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後釣魚,這幾個時間和釣點把握好

入伏後就代表著真正的暑天已經到了。俗話說“伏天到,魚難釣”,入伏後,白天氣溫增高,魚類進入生長期,食慾旺盛。但烈日當空,驕陽似火,氣溫和水溫太高,水中氧氣缺乏,常規釣點的水中無魚,這就是“魚難釣”的原因。

這個時候垂釣的確存在一定難度,但只要我們掌握了高溫季節魚的活動規律,並採取相應的方法和措施,仍可做到淡季不“淡”,大獲豐收。

入伏後天氣選擇

1、釣陰天

在高溫季節的陰天,因沒有陽光直接照射,水溫相對低些,水中的魚兒要比陽光強烈的晴天活躍得多。此時出釣,釣友既可避開大晴天強烈陽光的照射,釣獲量也肯定要比高溫的晴天多很多。

入伏後釣魚,這幾個時間和釣點把握好

2、釣風天

有風天氣,可大大增加水中溶解氧的濃度,但如果是超過5級以上的大風,會出現走漂、看不清浮漂信號等問題,就不太適宜出釣了。

3、釣雨中

“晴天釣早晚,細雨釣全天”,高溫季節的小雨天,池水溫度降低,水中氧氣的溶解量增加,魚兒感到舒適,就會到處遊動和覓食,從而增加釣獲的機會。

4、釣雨後

夏釣最理想的天氣就是雷陣雨過後,此時不悶熱,涼爽宜人,水中溫度明顯下降,水中氧氣充足,岸上衝刷下來的食物增多,魚兒遊動、覓食非常活躍。

入伏後釣魚,這幾個時間和釣點把握好

若在池塘、湖泊、水庫下鉤,魚兒便頻頻上鉤;若在江、河下鉤,要等到退水時,才是釣魚的好時機。


入伏後時間選擇

1、釣早晚

“早釣黎明,晚釣黃昏,中午釣樹蔭”。夏季的早晨,氣溫一般在20~30℃,這是魚兒覓食的最佳氣溫和水溫;天剛亮,水生植物由開始吸取水中氧氣改為光合作用而放出氧氣,魚兒覓食活躍,易釣。

入伏後的傍晚,即下午5點以後,太陽已西斜,氣溫下降,水溫也隨著下降。魚兒在深水區休息後,預感到夜晚的到來,表層水已開始涼爽,便紛紛從深水區逐步遊向岸邊來進行“晚餐”。此時,魚兒覓食活躍,易上鉤。

入伏後釣魚,這幾個時間和釣點把握好

2、釣夜晚

到了晚上,水溫和氣溫下降;再因魚類有怕驚擾、怕強光的習性,夜間干擾少,光線弱;加之夜間涼爽,晚風一吹水中氧氣增多,魚兒便放心大膽地游到岸邊,尋找食物。夜釣,除白天能釣到的魚類外,還能釣到鯰魚、黃顙、鱖魚等肉食性魚類。

3、釣氣候異常的中午

夏天的中午,一般是難釣到魚的。但也有例外,如梅雨天氣,氣溫、水溫也不高,仍可釣魚。再如雷雨天氣,或南北氣流乾擾天氣也格外好釣。


入伏後釣點選擇

1、釣淺釣邊

盛夏的早晨,從天剛亮到9點鐘之前,這時魚池淺處和邊上的水溫經過一夜的下降,溫度比較適宜,水中溶解氧濃度較高,又沒有外界的干擾,加上又有一些草籽兒或小蟲等餌料,魚便游到池塘邊上或淺水區覓食或棲息,此時釣淺或釣邊肯定收穫連連。

入伏後釣魚,這幾個時間和釣點把握好

2、釣蔭涼

夏天氣候炎熱,陽光直射,對水溫極為敏感的魚類,此時也都躲在深水區和有樹蔭、坡蔭、水草旁“乘涼”,故釣點應選擇遮陰處、水草旁。就垂釣水域的水色而言,也應該選擇黑陰陰的水色下鉤。

3、釣草

高溫時節,水邊高大茂密的蒲草、蘆葦等水生植物,是魚類天然的庇護所,魚類一旦遇到危險便會鑽入草叢中避難,以躲避天敵的捕食或追擊;同時草叢也是魚類的天然食堂,稚嫩的水草、水草中的小蟲、草籽兒等等都是魚類的食物。

入伏後釣魚,這幾個時間和釣點把握好

中午的高溫時段,水草中的陰涼處,氧氣充足,溫度適宜,是魚類避暑的勝地。所以高溫時節釣草縫、草洞、釣草邊都是不錯的選擇。

4、釣進水口和流水處

因漲水時,水位迅速上漲,一些具有逆水爭遊習性的魚類,便藉機逆水而上,湧向進水口一帶。新水裹挾各種籽葉、昆蟲、蟲卵等,為魚類帶來新鮮佳餚,誘使魚類在進水口附近爭搶覓食。

但在落水時,水位發生明顯下降,淺水區的水都不深,魚兒沒有藏身之處,紛紛逃離近岸區或順流而下,潛伏於深潭之中尋找食物。

入伏後釣魚,這幾個時間和釣點把握好

5、釣深水

入夏後,淺水區溫度上升超過魚類生活的適宜溫度時,魚類便由淺水區向深水區遊動覓食、聚集和棲息。因為水深1米以下水溫變化相對緩慢,晝夜溫差小,所以酷熱的白天,魚類大多喜歡在1.5~2米的深水處覓食,故宜釣深。

但“夏釣深”並不是水越深越好,超過3米以上的深水,光照不足,含氧量低,天然餌料少,魚兒也不喜歡到這裡棲息、覓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