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西北之行已過去五年,今年終於完成了對山西全境的探尋遊覽,也算是了結了多年的一個心願。有人說:中國歷史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陝西,五千年看山西,這話不是沒有道理。近百年來中國恥辱的歷史,很多事情都與遠東的這座都市上海有關;北京,自元朝建都以來,至明清時期都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建國號周,定都鎬(今陝西西安灃河以東),到春秋戰國、秦朝統一中國及漢唐盛世,都始發陝西;遠古時期的堯、舜、禹,主要足跡都在晉東南,當然還包括河南的一部分。儘管五千年可能有點水分,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文明不僅傳承從未中斷,而且內涵豐富,不僅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知識經典和經驗教訓,還有精美的古代建築。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是中國人的倫理觀、審美觀、價值觀和自然觀的深刻體現,它根植於深厚的中華文化。
晉中盆地,地處山西中部,東為太行山脈,西為呂梁山脈,汾河自北向南穿其而過。先秦時此地已有人類聚居,秦以後遂有城市分佈。歷經千年歲月,伴隨著儒學思想的洗禮以及晉商文化的薰陶,晉中盆地縣城形成了其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徵。它是山西曆史遺產最為密集的區域,擁有7處歷史文化名城,107處國家級文保單位,以及大量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築群,平遙即是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說起平遙,在國人當中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座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城,帶給國人的卻是愛恨交加,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感慨,而是千千萬萬遊人的共同心結。
太原距平遙100公里左右,高鐵僅四十分鐘,因而交通十分方便。不過高鐵站距古城有二十多公里,可以坐公交,也可以坐出租車,我坐的是出租車,到北門20元。
已經是9月底,平遙的氣溫還高達28度。因為還在疫情期間,進城尚需預約,並要出示健康綠碼。北大街正在地下管道改造,滿街的塵土在狂風中肆意揮灑,酒店的服務員騎著一部很小且矮的電動車來接我,他胖乎乎的足有1.75以上的個頭,再加上我150多斤的重量,居然能把我倆扛到了約2公里外的酒店,可見MADE IN CHINA 還是貨真價實的。
酒店過去是一個銀號,兩進式大院,古香古色,很有年代感。可能是疫情的原因,也可能是位置有點偏吧,酒店裡冷冷清清,似乎沒有什麼旅客。因為只准備在古城裡遊玩半天的時間,此時已經是下午3點,趕緊放下行旅直奔傳說中的南大街。
與酒店的冷清不同,南大街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清一色的大爹大媽們匆馳在大街的各個角落,大紅大綠的裙襬,各色紗巾飄逸飛舞,各種型號的長槍短跑咔咔直響,街道兩旁的大紅燈籠,各色廣告彩旗,映襯著毫無顧忌的喧囂,讓人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是疫情中的古城。
南大街是沒法拍照了,北大街被挖得稀爛,那就去東大街吧,雖然人也不少,但比起南大街,那還是清淨了許多。平遙古城是一個四方形的對稱性佈局,以南北大街為中軸線,東西大街橫穿古城,以這四條大街為主,衍生出大大小小許多小巷,可以說是四通八達,閉著眼睛也不會迷失方向。街道兩旁的百年老建築幾乎都被修繕一新,如果不看門口的銅牌,你根本分不出哪是老建築,哪是新建築,商業化至極讓人咂舌。
