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交點

“中國古代的兩大工程,一個是長城一‘撇’,一個是運河一‘捺’,交點就在北京通州。”北京市通州區博物館黨支部書記任德永說。

4月9日,《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正式發佈。根據規劃,對於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將成為首都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來到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北運河從身旁流淌而過。大運河北京段縱貫千年,橫跨六區,在北京城市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承載著文化記憶。在新時代,古老的運河與現代城市再次連接,“水韻林海、生態園林”的優美畫卷,正在大運河兩岸徐徐展開。

“我小時候就生長在河邊,當時的河水特別清澈,可以去捉魚打水仗。”任德永回憶稱,隨著工業化發展,大運河河水一度汙染嚴重。“進入2000年以後,隨著通州區運河段的改造,逐步恢復了岸青水綠,可以季節性通船,河裡游魚成群,兩岸也有了蒲草和水鳥。”

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時強調,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要高度重視綠化、美化,增強吸引力。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北京要積極發揮示範作用。

“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也是通惠河、溫榆河、小中河、運潮減河和北運河五河交匯的地方。站在這裡,可以看到通州幾年來的治河成效。”北京市通州區水務局規劃計劃科科長郝少魁告訴記者,近年來,通過疏挖河道、截汙治汙,大運河通州段已經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重要的防洪、排水兼景觀河道。

從2007年開始,郝少魁所在的整個水務局系統全部參與治河工作,他跟一個老工程師負責整個河道下游6公里的巡視。據瞭解,以前的北運河平均河道寬80米,通過1998年、2004年、2007年、2013年的幾次治河,河道已經達到200米寬,局部超過300米。同時,水質也有了很大改善,目前,北運河地表水水質由劣V類提升為V類水體標準,即不黑、不臭、無水華、有魚類生長,符合旅遊景觀用水標準。最新監測結果顯示,水質接近Ⅳ類,未來還將進一步提升。

“水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尤其像通州屬於九河下稍,是北京市水系發達的地區。水質變好,對將來的生態基底和生存環境,都是重要的基礎性資源。”郝少魁說。如今泛舟河上,河道兩岸鱗次櫛比的現代樓宇與綠樹成蔭的自然生態景觀交相輝映。通州區北運河、溫榆河等區域共建成100公里的健康綠道,一頭牽著城市的生態改善,一頭連著百姓的生活提升。

目前,通州區正在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目標,著力構建綠帶環繞、綠廊相連、綠塊鑲嵌的生態景觀,使其成為北京平原區第一個森林城市。到未來2035年,通州區全區的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0%以上,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雲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遊,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枝塔影認通州”。漫步通州大運河畔,穿梭在林立樓宇中,古影依稀。著名的三教廟修舊如舊,儒家的文廟、佛家的佑勝教寺、道家的紫清宮在此互為近鄰又和諧共生。作為古通州八景之首、京杭大運河北部起點標誌的燃燈塔,隨著通州從遠郊區衛星城變成今日“副中心”,修繕後也被越來越多人所熟知。

“2004年,我們對大運河北端河岸西畔的這組古建築進行了重點修繕。文廟的院落當時破損嚴重,只剩下大成殿一個建築,中軸線兩側的古建築都沒有了。我們在原先地基的基礎上展開修復,前後花費了兩年時間,最終還原了古建築群落的樣貌。”任德永介紹道,“這些文物古蹟目前都得到很好的保護,我們準備將此歷史文化遺產作為運河5A旅遊景區的重要內容向世人展示。”

據瞭解,通州是北京運河文化遺產分佈最集中、最豐富的地區,其規劃建設將結合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建設,打造運河博物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等文化設施,讓大運河文化帶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標誌性文化名片。保護之外,把不可移動的運河文化遺存和傳統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融合,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促進文化消費。

當前,重點文物騰退、文物保護修繕、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歷史風貌恢復等工作有序推進,北京正走出一條特色的傳承弘揚運河文化之路。(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楊文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