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乾貨,一百味藥物準確病位。

1柴胡

【簡介】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狹葉柴胡(南柴胡)的根或全草。前者主產於遼寧、甘肅、河北、河南等地;後者主產於湖北、江蘇、四川等地。春秋兩季採挖,曬乾,切片。生用、灑炒或醋炒。本品又名北柴胡、南柴胡、春柴胡、軟柴胡。

【性味】苦、辛,微寒。

【歸經及靶向】入肝、膽經而上行,行於胸脅,可達巔頂。

【脈應】左脈自尺向寸不能流通者,或左脈弦斂寸關伏下者,或左脈整體欠來勢者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評述】柴胡春生香美,嗅之其氣從下直上巔頂,如《本草崇原》中雲:“柴胡春生白蒻,香美可食,香從地出,直上雲霄”。藥性辛涼,入手足少陽厥陰,能引少陽之氣從左而升,凡見左脈自尺向寸不能流通者皆可選而用之,若見左脈弦斂關寸伏下或整體欠來勢即可重用之,以此用小柴胡方屢見奇效。然見《神農本草經》中之記載“主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所講主症多為裡證,並無現代藥學解表之義。從臨床脈症分析,“心腹”“腸胃”“飲食積聚”皆為內症,裡實外必虛,故左脈弦澀陽氣不升(蓋左主外,右主裡,見脈法),以柴胡樞轉內外,使內鬱達於外,在裡之積聚可解而下。此無非是平衡陰陽,和解內外之功。張錫純從五行角度加以閘釋說“木能疏土,為柴胡善達少陽之木氣,則少陽之氣自能疏通胃土之鬱,而其結氣飲食積聚自消化也。”此亦是肝主疏洩之功。曾服食柴胡10克、煎劑。食後10分鐘,覺胸脅處有氣動,直達頭頂。診脈:左脈浮起有力,來勢明顯,以寸部為最。稍後,覺胃中有氣斡旋而下,有矢氣。診脈:右脈伏下而柔,左脈浮起而有力,左脈大,右脈小。(蓋左主外,右主內,見脈法)此是柴胡可樞轉內外,使內鬱外達,在裡之積聚可解而下,和解內外之功。

2吳茱萸

【簡介】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主產於貴州、廣西、湖南、雲南、陝西、四川等地。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用甘草湯制過應用。

【性味】辛、苦、熱。有小毒。

【歸經及靶向】 歸肝向上升至巔,入脾、胃經而下行入腹。

【脈應】右脈從寸向尺流通不暢,脈體緊張度高,或左脈弦欠向上升者。

【服食感受及評述】吳茱萸稟火氣以生,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陽中陰也,以其辛溫故好升宣而“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神農本草經》),以其味厚而苦故又善降逆氣也,故“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神農本草經》)。服食前左脈寸沉欠向上流通,關尺浮火,右脈輕取浮大,欠來勢。服食吳茱萸15克煎劑,入口辛辣,下嚥時苦味明顯,15分鐘後左脈弦斂之勢明顯,右脈已無浮大之勢,輕取弦斂,來勢較前有力,胸腹溫熱感。30分鐘後,雙脈伏下,左寸已起,頭目較前清透。1小時後,雙脈柔和流利,以尺部明顯,小腹微溫。

3高良薑

【簡介】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薑的根莖。主產於廣東、廣西、臺灣等地。夏末秋初採挖生長4-6年的根莖,除去地上根莖、鬚根及殘留的鱗片,洗淨切段,曬乾。生用。本品又名良姜。

【性味】辛,熱。

【歸經及靶向】歸脾、胃經。直入中焦脾胃而旋內達外。

【脈成】右關沉、弦、緊而左脈偏沉者。

【服食感受及評述】高良薑,氣熱,味辛,純陽上升,宣也散也,入足陽明、太陰,為治客寒犯胃,胃冷嘔逆,及傷生冷飲食致成腹痛、吐瀉之要藥,若虛寒及胃熱者不用。曾服食高良薑10克煎劑,食後30分鐘,胃中溫熱感,後背脾俞、胃俞的位置亦有熱感,診脈:雙關有力,來勢盛:1小時後,胃中飢餓感,覺有熱氣向上走,診脈:右關高起略弦,重按顯無力;左脈整體來勢有力。此是高良薑入於中焦而旋內達外也。

4知母

【簡介】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木植物知母的根莖。主產河北、山西、東北等地。春、秋季均可採挖,除去莖曲及鬚根,曬乾為毛知母,剝去外皮曬乾,為知母肉。切片入藥,生用或鹽水炒用。

【性味】 苦、甘,寒。

【歸經及靶向】 入肺經、胃經、腎經而下行。

【脈應】 見脈大而馳張,或浮盛者即可用之,以右脈為主,左脈見之可酌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知母稟天地至陰之氣,其質輕柔滑潤,皮外有毛、肉厚皮黃,味苦、辛,氣寒,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陰中微陽(其體輕外被細毛也)。其所主者但見脈象大而馳張,或脈浮盛者即可用之,以右脈為主,左脈見之可酌用。《藥性賦》所云其用有四: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陽勝,滋化源之陰生。蓋無根之火浮動脈必見浮盛或大,有汗骨蒸脈亦必見大或浮盛,勞而陽盛脈必大,源頭有火脈亦見右寸浮大,故可滋化源也。至若《神農本草經》所言“除邪氣肢體浮腫”可查金匱“桂枝芍藥知母湯”,於此,張隱庵解釋曰:知母皮外有毛,故除皮毛之邪氣;肉厚皮黃,兼得土氣,故治肢體浮腫。張石頑解釋曰:除邪氣肢體浮腫,是指溫熱水氣而言。葉香巖解釋曰:腎惡燥,燥則開闔不利而水反蓄,知母寒滑,滑利關門而水自下。三者合而觀之,更知知母之用也,雖曰“邪氣肢體浮腫”脈亦必見來勢浮盛而大也。於其能否滋陰前人頗有爭議,張錫純可謂最知之也。張氏雲:“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嘗以之與黃芪等分並用,即分毫不覺涼熱,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兩加甘草二錢煮飲之,即甘勝於苦,其味非大苦可知。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陰也。有謂知母但能退熱,不能滋陰者,猶淺之乎視知母也。是以愚治熱實脈數之證,必用知母,若用黃芪補氣之方,恐其有熱不受者,亦恆輔以知母,惟有液滑能通大便,其人大便不實者忌之”曾服食知母12克煎劑,入口微苦而餘味略甘,有滑潤之感,食入不久,覺有氣自胸中下行,稍後腹部氣動,下行之勢明顯,右脈寸關伏下,尺部浮起有力,左脈亦有伏下之勢。不久,頭部發沉,小腹氣動,有便意,此時,脈較前更伏,唯尺部較前滑利。

5黃芩

【簡介】 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木植物黃芩的根。主產於河北、山西、內蒙古、河南及陝西等地。以山西產量最大,河北承德產者最佳。春秋兩季採挖。除去殘莖、鬚根曬乾。蒸透或開水潤透切片。生用,酒炒或炒炭用。本品又名子芩、條芩、枯芩、酒芩、黃芩炭、元芩。

【性味】 苦、寒。

【歸經及靶向】 歸心、肺、胃、大腸經。可達中上焦,以降頭、胸及上腹之溼熱、實熱、風熱之邪,併入少陽膽經,與柴胡同用可解寒熱往來之疾。

【脈應】 寸關浮大、洪大、濡、滑有力。

【服食感受及評述】 黃芩稟天地清寒之氣及秋之金氣,味苦,氣寒,入於太陰、少陰、太陽、陽明,亦入足少陽。其性清肅,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溼;陰寒所以勝熱,故主諸熱。枯飄者有上升之象,故善入肺,瀉肺火,消痰利氣,除風溼留熱於肌表,愈惡瘡,疽蝕,火瘍;堅實者有下行之理,故入大腸諸經,瀉大腸火,養陰退陽,滋化源退熱於膀胱,愈黃疽腸腫洩痢,逐水,下血閉。服食黃苓20克煎劑。服食前雙寸沉欠向上流通,左關尺浮數。口中粘膩不爽。服食後自覺有氣自胸中向下直達下腹,下腹有下墜感。30分鐘後雙寸關伏下,雙尺弦實有力,左尺較右尺明顯。(此乃氣之降也,氣由寸到尺。) 45分鐘後,頭覺清爽,目發沉,口以不黏,胸中空曠輕快,胃中飢餓感,覺有物聚於腹部,有便意。(有便意,氣自中上焦直達下焦,走大腸經之故也)左尺急數,右關浮數,餘脈皆伏。2小時以後,左尺有力,右脈整體有弦斂之勢,右寸較明顯。(因黃芩入膽經而下行,所以左尺有力,右脈弦斂木之象也。口中清爽,胸中輕快,胃中飢餓感皆因黃芩燥溼之故。此藥以入中上焦,清肺及膽之溼熱為主)

