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 六談準確把握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調研。第一站就到了位於商洛市柞水縣的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秦嶺是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水嶺,是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可謂生態中國之重地。習近平總書記一貫重視秦嶺的生態保護。20日,他在考察中要求當地幹部“切實做守護秦嶺生態的衛士”。

二十多天前,習近平總書記去了浙江安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出之地。他在浙江說,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要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

到地方考察調研時看生態、談生態,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如此。而這兩次地方之行,都是在戰“疫”期間,也是在中國經濟遇到前所未有挑戰之際。因此更富有深意。這有形的綠水青山,對中國經濟來說,就是一座取之有道、取之不盡的金山銀山。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典故里,“青山”是個人名。經數百年相傳,約定俗成,今人以“青山”,泛指山嶺、生命等,皆是能孕育希望的土壤、根基。

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帶來了百年不遇的巨大沖擊。此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對於中國經濟來說,多了一份特殊的涵義。除了生態環境這座博大蔥蘢的“青山”,還有至少這幾片“青山”,值得我們用心“留好”——

留得企業在。更廣義,可指所有市場主體。有企業在,就有就業,就有收入,就有創造。在疫情及其帶來的經濟衝擊下,全球經濟的供給端、需求端都遭遇重大難題。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企業,抗擊風險的能力不同。就像前一階段,我們舉全國之力來關心、支援武漢主戰場的防控與救治一樣,當前和下一階段,我們應舉全社會之力,來關心、扶助廣大中小微企業。讓它們當中的絕大多數能夠奮力活下來,並努力活得好。

我們正遇到的是完全超出常規的衝擊。為此,既應更積極落實一貫的支持中小微企業之策,也可考慮採取一些超常規的、但又科學合理的辦法。留得企業在,不怕沒柴燒。

留得勞動者在。4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我們“必須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實際工作中,既要站在宏觀層面判斷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也要站在微觀層面、特別是普通勞動者視角,去判斷和體會,億萬勞動者在當前衝擊下,各自遇到的困難是什麼、風險是什麼,他工作和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是什麼。由此,讓用於幫扶和紓困的公眾政策,更及時,更精準,更有效。

留得勞動者在,這個“留”,一是把他們努力留在崗位上;二是把暫時失去崗位者留在勞動力市場上,提供新的機會與選擇;三是把一時沒有機會的勞動者,留在勞動技能的培訓平臺上。每一個層次,都有公共政策可發力之處。留得勞動者在,不怕沒柴燒。

留得生生不息的我們在。這個“我們”,就是我們所有人。疫情發生後,舉國上下,盡最大努力救治患者,盡最大努力從疫魔手裡搶回一個個生命。在生命的意義上,活著,就有希望。在生活的意義上,從中央到地方,已有很多公共政策、公共資源,指向低收入群體、特別是困難群體,幫他們渡過難關。

隨著全球疫情繼續蔓延,我們要做好長時間應對較大外部風險的準備。關照每一個群體,細微至每一個人——勞動者和沒有勞動能力的人,老人和孩子,城裡的人、鄉下的人、山裡的人,有家的人,孤獨的人,守穩的中年人,創業的年輕人……預判可能出現的種種困難,捕捉隨時出現的種種機遇,須臾不可懈怠。

世上最寶貴的“青山” 是什麼?是人。對中國經濟來說,最寶貴的要素是什麼?還是人。有生生不息、勤勞勇敢的億萬中國人在,有我們的制度底蘊在,有我們的發展根基在,就有中國經濟的“穩、進、好”在。

懷堅韌之心,闖激流險灘。青山在,人未老,有柴燒。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評論員 楊禹)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 六談準確把握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 六談準確把握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責編/製作:張海鶯 審核:李韶輝 政審:王子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