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進入高臺期,服務商如何突破轉型困境

核 心 要 點

▪ 行業進入高臺期,單一的業務模式正制約著服務商的發展。

▪ 想要維持增速,服務商必須把服務繼續做厚。

你已經有多久出門沒帶錢包了?

移動支付成為生活的標配,對於從業者來說也就是第一階段使命的達成。但這也意味著移動支付作為一個領域已經走進了高臺期——高增長漸漸逼近天花板,平臺與服務商都必須找到新的突破口。

不安的情緒在行業中蔓延,每個人都在探索問題的答案。前不久,支付寶在北京舉辦了服務商大會,700人的會場硬是擠了1000人,服務商群一公佈瞬間就有300人入群,工作人員也在現場被服務商圍了個水洩不通——火爆現場的背後,實際上也反映了服務商在移動支付市場進入高滲透率階段後轉型過程中的焦慮。

增長紅利期僅靠跑馬圈地就能獲得高增長、高收益的“美好時光”一去不復返。在移動支付高滲透率的今天,服務商基於推廣、接入服務就能獲得高增速的日子已經成為過去式。想要維持增速,服務商必須把服務繼續做厚,全面走向數字化經營的新模式。

單一模式限制服務商的發展

服務商是移動支付行業絕對的關鍵角色。

他們是移動支付平臺的“好幫手”,也是連接官方平臺與商家的橋樑,藉助平臺能力幫助商家接入支付及提供運營、營銷等其他增值服務。

但伴隨著行業進入高臺期,單一的業務模式正制約著服務商的發展。

據「深響」瞭解,目前市場上已有支付服務商近萬家,他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支付差額返傭——這樣的模式使得服務商遭遇兩面壓力:一方面,掃碼支付成為常態,支付巨頭降低佣金,例如微信從7月1日起,針對服務商獎勵從0.2%下降至0.1%;另一方面,服務商的成本越來越高,研發、運營、BD(商務拓展)等支出巨大。

而其他利潤來源還包括面向代理的技術服務費、大客戶系統開發費、支付系統貼牌、硬件銷售及維護費等,但這些收入佔比不高,穩定性也不夠強。

如果只是延續以往的模式,從商戶接入數量增長上獲取增量,業務只會越做越小。

移動支付進入高臺期,服務商如何突破轉型困境

調研機構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以來,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的同比增速持續放緩。伴隨著用戶移動支付習慣的建立以及移動支付場景覆蓋率的不斷提高,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已經結束了快速增長期。

而在商戶端,螞蟻金服數據顯示,早在2017年,全國就已經累計有4000多萬戶商家靠二維碼貼紙實現收銀數字化。微信支付2019年的最新數據也顯示,微信連接的個體商戶與商家已經超過了5000萬。

當市場的滲透率到達高位以後,服務商的整體收入來源仍以支付差額返傭為主,收入結構單一,難以突破。與此同時,以接入為主的服務高度同質化,缺少服務商之間的競爭門檻,就容易市場競爭溢出,陷入價格競爭的苦戰。

“移動支付已經從跑馬圈地進入到了縱深連接階段,服務商隨著市場變化都在尋求新商機,但九成以上都面臨轉型難題,”一位頭部服務商代表在大會現場表示。

移動支付服務從增量市場,轉入了存量市場,想要繼續保持高增長,就必須轉換業務模式,找新的增長點。

服務商轉型之路

新的增長點在哪兒呢?商家的需求指向了深度服務的機遇。

一位行業頭部服務商表示,在支付功能之外,現在商家客戶都在關心營銷系統、數字會員。而支付寶核心服務商之一哆啦寶的副總裁白川也提到尾部、臀部商戶的需求,這些小店商戶沒有品牌、市場卻很大,在中國至少有上千萬家,他們的數字化程度幾乎為零。

當移動互聯網從C轉向B,解決商家數字經營難題成為了新的增量空間。但找到了數字化經營的鑰匙的服務商還是陷入了尷尬——“現在做掃碼服務商和做科技公司一樣,要投入上百人的研發團隊,加上運營和商務拓展,要達到日均交易100萬筆的規模可能需要3000多萬的成本支出,轉型需要的資金壓力巨大,”有服務商透露。目前市場上大部分服務商自建技術能力有限,且整體盈利情況也進入了增長放緩期。

轉型需要不斷提升、拓展自身技術研發能力,同時加強行業生態間的協同,這其中投入的技術、人力、運營等成本給服務商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而當生態中的關鍵角色遇到了麻煩,平臺的優化和幫助就顯得更加義不容辭。

轉型困境考驗著服務商,更考驗支付寶,怎麼幫助大家穩定收入,把握趨勢,降低門檻,幫大家拿到數字經濟的門票都是關乎生態繁榮穩定的重要問題。今年以來,支付寶和微信都更新了服務商政策:微信支付方面主要是調整此前的返傭政策,公佈刷臉支付設備獎勵政策;支付寶則維度更多,包括延長服務商扶持期、發佈花唄分期激勵政策、針對餐飲快消行業推出紅包碼激勵返傭政策、調整升級餐飲行業藍海計劃、還宣佈刷臉支付補貼不設上限等。

移動支付進入高臺期,服務商如何突破轉型困境

從政策激勵到產品工具的升級,再到阿里操作系統的打通,支付寶也專門針對服務商的轉型困境給出一系列措施。

移動支付進入高臺期,服務商如何突破轉型困境

數字化升級的浪潮將為商戶創造新的降費增效的機會,同時也是服務商真正延長生命線、獲取生命力的機會所在。對於服務商而言,與其焦慮於今日,不如放手探索新的機會所在,尋找新的增長曲線,與快速發展的趨勢共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