烈丈夫”。後世岳飛遭遇了差不多的狀況,如果岳飛的兒子像伍子胥一樣復仇,還能得到正面的評價嗎?

岳飛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因為種種原因被趙構、秦檜君臣所冤殺,雖然岳飛、岳雲父子被殺,但是岳飛另外的三個兒子卻活下來了。按照伍子胥的劇本,這三個兒子應該像伍子胥一樣投奔北方的金朝,隨後帶領金兵一句南下勢如破竹,滅了南宋,將趙構鞭屍。如果這樣的話,岳飛還能被稱作民族英雄嗎?

伍子胥和岳飛有類似的遭遇,結局為什麼完全不一樣?

同樣的遭遇,為什麼結果卻完全不一樣呢?其實這與古代中國社會秩序的轉變有關,秦朝之前的夏商周奉行的是血緣關係大於國家,國家的概念比較模糊,民眾效忠自己的家族,比效忠自己的國家還要重要。因此伍子胥雖然是楚國人,卻首先忠誠於自己的父親,楚平王殺掉他的父親後,伍子胥理所當然地選擇了復仇。父高於君在當時是絕對正確的,不管對方是國君還是高官。伍子胥最後死於吳國,還被定義為忠臣。

而秦朝統一後,法家思想大行其道,雖然後來“獨尊儒術”,可也只是披著儒家的外衣,歷代統治者研習的都是法家。法家奉行“國大於家”、“君大於臣”,也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被冤殺也不能反抗,或者說忠孝不能兩全,舍小家顧大家。因此岳飛的兒子不能像伍子胥一樣復仇,否則就會被定義為“漢奸”。

伍子胥和岳飛有類似的遭遇,結局為什麼完全不一樣?

先秦時期的社會觀念與現在截然不同,另一個特點是隻對自己的上級負責。孔子周遊列國只去遊說各國的國君,卻從不拜見周天子,不是因為周天子沒有權力而不尊敬他,而是臣子越過國君直接覲見周天子是越權的。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權臣叫崔杼,他派自己的手下去殺齊莊公,齊莊公求饒,崔杼的手下卻說,我是崔杼的手下,只聽崔杼的話,你有命令就和崔杼說,和我說不著,結果齊莊公真的未能倖免。如果這件事發生在秦朝以後,妥妥的大逆不道。

伍子胥和岳飛有類似的遭遇,結局為什麼完全不一樣?

中國春秋時期的格局酷似歐洲的中世紀,大家族相當於一個莊園,小方國像一個城邦,雖雞犬相聞但老死不相往來。不過秦朝以後徹底打破了這種格局,皇帝直接管理最下級的平民,平民亦知忠君愛國、有國才有家的道理,所以伍子胥與岳飛的結局是完全不一樣的,岳飛的兒子對復仇是完全不敢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