平遙城隍廟,文廟都在東大街,每年九月中的平遙國際攝影展就是在文廟中舉行。
平遙文廟始建年代不詳,有資料說是唐貞觀初年,但其主建築大成殿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這是確定無疑。文廟在全國各地都有,尤以陝、晉、魯、豫地區為多。這可能與當年漢武帝劉徹,看到孔子學說有利於他加強封建專制的思想統治,從而開啟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局面有關。自孔子被推向神壇後,使其具備了宗教的基本特徵:崇拜偶像為孔子;祭祀場所為文廟;經典教條是“四書五經”;還包括祭祀儀式、祭祀時間等。
城隍廟亦是如此,這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同志有關:城隍,起源於古代對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姜太公為穩定民心,便在雲海世界製造八神之傳說,世稱“姜太公造八神”),最初為城市的保護神。明太祖朱元璋先於洪武二年正月大封城隍,後又詔示天下州、府、縣立城隍廟,其規模大小比照各級官署正衙。同時命令各級官員赴任後,首先要到所在地的城隍廟宣誓就職。從此,城隍就成了守禦城池、保障治安、掌管水旱吉凶、人間善惡、科舉功名、因果報應的全能之神,其祭祀的廟很自然打上了官方的烙印。城隍廟在普及的同時,也成為了很多地方,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誌性建築。
平遙城隍廟初建於北宋時期,明清兩次火災後重修。其城隍廟有三大看點:1、總體廟中廟格局,灶神、財神同居一廟,儒教、道教、民俗文化,陰曹地府、十八層地獄,甚至天主教也在它的對面有了一席之地。2、其精湛的琉璃藝術讓人大開眼界。3、珍貴的壁畫精美絕倫。
遊覽古城並不是我的主要目的,那些所謂的票號,鏢局等其實沒什麼看頭,我的重點是放在古城周邊的幾個村莊。第二天包了一輛出租車前往幾個主要的村子,出租車師傅姓雷,是個樸實的本地人,對平遙周邊的情況非常熟悉,所以他又成為了我的半拉子導遊。
早上八點,在北門接上我後,請我吃了一頓當地特色早餐,然後直奔第一個目的地-梁村。
梁村,是一個由一街五堡組成、佈局呈鳳凰展翅之狀的古村落,人稱“鳳凰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此前有專家證實梁村始建於隋唐五代,近年來又有專家通過對東和堡現存的幾孔窯洞的考證,認為梁村最早可能形成於夏商時期,所以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落。這裡雖沒有那些著名大院豪宅,但堡內也不乏精美的院落,只是每個院落分屬於各個中產階級家庭,互不貫通,故沒有富商大院那種侯門深深的感覺。但堡內有著自己獨特的美感,除了自然古樸以外,它們有古堡特有的一種靜穆,厚重單純的磚牆因風雨侵蝕而表情豐富,封閉壓抑的空間,因戰火消融而珍存住了靈氣,這都使它們雖身在古堡遺產的屋簷下,仍可以像人們對古堡一般性的印象那樣高昂著頭,因為它們就是古堡,即使沒有高高的塔樓,沒有漂亮的碉樓。
梁村流傳著一句民諺:“先有神泉梁村,後有平遙古城。”,素有“平遙四百零八村,數一數二數梁村”的美譽。現存有五座古堡,132座歷史傳統院落,這些院落多為清代鉅商故宅,如毛鴻翰、毛鴻舉,曾經是晉商平遙幫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票號老闆,曾為平遙票號業之行首。毛鴻翰、毛鴻舉、冀氏故居、舊宅等等,這些宅院記載了晉商的歷史,見證了清朝這一帶的繁榮和興盛,也可以說是曾經輝煌一時的晉商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五堡中,天順堡保存最為完整,堡內街道兩邊都是高聳的磚砌圍牆,從斑駁的牆內,可以看見有鏽跡斑斑的鐵板,故當地人稱為“銅牆鐵壁”。巷道幽深狹長,深宅大院相連。天順堡是由平遙“蔚泰厚”總經理及蔚字五聯號總管毛鴻瀚聯合冀、鄧、王、史等五姓人家共同投資興建的。走進大院,儘管有些已成了廢墟,但其設計考究的照壁,懸山頂垂柱過門,門楣、橫樑上精美的木雕圖案,複雜多變的窗欞,雕刻精細的柱礎,寓意深長的匾額,都能讓人感覺到它曾經的繁華與興盛。