6黃柏

【簡介】 為芸香科落葉喬木植物黃檗(關黃柏)和黃皮樹(川黃柏)除去栓皮的樹皮。關黃柏主產於遼寧、吉林、河北等地;川黃柏主產於四川、貴州、湖北、雲南等地。清明前後,剝取樹皮,颳去粗皮,曬乾壓平,潤透切片或切絲,生用或鹽水炒、酒炒、炒炭用。本品又名川黃柏、元柏。

【性味】 苦、寒。

【歸經及靶向】 歸腎、膀胱、大腸經。可從外達內,從上達下。

【脈應】 脈浮、洪、虛、濡、大有力無力皆可,以右尺明顯者效果佳

【服食感受及評述】 黃柏,經冬不凋,稟至陰之氣,性寒味苦,以其為皮,故療驚氣在皮間,肌膚熱赤,目熱赤痛,口瘡;樹高根結,皮色鮮黃,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故又主“五臟腸胃中結氣熱,黃疸,腸痔,止洩痢、女子漏下,赤白,陰陽蝕瘡”(《神農本草經》),故黃柏表裡上下俱到。表有熱可治,表不熱而裡熱亦可治,非獨主下焦也。曾單味服食黃柏10克煎劑,服前雙脈浮越有力,以右尺較明顯。服後即覺藥力直達下腹,臍周不適,30分鐘後,覺藥力至會陰處,此處有清涼感,診脈,雙脈柔和伏下,以右尺明顯。

7黃連

【簡介】 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雲連的根莖。黃連多系栽培,主產於中部及南部各省。四川、雲南產量較大。秋季採挖5-7年的植株,除去菌葉、鬚根,乾燥。生用或清炒、姜炒、酒炒、吳茱萸炒用。本品又名川連,雞爪連。

【性味】 苦,寒。

【歸經及靶向】 歸心、肝、田、大腸經。可至中焦達脾胃,為消中焦溼熱之要藥。

【脈應】 脈見洪大、滑、濡、濁有力者,皆可用之,見右關者,效果佳。

【服食感受及評述】 黃連稟天地消寒之氣以生,味大苦,氣大寒。味厚氣薄,沉也,降也,降中微升,陰中微陽。宜其下洩,欲使上行須加引導。曾服食黃連10克煎劑,服食前左脈浮數有力,左側舌尖痛,黃連入口極苦,此苦似飯焦之苦,覺藥至胃部即停。30分鐘後,覺胃中氣機斡旋之勢很強,診其脈,左脈輕取有收斂之勢,右脈較左脈更明顯,右關顯弦象。1小時後,胃中顯空,有飢餓感,舌尖痛略減,診脈,左脈氣斂塵中層不再下行,右脈整體弦象,關部見空。黃連焦苦之味,可明證其必入中焦,而走胃經。左右脈比較,右脈變化更加明顯,且右關見空象,由此可知黃連消中焦溼火鬱結不假,故《神農本草經》謂其“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舌尖痛減,左脈收斂,可證黃連入心、肝二經,並可折其火勢,故《神農本草經》謂其“主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且服食後小便增多為去溼之明證。綜上所述,黃連以入中焦脾胃,清胃腸溼熱為主。

8龍膽草

【簡介】 為龍膽科多年牛草本植物龍膽和三花龍膽或東北龍膽的根。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佈。以東北各省產量最大,故習稱“關龍膽”。春秋兩季均可採挖,以秋季採者質量最好。曬乾、切段,生用。本品又名龍膽、膽草。

【性味】 苦,寒。

【歸經及靶向】 歸肝、膽、膀胱、肺、胃經。直達中下焦,入胃、膀胱及下陰,而後達於頸部、面部,最後至於足部。

【脈應】 左右脈浮、大、滑,濡有力皆可用,左脈關尺沉鬱有力亦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龍膽稟天地純陰之氣以生,性寒,味苦、辛,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曾服食龍膽草10克煎劑,食後5分鐘,覺藥氣至中極穴處,隨後至陰囊,然後沿大腿內側肝經所過之處有清涼感,直至足內側。30分鐘後,胃中不適,診脈右脈較左脈沉,並見弦象;左脈來勢盛,寸脈起勢明顯,此時面部微熱。1小時後,右脈伏下之勢更加明顯,由脈觀之,似中上焦之氣全降於下焦,此時有心慌之感覺,面部溫熱明顯,左脈輕取舒緩,重按來勢盛大。由此可知膽草乃疏瀉清散肝膽之品,“治赤目腫癰,睛脹,瘀肉高起,疼痛不可忍。此柴胡為主,治眼中疾必用之藥也(《本草衍義補遺》)”,能消上中下三焦之溼熱,然以下焦為最,能除下部風溼及溼熱,寒溼腳氣以及臍以下至足腫痛。《名醫別錄》中言“主除胃中伏熱,時氣溫熱,熱洩下痢,去腸中小蠱,益肝膽氣,止驚惕。”2小時後,左脈柔和,顯無力。

9天花粉

【簡介】 為葫蘆科多年生宿根草質藤本植物括蔞的乾燥塊根。產於我國南北各地。秋冬季採挖,洗去泥土,颳去外皮,切成段,塊、片,曬乾。本品又名花粉,瓜蔞根。

【性味】 甘,微苦。

【歸經及靶向】 歸肺、胃經。此藥入肺胃,而令肺胃之氣降至下焦,引陽入陰,而後起陰氣達於外。可從右寸到右尺再到左寸。

【脈應】 適應有脈寸關浮大有力,尺脈不起,左寸偏沉者。

【服食感受及評述】 天花粉即瓜蔞根也,此物入土最深,且能久在土中,生氣不竭,放歲歲引蔓,發葉開花成實。色白而亮者佳,味苦微酸,性涼而潤。氣味頗輕,有升有降,陰中有陽。亦同瓜蔞能降膈上熱痰,兼因味酸,能起陰氣上滋,又能生津止渴;大凡藤蔓之根,皆能通行經絡,而花粉又性涼解毒,解一切瘡家熱毒,疔癰初起者,消乳癰腫毒痔瘻瘡癤,排膿生肌長肉,除跌撲瘀血,通月水。服食天花粉10克煎劑,食後10分鐘,診脈:右寸關有伏下之勢,尺部大而有力。30分鐘後,覺氣聚於下腹,頭微汗,手心亦有汗出。診脈:右脈寸關沉,尺部較前更大而有力,左脈來勢有力,寸部明顯。1小時後,足部溫熱,口中浮液增多,頭沉欲睡,診脈:右脈整體沉下柔和,左脈充滑流暢。(由上可知,花粉亦可引陽入陰,令陰達於外,故可清熱生津,消腫排膿,生肌躍肉,續絕傷即是此意。)

10元胡

【簡介】 為罌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延胡索的塊莖。主產浙江。立夏後採挖,除去苗葉和鬚根,洗淨,分開大小,入沸水中燙煮約三分鐘,見內外交黃時撈起曬乾。用時搗碎,生用或經醋炒、酒炒。本品又名元胡索、玄胡索、炒延胡。

【性味】 辛、苦,溫。

【歸經及靶向】 歸心包、肝、脾、肺經。此藥先入太陰,而後達厥陰。可達胸腹腰臍及兩肋。

【脈應】 凡脈見弦、緊、澀之痛症無論浮沉皆可用,見於右脈者佳。

【服食感受及評述】 延胡索稟初夏之氣,而兼得乎金之辛味,故味辛氣溫,可升可降,以宣為主。暖腰膝,破症癖,撲損瘀血,月水不調,落胎及暴腰痛。曾服食元胡10克煎劑,食後15分鐘,臍部不適,有便意,覺氣於臍部斡旋,診脈:右脈較左脈有力,右脈輕取、重按來去皆有力,似氣血翻湧之象。30分鐘後,左脈較右脈有力,左脈輕取、重按來去皆有力,1小時後,雙脈輕取微弦,重按有力。次日晨起覺乏力。(由脈象變化可知,元胡入內達外,流通之性頗大。然質重,味辛苦,性溫,必先於內,而後則外,陰中陽也。因流通之性頗大,可耗傷正氣,孕婦當忌用,體虛之人慎用或酌加它藥。)

