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萊士、華蘭生物“血”脈噴張,誰得意誰失意?

上海萊士、華蘭生物“血”脈噴張,誰得意誰失意?

由於主要品種靜丙和白蛋白在新冠病毒感染的臨床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血液製品行業自年初以頗受資本市場的青睞,A股的血液製品企業普遍走出了不錯的市場行情。

從浙民投、佳兆業兩大資本勢力競逐ST生化(現雙林生物000403.SZ)到上海萊士熱衷於“炒股”導致的2018年業績鉅虧;中信資本、高瓴資本參與私有化泰邦生物,血液製品行業無論在一級、還是二級市場向來都是資本關注的焦點,也從來不缺乏話題熱度。

而自今年年初以來,先有上海萊士對全球知名的血液製品龍頭基立福子公司GDS股權收購完成過戶,後有華蘭生物擬引入高瓴資本分拆華蘭疫苗上市,國內血液製品江湖風雲再起。

得意OR失意

血液製品上市公司在市場上的表現,有的得意,有的失意,行業的格局也在逐漸變化中。

血製品是一類特殊的生物製品,在臨床急救、疾病預防和治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源於血漿,受限於國內血漿資源,且國家自2001年起不再新批血製品企業,血液製品成為了高門檻的生意。

近年來,國內血液製品企業通過提高採漿量,擴大生產規模,加之企業間的兼併重組,行業逐步走向集中。這一趨勢與發達國家血液製品行業的發展進程一致,在市場集中的過程中,龍頭的地位會不斷鞏固擴大,強者恆強,行業內的上市公司龍頭自然頗受資本市場的青睞。

不過,《英才》記者覆盤近兩年內的行業動向發現,血液製品上市公司在市場上的表現,有的得意,有的失意,行業的格局也在逐漸變化中。

行業內表現最為突出的當屬華蘭生物,其股價自2018年至今已經翻了一倍多。華蘭生物一直是行業中專注於主業的代表,自上市以來幾乎沒有進行資本運作,採血站點主要通過自建而非併購,經營較為穩健。

具備國資背景的天壇生物自2018年至今也實現了股價翻倍。資料顯示,天壇生物是國內血液製品企業中在營漿站數量最多,採漿規模最大的。且2018年以來,公司共有獲批新建或獲批採漿漿站(含分站)9家,為其帶來很大的業績增量。

上海萊士的高市值狀態曾多年不變,即使在2015年股災也未有下跌,依然橫盤在千億左右。但由於其炒股暴虧、控股股東股權高比例質押等問題,其在2018年底股價一度跌超60%,目前的股價雖有回升,但相比此前的千億市值已接近腰斬。

上海萊士、華蘭生物“血”脈噴張,誰得意誰失意?

數據來源:Wind

股權爭奪戰塵埃落定後,ST生化更名為雙林生物,由浙民投和佳兆業“共掌”。2019年也實現了淨利潤的翻倍,經營效益有所提升。不過,其噸漿淨利潤仍低於行業龍頭不少。自2018年以來至今,股價漲幅在30%-40%之間。

技術OR資本

過度的資本運作和輕視技術是非常短視的行為。

血液製品企業近兩年的業績變化和資本市場表現似乎暗含著一種價值迴歸:熱衷於資本運作的企業被市場拋棄,而專注於技術和產品的企業獲得市場青睞。

上海萊士的千億市值主要由不斷的併購擴張來支撐,通過併購推升股價,然後大股東在股價高位質押融資,最後融資來的錢再用來併購,循環往復。但這種循環也十分脆弱。今年3月份,股東科瑞天誠質押給中信證券的上海萊士股票就遭到了強平。

反觀另一個行業龍頭華蘭生物,與上海萊士一樣覆蓋11個血液製品品種,且採血量也十分接近。但憑藉穩健的增長和技術積累,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

尤其是長期堅持研發和培育的疫苗業務,成為了中國最大的流感疫苗生產基地,並已經獲得了高瓴資本的投資,計劃至深交所創業板上市。2019年疫苗業務營收規模已經達到了10.43億元。

上海萊士和華蘭生物不同的發展路徑選擇,足以給行業內的“後進生”提個醒,無論這種結果背離是否巧合,過度的資本運作和輕視技術是非常短視的行為。

尤其是對於博雅生物而言,這家由深圳市高特佳投資集團控制的血液製品公司,從骨子裡就有資本運作的基因。

2017年博雅生物通過其體外併購基金,收購了廣東丹霞生物(現博雅廣東),丹霞生物旗下有26個採血站,而上市公司博雅生物有12個採血站,資產如果成功注入,將帶來跨越式發展。但是丹霞生物2017年因產品質量不合標準,藥品GMP證書被國家食藥監督局收回,直到2019年才重新獲得。

經營事故也直接影響了資產注入的時間,進而影響到了博雅生物的成長預期和股價表現。2018年至今博雅生物股價先漲後跌,目前維持在130億左右,與2018年相比幾乎沒有變化。所幸丹霞生物資產並未注入上市公司,否則這種嚴重的經營問題將是滑鐵盧式的重挫,也會影響到廣大的投資者。

安全問題是血液製品行業最高的生存和要求指標。2009年行業內具有GMP認證的血液製品企業還有31家,目前只有27家在運營了。行業內只有固定玩家,數量只能更少不再多,這已足夠提醒各家企業重視經營和技術問題。

而研發和技術進步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幾家同行們由於缺乏長期佈局和積累很難複製華蘭生物的成功。去年,博雅生物試圖收購羅益生物48.87%股權佈局疫苗領域,就收到了證監會的否決。

血液製品企業的經營提升,除了採集更多的血漿之外,提取更多有價值的血液製品也是重要途徑之一,其背後主要依靠技術實力。技術實力強的企業能從同樣的血漿提取製造更具價值的產品。

A股上市公司中,天壇生物、華蘭生物、上海萊士分別能從血漿中提取11種產品,而博雅生物、雙林生物、衛光生物分別只能提取製造7、6、9種。而國外已經上市或進入臨床階段的血液製品種類至少還有20多種,這其中的差距還需要企業長期研發投入來補足。

時隔兩年,血液製品行業的變化著實不小。據智通財經消息,國內四大血製品企業之一的泰邦生物的私有化在今年3月底有了新進展,由中信資本和高瓴資本參與的買家財團已掌握68.54%的股份,其回A上市之路更進一步。頂級資本加持下,A股的血液製品競逐或將更進一步。泰邦生物如何破局,行業格局如何變化,《英才》雜誌將會繼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