與天順堡一街之隔的昌泰堡呈“土”字形分佈,以四合院為多,較為簡陋。
東和堡始建於金末元初,位於鳳頭真武廟之東,四面環溝,孤崗高聳,五堡中年代最久,地勢最險,民居呈“北斗七星”之狀分佈,可惜現在是殘垣斷壁,成了一片廢墟。
第二站來到趙壁村,古稱趙璧山寨,始建於西漢時期,但這裡古蹟已所剩無幾,僅有村口的子夏廟還在告訴遊客,這裡曾經是有名的古村落。
第三站段村,是一座歷經滄桑,古色古香的歷史名村,段村的舊堡建築較早,由鳳凰堡、泰和堡、和薰堡、興盛堡、永慶堡組成,大部分民居都建在這古堡之中,是北方漢民族以堡聚居的傑出範本。因為交通便利,這裡曾經是商貿發達,經濟繁榮的古鎮,清代民國初期,店鋪達60多家。因為時間關係,我這次只去了段村的永慶堡。段村的建築與梁村基本一致,同樣的是雕樑畫棟,同樣有人居住的保存完好,沒人打理的基本就成了廢墟,只是門楣有點區別,在古代,擁有門楣的家庭代表著達官顯貴,是一種地位的象徵。
二、雙林寺
雙林寺雖然也在平遙附近,但它實在是太重要了,作為中國彩塑博物館,要看的東西太多,為此我準備在那呆整整一下午。雙林寺離古城約6公里,開通了公交108路,因為遊人不多,班車間隔有點長,所以交通不是很方便。
到達雙林寺已經是中午12點多,草草的在寺外面吃了一碗用莜麵做成的象蟲草一樣的食物。進寺量體溫,出示健康碼,正好碰上今年山西全境景點免門票,這一趟下來,十幾個景點要省下一,二千塊錢。
中午工作人員都在休息,寺內也沒幾個遊人,給了我慢慢欣賞和拍照的機會,遺憾地是每個殿內光線都非常暗,還被鐵欄杆攔著,除了幾個大型泥塑外,其他的幾乎看不清。還好,我的手機在不用閃光燈的情況下,彌補了這個缺陷,偷偷的拍,偷偷的錄,忙得不亦樂乎。雙林寺佔地面積有15000多平米,大小殿堂有十一個,各類泥塑有2000多個,另外還有一些壁畫,如果認認真真地看,估計十天半月也看不完,更何況還要拍照,錄像,看文字介紹。
進入拱券形山門,正北第一座殿為天王殿,與其它寺廟不同,大殿守門神四大金剛不是猙獰可怖的造型形式,而是具有親切感的人間武士形象。四尊力士像都在總體氣勢表現下有著不同的細節刻畫,動靜相輔,魁梧剛健,人們對他們的評價頗高。與之相比的還有千佛殿的護法神韋陀彩塑,該塑像歷史悠久,栩栩如生,頗有威嚴,是中國古代雕塑的名作之一。
釋迦殿的十八羅漢,比例適當,解剖準確,形體厚重,造型優美,一個個神采奕奕,頗具個性,古代藝術大師運用純熟的傳統彩塑技巧,使這些羅漢塑像達到了呼之欲出、若聞其聲的藝術境界,被人們譽為為“神品”。本人最喜歡的就是土地殿裡的社神“土地”,土地造像面部刻畫得生動慈祥、和藹可親、體態自然。
總之,雙林寺中的彩塑人像造型不一,表情豐富,給人的印象是不只有佛家的肅靜,還有樸實的人間煙火。
三、介休,不只有介子推的寒食文化
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人,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後葬於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寒食節”,介休即依介子推死於此地而得名。
平遙到介休只有34公里,坐火車25分鐘,高鐵僅10分鐘,汽車也只有50分鐘。介休除了綿山外,其後土廟、襖神樓、張壁古堡是值得一看的地方。后土廟、襖神樓在市內,張壁古堡離市區約13公里,介休火車站有到張壁古堡的301路專線公交車,每小時一趟,車程40分鐘。
后土,相傳她是最早的地上之王。後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合,為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因此又被稱為大地之母,所謂皇天后土就是來源如此。有一點疑惑,在萬榮黃河邊上的后土祠中的后土是女媧,此廟的后土是否同一人?