11乳香

【簡介】 為橄欖科小喬木卡氏乳香樹及其同屬植物皮部的滲出樹脂。產於紅海沿岸的索馬里、埃塞俄比亞等地。春秋兩季採收,以春季為主。入藥多炒用。本品又名制乳香、燻陸香。

【性味】 辛、苦,溫。

【歸經及靶向】 歸心、肝、脾經。可流通內外,無處不到。

【脈應】 凡脈見左脈沉、弦、緊、澀而有力可用,左寸見者佳。或見右寸向右尺流通有阻力者亦可用之,本藥可從右寸到右尺再到左寸。

【服食感受及評述】 乳香乃樹之血液,其色黃白透明,得木氣而兼火化,味辛苦,氣溫,氣香竄,味淡,故善透竅以理氣,於十二經絡無所不入,陽也,升也,透也散也。以其似人身之血液,故可入脾、肺、心、肝、腎五臟,能辟邪惡諸氣,能“療諸般惡瘡及風水腫毒,定諸經卒痛並心腹急疼” (《本草蒙筌》);其治瘡也,以其最善竄入心,調氣活血,香徹瘡孔,能使毒氣外出,而托里護心,消腫止痛生肌,又復能入腎溫補,使氣與血互相通活,俾氣不令血阻,血亦不被氣礙,氣血和合而能令真氣滋生:又凡人筋不伸者,敷藥宜加乳香,其性能仲筋,曾服食乳香10克煎劑,此藥入口辛香,下嚥有苦味,胃部不適欲吐, 15分鐘後,胃部不適更加明顯,診脈:左右脈皆沉下,右較左明顯。30分鐘後,胃部仍不適,左下腹刺癰,背部至頸部有溫熱感,診脈:右脈仍沉,定脈寸部來勢很盛。1小時後,後而由背至頭、前面由胸至面感覺暖暖,胃中飢餓感,小腹溫熱舒暢,診脈:左脈由尺到寸充滑流利,向上貫通之勢明顯,右脈尺部流利,關見弦,重按無力。至此氣血以由內達外,自始至終,左脈較右脈有力,左為木,右為土,左強右弱,木克土之象,右關見弦豫,亦是水克土之象。乳香,芳香走竄,內能寅通臟腑,外能透達經絡,然由內達外以後,仍以向上流通為主。

12沒藥

【簡介】 為橄欖科植物沒藥樹或其他同屬植物莖幹皮部滲出的油膠樹脂。主產於非洲埃塞俄比亞、阿拉伯及印度等地。採集乾燥的凝固樹脂。打碎,炒至焦黑色應用。

【性味】 苦,平。

【歸經及靶向】 歸心、肝、脾經。可通行內外,無處不到。

【脈應】 凡脈見沉、弦、緊、澀而有力可用,左尺見者佳。此藥可從右寸到右尺再到左尺。

【服食感受及評述】 沒藥亦樹之津液,其色褐,正如血液之色,稟金水之氣以生,味苦、辛,氣平,氣薄味厚,陰也,降也,宣散也。入脾、腎二經。“消腫突惡瘡、癰疽潰腐,破血止痛如神,療墜墮跌打損傷尤效”(《本草新編》)。較之乳香一者最善理氣,一者最善行瘀:一者上行心背,一者下行腰足,同者入於右脈而下行也。曾服食沒藥10克煎劑。食後10分鐘,覺藥至下腹,診脈:右脈沉下,左脈較右脈有力。30分鐘厲,腰部溫熱,胃中溫溫,診脈:左脈較右脈有力,以左尺更加明顯。1小時後,腰背及四肢溫熱舒暢,仍以腰部明顯,腹部清爽,診脈:右脈已起微弦,左脈充滑,仍以尺部明顯。

13黃精

【簡介】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滇黃精、黃精或囊絲黃精的乾燥根莖。我國南方各省均產,以河南、江蘇、浙江、福建為主要產地。春秋兩季採挖,以秋採者質佳。生用或蒸熟乾燥切片用;或加酒、黑豆等輔料蒸曬切片,稱為制黃精。

【性味】 甘,平。

【歸經及靶向】 脾、肺、腎經。以入中焦脾胃為主。

【脈應】 見右脈浮、弦、大、空可用,見於右關者佳。

【服食感受及評述】 黃精其色正黃,味厚氣薄,受戊己之正氣,故為補黃宮之勝品,上者萬物之母,母得其養,則水火既濟,木金交合,而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養性之上藥,故仙經累贊其能服餌駐顏,久而彌勝矣。丹書中有百病黃精丹,曾服食之,確感精神爽朗,腦消目明,確有“補諸虛……填精髓”(《本草綱目》)之功,亦曾服食單味黃精30克煎劑,此藥入門微甜,有柔潤感,食後即覺胃中充實。30分鐘後,胃中撐脹,無其他感受。蓋因脾虛,不能運化之故。診脈:右脈較左脈大,右脈輕取略帶弦象,重按充實有力。1小時後,胃中撐脹感無,覺身體充實有力,頭清目明。診脈:右脈己不弦,重取有充滑之象,左脈較右脈沉,左脈重取充實感。

14三稜

【簡介】 為黑三稜科植物黑三稜的塊莖。產於江蘇、河南、山東、江西、安徽等地。冬、春兩季採挖,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泥土,削去外皮,曬乾。生用或醋炒、麩炒用。本品又名京三稜、荊三稜、山稜。

【性味】苦,平。

【歸經及靶向】 歸肝、脾經。水藥可入中焦脾胃及下焦的盆腔,入於內而破血行氣。

【脈應】 右脈沉、弦、牢者可用。此藥可從右寸到右尺。

【服食感受及評述】 京三稜稟火土之氣,又具稜塊之形,皮黑肉白,味苦氣平,散一切血積氣結,癥癖堅硬作痛,消腫,通乳墮胎,常與莪術同用。老癖癥瘕積聚結塊,必由元氣不足,不能運化流行,而致血瘀、氣結、食停,進而形成積聚癥瘕,觀東垣五積方皆有人參,意可知矣。故凡用稜術,必須量其虛實而用之。曾服食三稜10克煎劑。食後10分鐘,覺胃中有氣向下運動,診脈:右脈寸關明顯沉下,右尺浮,來勢盛。30分鐘後,左脈較右脈有力,此是氣機由內而外,氣之散也,蓋岡三稜可破癥瘕積聚也。1小時後,左右脈皆無力而伏下,唯右尺仍有力,可見其散真氣確有其功也。

15莪術

【簡介】 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莪術、鬱金、或廣西莪術的根莖。主產於廣西、四川,浙江等地。秋冬兩季採挖。去淨泥土,蒸熟,曬乾,除去鬚根,潤透切片。生用或醋制用。本品又名蓬莪術、文術。

【性味】 辛、苦,溫。

【歸經及靶向】 歸肝、脾經。可入中焦脾胃及下焦的盆腔臟器,主要入於內臟而破血行氣。

【脈應】 右脈沉、弦、牢者可用。此藥可從右寸到右尺。

【服食感受及評述】 篷莪術感夏末秋初之氣,而得上金之味,其氣味苦辛而溼,陽中陰,有肅降傳導攻堅破鬱之功。善入腸胃消導積滯,助通下之能而開胃進食:根形如卵,如腫物、卵巢、睪丸,故入下焦盆腔之肝經,破瘀血行鬱氣,誠能主積聚諸氣,可為最要之藥,然多兼補氣血之藥同用,方可不損正氣也。《藥類法象》雲:“主心膈痛,飲食不消,破痃癖氣最良,除積聚”誠得莪術之要也。《木草經疏》、《本草備要》皆言莪術香烈,能調氣通竅,可見莪術亦可行於外而“止撲損痛下血”(《日華子木草》)。曾服食莪術10克煎劑,食後15分鐘,覺腹部有溫熱感,氣向下行。診脈:以右脈變化較明顯,右寸沉下,尺部水勢有力。此時藥入於內,活內部氣血,就人體氣機而言,入於內而動。30分鐘後,左脈較右脈有力,來去滑利,頭面紅潤。此時藥力深將人休深層氣血輸轉於外,就人體氣機而言,出於外而散。1小時後,腹部飢餓感,通氣明顯。診脈:左脈柔和沉下,右脈關部略弦,重按無力。

16虎杖

【簡介】 為蓼科多年生草木植物虎杖的根和根莖。我國大部地區均有分佈。秋末冬初採挖,除去鬚根,洗淨,趁鮮切片,曬乾。本品又名大蟲杖,酸湯稈。

【性味】 苦,寒。

【歸經及靶向】 歸肝、膽、肺、胃、大腸經。本藥可入肺、胃、大腸經而下行:併入肝、膽經而下行。可升,以降為主。

【脈應】 雙寸關浮、滑,濁有力者可用;舌苔黃膩,脈濁有力者亦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虎杖以下行為主,因其活血行瘀,可治女人月經不通,腹內有積聚;因其能消除溼熱,故可治腹脹脹雷鳴,四肢沉重。曾服食虎杖30克煎劑。15分鐘後,覺胃中不適,小腹下墜感。診脈:兩側寸脈沉下,尺脈高,來勢有力。30分鐘後,覺後背舒暢,前胸溫溫。診脈:左右脈整體來勢有力。1小時後,覺有氣上衝欲吐。診脈:右脈寸部來勢有力,上衝明顯。2小時後,口微幹,胃中飢餓感,腹部通氣頻頻,有便意。診脈:左脈以起,來勢有力:右脈仍沉,次日晨起大便較前量大,診脈:雙脈皆沉。

17牡丹皮

【簡介】 為毛茛科多年生蔣葉小灌木植物牡丹的根皮。主產於安徽、山東等地。栽培者多在秋季收穫,除去鬚根、外皮,趁鮮溼時剝去木心,曬乾。生用或炒用。本品又名丹皮、粉丹皮。

【性味】 苦、辛,微寒。

【歸經及靶向】 歸心、肝、腎經下行;併入腸胃及血海下行而入內。

【脈應】 脈浮、大有力可用;沉、弦有力亦可用,見於右尺者佳。

【服食感受及評述】 牡丹皮稟季春之氣,而兼得乎木之性,其色赤而象火,辛苦微寒;以其為根而苦寒故善降洩心經火氣,可治客熱頭痛,風噤,癲疾:以其為皮色赤而辛故入血分善消散淤血,可通關膝血脈,排膿,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痺;以其為根皮苦寒而色赤故又可治無汗骨蒸:以其善於降洩入腹故可治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疼,除癥堅瘀血留舍於腸胃中。曾服食丹皮10克煎劑,此藥入口微麻(辛),下嚥覺苦,食後30分鐘,胃中不適,有燒心感,日沉欲睡,診脈:雙脈伏下,尺部來勢有力。1小時後,胃中飢餓感,雙脈下沉更明顯。綜上所述,此藥入血分而下行,觀左右兩脈之變化,以降以入為主。

18麥門冬

【簡介】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木植物沿階草的乾燥塊根。主要產於浙江,四川、湖北,我國許多地方均有分佈,但多野生,少有栽培。夏季採收,洗淨,除去須撒,曬乾備用。本品又名麥冬、寸冬。

【性味】 甘、微苦,微寒。

【歸經及靶向】 歸肺、胃經下行入內而瀉肺火併通心腹結氣:入心經下行而清心除煩。

【脈應】 雙寸關浮、大有力,來勢盛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麥門冬味甘、微苦,氣平、微寒,降也,陽中陰,稟春陽生生之氣,感清和稼穡之甘,質性滋潤柔韌,凌冬青翠,色兼黃白,脈絡貝心,恰合胃之形象,根株累累,四旁橫出,自十二至十六之多,則有似胃腑與他臟腑脈絡貫注之義,故升降濡潤之中,兼具開通之力,為陽明之體用藥,故《本經》所陳諸證,皆屬陽明之上為病。曾脹食麥冬15克煎劑,食後30分鐘,覺藥力至下腹,有便意,頭沉目不欲睜。診脈:左脈較右脈沉而柔和,右脈來去流利,寸偏沉。1小時後,頭更沉,欲睡。診脈:雙寸關皆柔和伏下,帶濡滑之象。觀上之變化可知,麥冬以補陰而下行為主。

19天門冬

【簡介】 為百合科攀援狀多年生草本植物天門冬的乾燥塊根。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浙江等地。秋冬兩季採挖,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洗淨曬乾,生用。本品又名天冬、明天冬。

【性味】 甘、苦、寒。

【歸經及靶向】 歸肺、腎經入內下行;入心、肝經而向外達於四末,濡潤四肢。

【脈應】 右脈浮、弦、大有力、無力皆可;左脈沉、弦、澀流通不利之象。

【服食感受及評述】 天門冬,味甘微辛,性涼,津液濃厚滑潤,始生高山,蓋秉寒水之氣而能啟水中之生陽,上通於天,故有天冬之名;味厚於氣,陰也,降也,故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能下通腎氣,除肺腎虛熱之要藥也,利痰寧嗽,生津止渴,通利二便、暢達經絡,益皮膚,脫顏色,令人白淨。曾服食天冬20克煎劑,此藥入口略甜,餘味微苦,食入胃中撐脹感,觀脈:右脈充滑舒緩,以關部明顯。15分鐘後,頭髮沉欲睡,四肢微溫,觀脈:右脈整體沉下,左脈洶湧之勢,雖洶湧然帶充滑。此是天冬降右升左,降任升督,旋內達外,引陰氣達四末也,故《本經》言:“主暴風溼偏痺”也。30分鐘後,後背發熱,呃逆感,四肢沉重無力,雙脈輕取濡象明顯,右脈偏沉。1小時後,有燒心感,左脈充滑,右脈濡、滑、沉。因平素脾虛溼重。

20薤白

【簡介】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小根蒜和薤的地下鱗莖。我圍各地均有分佈,以江蘇、浙江產者佳。5月採挖,去苗,洗淨,曬乾。生用。

【性味】 辛、苦,溫。

【歸經及靶向】 歸肺、胃經而自中焦上行入胸中散結:走大腸經下行而導滯。

【脈應】 右脈沉、弦、緊,並胃腸積滯便結者佳。降左升右,以流通右脈為主。

【服食感受及評述】 薤白氣溫,秉天春和之木氣,用在下之根,氣味辛溫,其性從下而上,主助生陽之氣上升者也,得地西南金火之味,而有潤澤之性,氣味升多於降,最能通胸中之陽與散大腸之結,曾服食薤白10克煎劑,食後30分鐘,覺胸中溫,有氣自胃中下行,並脅部刺痛感。診脈:右脈寸部起,來勢明顯,尺部沉下。1小時後,右腿、足發熱,有呃逆感,診脈:右脈較左脈有力。右寸上衝之勢更加明顯。2小時後,右脈整體來勢較左脈有力,左寸沉下,微微呃逆感。

21荔枝核

【簡介】 為無患子科常綠喬木荔枝樹的種子。產於福建、廣東、廣西、四川等省。6-7月果實成熟時採摘,去淨皮肉,取出種子,洗淨,曬乾。用時搗碎,或鹽水炒用。本品又名大荔核、荔仁。

【性味】 甘、澀,溫。

【歸經及靶向】 入胃後宣散而下行,達睪丸後入肝經上行而散滯氣。

【脈應】 右關尺弦、緊而左脈沉、弦者可用。本藥可自右關到右尺,然後入左脈而升散。

【服食感受及評述】 荔枝核,甘澀而溫,入肝腎,宣散寒溼。行散滯氣,治胃脘痛,婦人血氣痛,其實雙結而核肖睪丸,故其治頹疝卵腫,服食荔枝核10克煎劑,食後30分鐘,小腹左側深層刺痛,蓋此處有滯氣也,又覺中焦氣機開散而下行少腹及睪丸處有舒暢之感。診脈:右脈關部有力而趨下,左脈略有起勢。1小時後,小腹左側仍有陣痛,診脈:右脈沉下,尺部有力;左脈浮起略帶弦象,上衝之勢明顯。2小時後,右脈較左脈沉,但重按衝滑;左脈已不弦,柔和流暢。