介休后土廟為一處保存較完整的全真道教古建築群,包括后土廟、真武廟、三官祠、三清觀、娘娘廟、呂祖閣、關帝廟、土神廟八座廟宇, 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來我對后土廟並未抱太大的希望,但當我看到后土廟時,興奮感油然而生,眼前這金碧輝煌古寺廟群簡直太漂亮了,碧綠、金黃、孔雀藍交相輝映。要知道,在古代黃色象徵著權貴,古建築中全用黃色琉璃瓦的只有帝王宮闕,這個后土廟卻有著大片金黃色琉璃屋頂、屋簷,后土能享此待遇,可知后土娘娘的尊貴和當時帝王對她的敬仰。
到達后土廟也是中午十分,兩個穿著保安服的老頭,正靠在門框上迷糊,當聽到我的腳步聲時,立馬站了起來,其中一個滿臉笑容地迎上我說:“來參觀的?”,我說“是的”。那保安似乎非常高興,順手一伸,指著大門說“請”,我都愣了,在外旅遊,哪受過這樣的待遇呀。保安接著說“你是我們今天接待的第一個遊客,也是自疫情後開門的第一個外地人。”真是受寵若驚哦。這也難怪,今天是后土廟開門後的第三天,沒有遊人,在這太陽汪汪的大中午,他們除了打盹再沒有別的事可做了。
后土廟新大門並沒有開,我進去的應該是老大門。進門左側就是一個琉璃大影壁,影壁的頂端,兩條活靈活現的蟠龍對著中間的綿山琉璃造型。右邊的山門殿堂裡坐著新具的四大金剛,不過這四大金剛比起雙林寺的四大金剛,無論是藝術水準,還是彩塑功夫,都差了一個檔次。不過當你進入這座歷史不少於1500年的廟中時,猶如置身於琉璃的世界。特別是主體建築三清樓,那複雜的屋簷結構,經典的屋頂造型,讓人驚歎不已,整個屋頂全部飾以五彩琉璃構建,高聳的樓閣和獅瓶,威嚴聳立的鴟吻和浮雕的龍鳳等,組成神奇雄渾的屋頂奇觀,堪稱古代建築的一絕。
介休是中國琉璃之鄉,也是琉璃發源地,在這連綿起伏,忠魂迴盪的綿山腳下,屹立著這樣一座遺世獨立的琉璃古建築群,也就不足為奇了。
介休另一座叫絕的古建叫襖神樓(又叫玄神樓),這座翹角飛簷,“如鳥斯革,如翬斯飛”,雄健壯觀的樓閣式建築,讓人賞心悅目。在中國可以說它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是建築風格,還是琉璃裝飾,都充滿了神秘的異域風格。在屋脊上的獅馱瓶的琉璃構建中間,有兩個西域人物立像顯得極為特別。而藏身於屋簷下的木雕圖案,竟然還有獸面木雕,這在中國古建築中是絕無僅有的,這也表明了它是很典型的襖教遺存。
襖教,也就是波斯的拜火教,它從北魏時開始傳入中國,至南宋以後逐漸在中國絕跡。襖神樓是目前中國僅存的襖教建築,是中國古建築上的一道獨特風景,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古建築之一。
距離市區只有13公里的張壁古堡是我的下一站,打開地圖,看到介休到靈石的王家大院也就20多公里,為什麼不一趟水呢?其實介休也有11路公交車到王家大院,車程要一個小時左右,為了趕時間,也為了自己盡興,在介休叫了輛出租車,40塊錢,20多分鐘就到了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一片片龐大建築群的總稱,經歷明清兩朝,300餘年修建而成,包括滄桑滿目的六座古堡,五道深巷和祠堂、當鋪院,還有一些五里長街上的一些商鋪,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它們依山就勢,由低到高,層樓疊院,錯落有致。由四排院落組成,左右對稱,中間主巷道與三條橫巷,組成一個規整的王字。