22木香

【簡介】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雲木香、川木香的根。雲木香產於雲南麗江地區:川木香產於四川的安縣、阿壩、涼山等地。9-10月採挖。生用或煨用。本品又名廣木香、雲木香。

【性味】 辛、苦,溫。

【歸經及靶向】 入於脾、胃、大腸經,可助脾升清:

【脈應】 以右關見弦象,浮沉皆可。

【服食感受及評述】 稟夏秋之陽氣以生,兼得土之陽精,味苦辛,性溫。氣味俱厚,升多於降,陽中有陰,入肺、脾、肝三經,行肝脾肺氣滯如神;不獨升而解鬱,又能宣胃以下氣滯,“若療中下焦氣結滯,須用檳榔為使”(《本草發揮》)。曾服食木香10克煎劑,食後30分鐘,覺胃中氣動,診脈:右脈來去之勢明顯,脈體變大,此宣理胃氣也:左脈亦有變化,但不明顯,1小時後,右脈關部仍有力,上衝之勢明顯,此乃升脾氣散肺鬱也。綜上之變化,木香以調理脾胃為主,入於中焦而宣散,升多於降。

23甘松

【簡介】 為敗醬科植物甘松香、寬葉甘松的根莖及根。主要產於四川,甘肅、青海等省。春秋皆可採收,以秋季採者為佳。採挖後去淨泥砂,除去殘基及鬚根,陰乾,切段入藥。本品又名甘松香。

【性味】 辛、甘,溫。

【歸經及靶向】 入於中焦脾、胃經而散。

【脈應】 見脈弦斂不開有力者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甘松,辛甘而溫,專入脾胃,可行氣止痛,開鬱醒脾,安神除溼。服食甘松6克煎劑。食後15分鐘,胃中溫熱,頭面頸肩亦有溫熱感。診脈:右脈來勢盛,左脈亦有起勢。30分鐘後,雙脈舒緩,脈體變大。1小時後,胃中飢餓感,口乾,目沉欲睡,身無力。診脈:右脈大,略顯空:左脈雖有力,但重按欠根。綜上之變化,甘松以開散為主,解鬱醒脾之功頗大,用之不當有傷陰之弊。又常遇失眠者,其右脈多弦斂,用此藥頗有效,凡失眠者,見此脈象,即可用之。

24桑枝

【簡介】 為桑科落葉喬木的嫩枝。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春夏採收。切片,曬乾。本品又名嫩桑枝。

【性味】 苦,平。

【歸經及靶向】 本藥入肝經而上行,可達頸肩及四肢。

【脈應】 左脈沉、弦、不起,欠向上流通者佳。

【服食感受及評述】 桑枝苦平,祛風通絡,利水退腫。服食桑枝20克煎劑,30分鐘後,覺頸肩部溫熱感。診脈:左脈較右脈有力,此是桑枝入肝經上行之驗也,1小時後,左脈充滑流暢,此是桑枝入於肝經善運水溼而流通之故,故令脈體充滑,血運流暢:溼邪屬陰主靜,桑枝入肝主動,故可祛風除溼而主水腫腳氣,蓋“血行風自滅也”,故亦能祛風,亦能主遍體風癢乾燥。今有專以桑枝皮降壓而獲良效,蓋高血壓以外周循環阻力過高為主,取枝以達外周為最有力,且桑入肝,而主氣機,以皮象血管故獲捷效。

25松節

【簡介】 為松科常綠喬木油松、馬尾松枝幹的結節。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全年可採。切片,曬乾,生用。

【性味】 苦,溫。

【歸經及靶向】 此藥入肝、腎經而動,具流通之性。

【脈應】 脈見弦、澀、濡可用,左脈見者佳。

【服食感受及評述】 松節苦溫,入肝腎,松節為松樹枝幹的結節,故入人身之中:其氣香,其性溫故入中而散,入節而散。《別錄》雲:“主百節久風”,“《外臺秘要》單用本品治歷節痛風、四肢如脫者。” 曾服食松節10克煎劑,食入覺藥力至中焦後向上至面部;向下直入丹田。上行至面後,沿督脈向腰部動。診脈:右脈上下貫通流利,左脈亦有貫通之勢。40分鐘後,肘窩、膕窩溫熱感明顯,診脈:左脈上下貫通之勢明顯。觀脈可知,松節入中,而上下流通。按天、地、人三才論之,脾胃為人身之中;肘窩、膕窩為四肢之中;諸節亦為中。

26生地

【簡介】 為玄參科多年草本植物懷慶地黃或地黃的根。主產於我國河南、河北,內蒙古及東北。大部分地區有栽培。春秋兩季採挖,除去鬚根,大小分開,乾燥切片。生用或鮮用。本品又名乾地黃、大生地。

【性味】 甘、苦,寒。

【歸經及靶向】 入於心、肝、腎經而下行入內。

【脈應】 脈見浮、數有力可用:重按來勢盛亦可用,見於尺部者佳

【服食感受及評述】 地黃《本經》名“地髓”;《爾雅》名“苄”、又名“芑”, 苗葉布底,高不及尺,隨地逶迤,生機偏向根核者也。稟仲冬之氣及地之和氣,味苦、甘,氣寒,氣薄味厚,沉也,陰也。其心紫通心,中黃入脾,皮黑歸腎,內能涼血滋陰,通血痺,外能榮澤皮膚,退虛熱。曾服食生地30克煎劑,食後30分鐘,下腹微涼,診脈:右脈變化較明顯,尺部有收斂之勢。1小時後,左尺弦斂,但右尺較左尺斂的更深。次日晨起,診脈:雙尺仍弦斂。觀上脈之變化,可知生地可斂氣下降入內,入於陰中而清熱涼血;曾留意雙尺之變化,雖有弦斂之象,但重取深層有充滑之勢。

27熟地

【簡介】 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或懷慶地黃的塊根。主產於河南者質佳,習稱懷慶地黃。浙江、河北、湖南、湖北、內蒙、遼寧等地亦產。10-11間採挖,置烘床上緩緩焙至八成幹,內部乾燥變黃,全身柔軟,外皮變硬時即為乾地黃。取乾地黃加黃酒拌和,經反覆蒸曬至內外均呈黑色,油潤光澤,柔軟粘膩,即為熟地黃。本品又名熟地、大熟地。

【性味】 甘,微溫。

【歸經及靶向】 入肝、腎經而下行。

【脈應】 左關尺弦、弱無力;右寸沉弱可用。此藥可從左尺到右寸。

【服食感受及評述】 生地九蒸九曬而成熟地,由苦轉甘,由涼轉溫,氣薄味厚,沉而降,誠得水火既濟之功。能活血氣,封填骨髓;滋腎氣,補益真陰:最能大補腎中元氣,和產後血氣,去腰腹臍痛。曾服食熟地20克煎劑。食後30分鐘,左尺充實有力,感腰部溫熱。1小時後,右寸充實有力,左尺亦有力。全身溫熱。由右寸之變化可知,熟地可補先天之水。觀左尺之變化,可知熟地在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同時可流通腰部氣血。以上二脈之變化亦應洛書二八相交之機。

28鬱金

【簡介】 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鬱金或莪術或薑黃的塊根。秋冬兩季植株枯萎時採挖,

摘取塊根,除去鬚根,洗淨泥土,入沸水煮透,取出曬乾,切片,生用或醋制用。本品又名

玉金、川鬱金、廣鬱金、溫鬱金。

【性味】 辛、苦,寒。

【歸經及靶向】 先入心、膽經而降;走肺、肝經順行而升、散。

【脈應】 脈見沉、弦、濁而有力可用,以右為主。

【服食感受及評述】 鬱金稟天令清涼之氣,而兼得土中金之味,故其味辛苦,其氣寒而無毒,其輕達有金象,其高遠似春暄,體輕氣竄,辛香不烈,先升後降,入心、肺、胃、肝及心包絡,血家要藥,能開鬱通滯氣。設遏逆於中,則萎暢於四支,為結、為積、為宿、為淋,皆可得鬱金而解之。曾服食鬱金10克煎劑,食後15分鐘,覺藥力自中焦下行入小腹而動,右關脈浮弦,尺部有力,氣血於小腹有斡旋之象,左脈見弦象,45分鐘後,小腹氣動更加明顯,覺有一股清氣上升至胸中,自腋下而出,面部微溫,右脈重按有力,有上衝之勢:左脈關尺重按較前滑利,脈體較前柔和,1小時後,右寸關浮起,尺部沉下;左關尺浮起,寸沉下。觀上之變化可知,鬱金入內下行而動,能行三焦血分之陰濁於下而出,並升清氣於上竅,所治諸症,皆因於此。

29金銀花

【簡介】 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綠纏繞性木質藤本植物忍冬的花蕾。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佈。夏初當花含苞未放時採摘,陰乾。生用,炒炭或製成露劑使用。本品又名銀花、雙花、銀花炭、忍冬花。

【性味】 甘,寒。

【歸經及靶向】 入心、胃經而下行,自胃經又上行入肺,散肺經熱邪。

【脈應】 脈見洪、數有力,無論浮沉皆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凡花者皆具升開之性,金銀花,甘寒之品,花色黃白,細長,其入陰達陽,升開之性頗強。曾服食金銀花10克煎劑,此藥入口,覺有清涼感自咽喉降至胸部,後漸向下至中焦胃中,後背亦覺微涼。診脈:雙脈較前緩和。15分鐘後,診脈:雙寸伏下,關尺重按有力。脈整體偏沉,此其甘寒降火之功也,30分鐘後,大椎穴處有溫熱感,胃中微熱。診脈:雙脈較前浮起有力,此雙花之升開發散之能也。1小時後,脈變緩和、無力,此雙花透陰分熱邪之功也,綜而觀之雙花確能透營達衛。

30狗脊

【簡介】 為蚌殼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金毛狗脊的乾燥根狀莖。產於福建、四川、雲南、浙江等地。秋冬二季採挖,除去細根,葉柄及金黃色柔毛,酒浸一日,切片曬乾者為生狗脊、如經蒸煮後,曬至六、七成干時,再切片曬乾者為熟狗脊。本品又名金毛狗脊、金毛狗、生狗脊、制狗脊。

【性味】 辛、甘,溫。

【歸經及靶向】 入肝腎經,入腰腹下行為主,亦能上行外行達於衛表。

【脈應】 雙尺沉.弦無力可用。此藥可從右關到右尺再到左尺。

【服食感受及評述】 狗脊質堅,而葉對生,猶脊分兩肋,外被金毛而綿韌,如筋如骨,稟地中衝陽之氣,而兼感乎天之陽氣。其味苦,其氣溫,補肝腎,強筋骨,“主治腰背強,關機緩急,周痺寒溼膝痛,頗利老人”(《神農本草經》)。腎雖納藏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亦主敷布精元於周身百節也,故有衛氣出於下焦之說。狗脊內如筋骨外附金毛,正應此象,其所主之症皆緣於此也。曾服食狗脊10克煎劑,食後15分鐘,覺藥力自中焦入下焦,腰部有氣微動。診脈:雙尺脈浮起有力。30分鐘後,覺有熱氣自下焦上升至胸中,腰脊、雙腿亦有熱感。診脈:右寸關浮起,尺部沉下;左關尺來勢有力。1小時後,覺腰部充實有力,丹田亦覺充實。診脈:雙尺來勢有力,有充滑之象。《本草求真》言狗脊“補而能走之藥也”,誠然也。

31何首烏

【簡介】 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何首烏的塊根。我國大部地區,如河南、山東、浙江、廣東、江西、湖北、四川、雲南等地均有出產。春、秋兩季採挖,洗淨,削去兩端,切厚片,曬乾或烘乾,稱為生首烏。將生首烏與黑豆汁拌勻,蒸至棕褐色,曬乾成黑色,稱為制首烏。本品又名首烏。

【性味】 苦、甘、澀,溫。

【歸經及靶向】 制首烏先入腎經向下入內,再走心、肝經向上。肝腎之體用兼顧。

【脈應】 制首烏:右尺弦空,左脈關尺弦空,寸偏沉者。此藥可從右寸到右尺再到左寸。

【服食感受及評述】 制首烏,質堅乃骨之象,質輕又有還精上行之象,雌雄二種,遇夜則交,有陰陽交合之象,諸象備而能益血氣、補肝腎,長筋骨,益精髓,黑髭鬢,悅顏色,主面上風瘡。曾服食制首烏30克煎劑,食後10分鐘,覺後背有熱氣向頭上衝,前部亦有氣直上面部。診脈:雙寸關來勢有力,上衝之勢明顯。30分鐘後,覺胃中有氣下行入大腸,似有便意。診脈:右寸關伏下,尺脈來勢有力;左脈整體略沉,重按充滑,來勢有力。(此應洛書六四相交之機)1小時後,左右二脈,脈體偏沉,重取皆充和流利。觀脈之變化可知:首烏確為滋補良藥,而有“還精補腦之功”,能補精血而上行入腦。

32巴戟天

【簡介】 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乾燥根。土產廣東、廣西、四川、福建。今年均可採挖,洗淨除鬚根,曬至六至七成幹,輕輕捶扁,曬乾。用鹽水拌均勻,蒸透。趁熱除木心,切片,乾燥。鹽水炒用。本品又名巴戟肉。

【性味】 辛、甘,溫。

【歸經及靶向】 此藥先入下焦丹田,而後入腎經下行,再走肝經而升散,可到小腹及腰腿。

【脈應】 見雙尺沉弱無力,左脈欠流通者可用,此藥可從右關到右尺再到左尺,自左尺而動。

【服食感受及評述】 草木至冬皆隨天地氣化而藏,獨此不凋,與天道冬藏相悖,又以其最能益男子精,強陰起瘻,故名之曰巴戟天,體潤,味甘辛,氣微溫,入腎經血分,溫補腎陰,強陰益精,治五勞七傷:以其辛溫,故亦可散風溼治風氣腳氣水腫,言其療頭面遊風,小腹及陰中相引痛者,蓋以其能溫散下氣故也,火降水升風自息也,獨言其升著,誤也。曾服食巴戟天10克煎劑,食後30分鐘,覺藥力自中焦下行入丹田,小腹及腰部充實感,腰以上溫熱感,右寸關沉下,尺部有力;左脈關尺來勢有力,雖有力,但重按有充滑感。1小時後,小腹微脹,覺有氣向足部衝擊,右尺脈有敦實感,左脈關尺滑利,重按很充實。

33木瓜

【簡介】 為薔薇科落葉灌木貼梗海棠和木瓜的成熟果實。前者習稱“皺皮木瓜”,後者習稱“光皮木瓜”。主產於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安徽宣城產者,質量最佳,稱“宣木瓜”。夏秋季果皮青黃時採摘,切片,曬乾,生用。

【性味】 酸,溫。

【歸經及靶向】 入太陰脾、陽明胃而下行,入腹直至雙足;兼入厥陰肝經亦下行。

【脈應】 右脈寸到尺不能下行或不通暢者:左尺浮散,去不及者。

【服食感受及評述】 木瓜發葉開花於春,成實於夏,得春木之正氣,稟曲直之化,兼得火氣而收之,其味酸甘,其質津潤,其皮始青而終黃,其肉先白而後赤,其氣溫,氣薄味厚,降多於升,陽中陰也。入足太陰、陽明,兼入足厥陰。服食之,覺氣下行至腹又達於雙足,雙足氣力湧出,見於脈則右尺充實,蓋氣下行故也,身後則覺暢而舒,左脈頗柔和,東垣雲木瓜“氣脫則能收,氣滯則能和”誠至理也。故《本經逢原》言其能“收脾肺耗散之氣”。《本草拾遺》言其能“下冷氣,強筋骨,消食,腳氣衝心,止嘔逆,除心膈痰唾”皆是其入脾胃而下行也。現代研究木瓜顯著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減輕肝細胞腫脹、變性、壞死,促進肝細胞修復,對多種腫瘤均有明顯抑制作用等皆是木瓜得木之正氣之明證也。

34獨活

【簡介】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齒毛當歸的根莖。主產於湖北、四川、浙江、安徽等地。春秋兩季採挖,除去殘莖、鬚根及泥土,陰乾或烘乾,切片入藥。生用或炒用。本品又名大活、川獨活。