29座院落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結構和裝飾上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各種院落、住宅,演繹著輝煌與平淡交織,且凝結著自然質樸、清新典雅、明麗簡潔的鄉土氣息。除了各具特色院落外,其磚雕、木雕、石雕是一看點;楹聯匾額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也是值得仔細琢磨推敲的亮點。如果仔細品味,足夠消磨3-4個小時的時光。
不過王家大院屬於熱門景區,人潮是每天都要上演的戲曲,如果用“蜂擁”二字,絕對不會過分。
張壁古堡距王家大院約20公里,這裡沒有直達公交,要麼回介休再坐301公交到張壁古堡,要麼包個小車直接前往。我選擇了後者,王家大院附近商業化程度很高,從而帶動了附近村民的超強的商業意識,在停車場附近找了一圈,最後沒辦法,以60元成交,說實在的有點貴,但也只有伸起脖子大方地讓他砍了。
還沒進古堡大門,就碰上了一對送葬的隊伍,十來個穿著孝衣的男女,沒有棺木,沒有人端遺像,也沒有撕裂的哭喪聲,只是舉著各式白色的旗子,經幡,吹吹打打地緩緩地出大門。雖然感覺有點不吉利,但也非常的好奇,這是送葬嗎?一直目送著他們走上馬路,上了汽車,我才進古堡大門,不過還是一臉的疑惑,直到玩至古堡可罕廟時,才算知道了原委。一個道士告訴我,這是他們這的風俗,前面一幫人那是打前站的,估計要等他們到了墓地,這裡的棺木才出發,確實,在廟下面還有一些穿孝衣,拿花圈,經幡的人。待一對抬著花紙屋人過後,兩個抬著紅黃絲綢紮成墓碑式搖籃,跳秧歌式的搖搖晃晃地走了過來,看我在錄像,他倆搖晃得更來勁,之後就是吹吹打打的樂隊,後面跟著幾個穿孝服的男女及小孩,然後才是裝有棺木並播放著哀樂的農用車。雖然是土葬,但沒有放鞭炮,這也應該算是一半對一半進步吧。
言歸正傳,張壁古堡是我國現存比較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產、宗教活動為一體的古代袖珍古堡。它三面溝壑,一面靠山,有人說它有1600年的歷史,也有人說它始建不詳。不過,在這片黃土地上,古人們巧妙地利用黃土塬、天然溝壑等自然條件,用智慧構築起這個複雜精妙,且有三層地道的古堡,不得不讓後人讚歎不已。
倘佯在紅色砂石板鋪就的小路上,濃厚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兩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古典雅緻,彷彿在無言訴說著古堡謎一樣的過去。有意思的是,佔地僅0.12平方公里的古堡內,竟然有20餘處廟宇,不但有天、地各路大神廟,佛教、道教殿堂,還有一處中原罕見的可罕廟,這個神秘的可罕廟中的可罕是何人,又建於何時,至今也無人搞清楚。不過卻印證了千百年來,胡漢民族從相互征伐到相融共生的歷史軌跡。最讓人不可理解的是,古堡如此龐大複雜,絕非民力所及的地下工程,史書中竟無一字記載。
當昔日的刀光劍影黯然遠去,歷史的滄桑變幻,給後人留下的這些傳奇色彩和未解之謎,卻在無聲的歲月中造福著古堡中的芸芸眾生。
百年節歲同寒食,萬里封疆立介休。如果說介子推為介休這座古城平添了一抹悲情蒼涼的歷史底色,如今,歷史的晨鐘暮鼓,送走了遙遠歲月的如煙往事,亙古不息的照耀著介休古城,再見了,介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