【性味】辛、苦,微溫。

【歸經及靶向】 入足太陽膀胱而下行腰腳;走足少陰腎經而上行入腦。

【脈應】 雙尺沉、弦、澀,整體欠向下貫通之勢,以左脈為主。或右尺弦而不向上流通者。

【服食感受及評述】 獨活較之羌活質潤而柔,其味苦辛微甘,氣微溫,氣厚味薄,降而升陰中有陽也。入足太陽膀胱經而下行腰腳,入足少陰腎經可上行入腦,服食之,即覺腰腹氣動,雙尺脈浮起而充實有理,寸較前而伏下,不久又覺氣順腹而上升入胸中,入於腦,腦中氣衝實,入於目,目覺靈活,雙寸脈又起,脈整體有充滑之感,蓋辛以致津液故也。《藥性解》言“獨活氣濁屬陰,善行血分,斂而能舒,沉而能升,緩而善搜,可助表虛”此誠得其要也,今人多用之以治風溼痺痛,而《本經》言其治“女子疝瘕”,人多不知其用,其藥服之入右尺脈,現代研究其能明顯解除腸及子宮痙攣即是其明證也。

35防己

【簡介】為防已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粉防己(漢防己);或馬兜鈴科藤本植物廣防己(木防己)的根漢防方己主產於浙江、安徽等地:木防己主產於廣東、廣西等地。秋季採挖,曬乾,切片,生用。

【性味】苦、辛,寒。

【歸經及靶向】 入太陰脾經斡旋外達於四肢,後走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最後引溼濁之氣入膀胱及大腸,自大小便而出。

【脈應】 脈洪、大而濁,尺部偏沉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漢防已是根,其斷面之紋作車輻狀,黃實馨香,斷之其粉飛揚,得土中陽氣,而兼感乎乎秋之燥氣以生,味苦,性寒,陰也,降中微升也。十二經溼熱壅塞、膀胱積熱、溼熱水腫、溼熱腳氣,九竅熱閉,脈象盛濁而大,皆可以此引溼熱從大小便而出。細察粉防己之形狀,猶如輪轉之水車,服食防己後有思睡之感,其脈左右皆降下,然後脈象又充滑而大,上下流通,此蓋為防己運化水溼之功現於脈者也,最後氣又沉下,脈尺盛於寸。現代研究防已有催眠鎮靜之功亦有較強保護腦缺血之功,所以本經以之療諸癇。

36秦艽

【簡介】 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莖秦艽、小秦艽的根。主產於陝西、四川、甘肅、內蒙古、河南、河北等地。春秋兩季採挖,除去泥土,曬至七成幹,堆集成堆,使其發熱出汗,候內心變為紅色時,潤透切片,曬乾,生用。本品又名西秦艽、左秦艽、大艽。

【性味】 苦、辛,微寒。

【歸經及靶向】 入手足陽明、兼入肝膽經而下行。

【脈應】 雙脈浮、弦、濁者可用。此藥可從寸到尺,以降為主。

【服食感受及評述】 秦艽羅紋,錯綜如織,左旋者入藥,亦稱左擰,蓋天道左旋,而人生氣從之,感秋金之氣,故味苦辛,氣微涼,歸胃、大腸、兼入肝膽,手足陽明之驗藥也。服食之,覺氣下行,小便利,右脈沉斂也,故溼熱、虛熱在上、在外而不降不化之風溼、骨蒸、黃疸,皆可治之,然下部虛寒及小便不禁者,勿服,張景嶽則直以之為手足陽明清火藥也。

37桑寄生

【簡介】 為桑寄生科灌木植物桑寄生、槲寄生的帶葉莖枝。前者產於廣.東、廣西等地;後者產於河北、遼寧、內蒙古、河南等地。冬春採割,除去粗莖,切段,乾燥,或蒸後乾燥。生用。

【性味】 苦、甘,平。

【歸經及靶向】 入肝、腎經而上行,可達胸中而固胸中大氣。

【脈應】 用於寸關脈沉弱不起者,左右皆可,以左脈為主;此藥可從尺到寸,主升。

【服食感受及評述】 桑寄生感桑之精氣而生,寄生枝節間,生長無時,其生不著土,資天氣而不資地氣,奪天地造化之功。味苦、甘,氣微溫。入肝、腎,強筋骨,去風溼,上行而散,可令左右脈自尺升到寸,可固胸中之大氣。曾治一患者,腰背痛久矣,以桑寄生治之,用量大,不過三日患者至,言胃中不適,食慾嘔,其脈自下向上長極。張錫純以之治胸中大氣下陷,誠有效驗,近人以之能降壓改善冠狀循環而治冠心病皆獲良效。安胎孕、止崩中漏血實皆與其升有關。

38威靈仙

【簡介】 為毛莨科多年生攀援性植物威靈仙、或棉團鐵線蓮或東北鐵線蓮的根及根莖。主產於江蘇、安徽、浙江等地。秋季採挖。曬乾,切段入藥。生用或酒炒用。

【性味】辛、鹹,溫。

【歸經及靶向】 入膀胱經兼通十二經脈,可升可降。

【脈應】 見左尺脈伏下者可用;右脈沉弦有力亦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威靈仙感春夏之氣,故其味苦,其氣溫,宣發陳,通橫遍,空所有,實所無,引內達外,引上達下,其性快,其效速,其力峻,故曰威靈仙,為陰中之陽。用於腹內冷滯,心膈痰水,癥瘕痃癖,氣塊積聚,膀胱宿水,諸腑藏內結。服食之,胸部氣血湧動,隨後洶湧而下,感胸腔、腹腔氣動活躍,見右脈沉弦有力,來勢不及或受阻,用之可宣而通之,於此言其升可也:腰膝冷疼、兩足腫滿,見左尺脈伏下者即可用之,於此言其降可也。

39白附子

【簡介】 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獨角蓮的塊莖。主產於河南、陝西、四川、甘肅等地。秋季採挖。曬乾,切片,或加生薑、白礬同制。生用或制用。本品又名禹白附、制白附。

【性味】 辛、甘,溫,有小毒。

【歸經及靶向向】 歸胃、肝經而上行升散至頭面。

【脈應】 見右脈沉濡不起、或沉緊,左脈緊澀或沉濡不升者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評述】 白附子純陽,其味辛微甘,氣大溫有小毒,性燥而升,風藥中之陽草也。歸胃、肝經。陰囊下溼,心痛血痺、諸風冷氣皆是肝經之過,故見左脈緊澀或沉濡不升者可用之,風痰在胸,寒溼在中,一切頭面百病,見右脈沉濡不起、或沉緊,用之散解甚效。今人用之皆是以之引藥勢上行於面治面癱爾,誠小視之也.曾服食之,覺腹部發熱,自腹部感一股熱氣直達面部,右脈寸關部起充實。稍後,覺一股熱流自陰囊向後沿背部向上,整個軀幹及面部溫熱感,雙脈浮起充實,寸較尺盛。

40白前

【簡介】 為蘿藦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柳葉白前和芫花葉白前的根莖及根。主產於浙江、安徽、河南、山東、福建及廣東等地。秋季採挖。曬乾。切段生用或蜜炙用。本品又名嗽藥、石藍、鵝管白前。

【性味】 辛、甘,微溫。

【歸經及靶向】 入肺經逆行,入胸中而而降。

【脈應】 右寸浮而不降或來勢過盛者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評述】 白前感秋之金氣,而得土之衝味,故味甘辛,氣微溫。手太陰肺經藥也。陽中有陰,長於降氣,其所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肺氣煩悶,肺氣壅實,皆是氣機上升太過之故,脈當是右寸脈浮而不降或來勢過盛也。白前為走散下氣之藥,性無補益。若由於氣虛氣不歸元,而非肺氣因邪客壅實者,當謹慎用之,曾服食之,一開始感胸部空曠清爽,覺氣下行,右寸略平和,有氣由寸向尺動。不久即覺渾身無力,寸尺已平,來勢顯無力。

41羌活

【簡介】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及同屬植物寬葉羌活或川羌活的根莖及根。主產於四川、甘肅及雲南等地。初春及秋季採挖,除去莖葉鬚根,乾燥,切片。防蛀。本品又名川羌活、西羌活。

【性味】 辛、苦,溫,

【歸經及靶向】 入足太陽膀胱經氣分,同時還入督脈、肝脈及左寸之心脈,此藥主升,可達頸、肩、背及胸中而上行。

【脈應】 左寸沉斂而緊者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羌活辛苦性溫,氣雄而散,味薄上升,入足太陽膀胱氣分,升也,陽也,服食之,察之於脈,則當見左手斂而緊,從尺到寸不能流通即可用之,所主經脈除膀胱經外,還有與之並行之督脈,自左升之肝脈,顯於左寸之心脈,故《湯液本草》以之為足太陽經、厥陰經藥。《本草備要》以之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觀《藥性論》中雲“能治賊風,失音不語,……手足不遂,口面歪斜”此與今之腦血管病相同也。驗之現代藥理研究羌活有抗血栓形成作用、有一定抗休克作用、還有抗癲癇作用,此與羌活之歸經運行密不可分:從脈象觀察羌活對左寸脈有顯著影響,故心病可用之,驗之現代藥理則知羌活有抗心律失常及抗心肌缺血之作用。《神農本草經讀》中對此亦有記載,……味苦甘無毒,得火味而入心;……入心以扶心火之衰。

42夜交藤

【簡介】 為蓼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何首烏的藤莖。又名首烏藤。主產於浙江、江蘇。安徽、廣西、湖南、四川、陝西、貴州等地。秋冬割取地上部分,曬乾,切段。

【性味】 甘、平,微溫。

【歸經及靶向】 先入厥陰肝經而上行,可達胸中、頭部,隨後又引氣歸於丹田。

【脈應】 左脈虛弦而寸偏沉。兼右尺不充者,此藥可從左寸到有尺。

【服食感受及評述】夜交滕,氣味甘溫微苦澀,服食之,溫和而不燥,胸中頭部氣血萌動,左寸柔和,不久氣到中脘,丹田氣動,項背溫溫,右尺脈收斂而充實,此即脈中先天之乾坤,脈中洛書之四六,相交相通,和陰陽而生粕血。最後左脈繁體柔弱於右脈,右脈充實有力以尺脈為明顯,確為引陽入陰之妙品。觀古人所記之功用,《本草再新》言“補中氣”,益心腎交四六和,人即安寐,中氣自旺。陰陽和合精血充沛,肝腎不虛,血虛之肢體麻木可愈。以其為藤,故最善通經絡,故也可祛風。

43厚朴

【簡介】 為木蘭科闊葉喬木厚朴的樹皮。主產於四川、浙江、安徽、陝西湖北等地。夏至前後割取樹皮,陰乾,蒸熱再捲成筒,或攤開壓平曬乾,切片或切絲,薑汁炒用。本品又名川厚朴、川樸、制川樸。

【性味】 苦、 辛 溫

【歸經及靶向】歸脾、胃、肺、大腸經,可升可降,以開宣為主,並能升左降右,升後降前。

【脈應】 見左右、或左或右弦斂不開皆可用之;或右脈不降者或左脈欠升者。

【服食感受及評述】厚朴味苦、辛,氣大溫,陰中之陽,以散為主,可升可降。觀《本經》所言之主治為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痺,死肌,去三蟲,唯有“去三蟲”為內症,餘皆外症,觀後吐之本草其主治為消痰,下氣,治霍亂及腹痛,脹滿,胃中冷逆,胸中嘔逆不止,洩痢,淋露,除驚,去田熱,止煩滿,厚腸胃,療積年冷氣,腹內雷鳴虛吼,宿食不消,除痰飲,去結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溫胃氣,嘔吐酸水,人虛而尿白等等皆以內症為主:曾服食厚朴,開始項背溫熱,覺有氣自背部上行,診脈,左寸關浮起有力,尺偏沉,不久腹部下墜,有便意,診脈,右尺浮起有力。總之,古人所言之主治雖多,以脈象論之,但見左右或左或右脈弦斂不開皆可用之,厚朴為樹之皮又具辛涅之性,故以開宣為主,開宣則助升,若久煎則苦味即濃,苦能降瀉,此時即降多於升,而能通下大腸也。

44升麻

【簡介】 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三葉升麻或興安升麻和升麻的根莖。主產於遼寧黑龍江、山西及湖南等地。夏秋兩季採挖,曬乾,除去鬚根,潤透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 辛、甘,微寒。

【歸經及靶向】 入肺、脾、胃及大腸經而上行,以升散為主,可達胸面。

【脈應】 見右脈從尺到寸不暢,或右脈整體來勢不足可用,以右脈為主。

【服食感受及評述】 《神農本草經讀》中雲:嘗考凡物紋如車輪者,皆有升轉循環之用,防風、秦艽、烏藥、防己、木通、升麻,皆紋如車輻,而升麻更空通,所以升轉甚捷也。生麻稟天地清陽之氣以生,陽草也,味辛甘、苦,平、微寒,無毒,形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為足陽明、太陰經之藥。能昇陽氣於至陰之下,顯明滅暗,致新推陳。但凡見右脈從尺到寸不能暢通,或整體來勢不足,即可用之,蓋升麻可令氣從右升也,大氣下陷,見右脈者可用之,脾不升清土不生金,可加而用之。另升麻辛涼解表解毒,故若有火鬱當發之者可用之,但必見於右脈。亦可以之為舟車載重藥上行,如與石膏為伍以治陽明牙痛。曾單味服食升麻煎劑,食前左寸浮,關平細,尺弱無力,右寸關細滑利,尺細甚,服藥後左寸轉平,右脈整體增粗,寸浮,關尺略起。

45茯苓

【簡介】 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茯苓的菌核。多寄生於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主產於雲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於7-9月採挖。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多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或將鮮茯苓切片或成方塊陰乾。生用。本品又名白茯苓、雲苓。

【性味】 甘、淡,平。

【歸經及靶向】 入心、脾、腎經而下行。以其上通心氣,樞轉中焦,引心氣下歸丹田,以降為主,利小便,伐腎邪,通腰脊之血。

【脈應】 右脈寸高尺低而不降者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評述】 茯苓,色白質堅,金之象也,抱松根而生又得木土之氣為最厚,性平味甘淡,以降為主,少用可升,以右脈不降者皆可用之,可利小便,伐腎邪,通腰脊之血,《本經》治胸脅逆氣,因其降洩也;憂恚驚悸,心下結痛,以其上通心氣,樞轉中焦,引心氣下歸丹田;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以其導熱下行而滋幹,流通津液也。曾遇一患者,其右脈浮長而弦,衝氣上逆,令服茯苓80克,月餘而愈。一同事不信茯苓之降火,其脈右寸浮滑而弦,頓服茯苓120克,不過半時,自覺火氣下降。但茯苓之降氣與瀉火截然不同,不可等同視之。

46薄荷

【簡介】 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和家薄荷的莖葉。我同南北均產,以江蘇、江西、浙江產者為著名。收穫期因地而異,一般每年可採割2-3次,曬乾或陰乾,用時潤透切段。本品又名薄荷葉、薄荷梗、蘇薄荷。

【性味】 辛,涼。

【歸經及靶向】入肺、肝經而上行,以升散為主。

【脈應】 適用於雙寸偏沉,而關尺有力,欠向上流通者:或脈整體偏沉,重按有力,欠來勢者,左右脈皆可。

【服食感受及評述】薄荷辛涼,形氣味俱輕,浮而升,陽也。去高巔及皮膚風熱,可轉夏成秋。專入肝經和肺經,於頭目肌表之風熱鬱而不散者,最具效力,若配合得宜,亦可治上中焦之裡熱。脈見弦而鬱有力者,即可用之,蓋此即符合火鬱發之之義。曾服食單味薄荷,入口辛涼,服之不久,即覺有清涼之氣,自胸背上升至頭面,雙寸關浮起有力,尺較寸關細,不久又覺此氣自內而外,由肌襲而出,身略顯無力,欲靜,寸較尺略高,雙脈整體舒緩柔和,略顯無力。《本草分經》雲:發汗,能搜肝氣而抑肺盛,宣滯解鬱,散風熱,通關竅,誠為見地!又有言其能消宿食,解脹滿,此皆解鬱散滯之功也。張錫純對其宣通之力更是大加讚賞:“其力能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服之能透發涼汗,為溫病宣汗解者之要藥”。

47桂枝

【簡介】為樟科常綠喬木肉桂的嫩枝。主產於廣東、廣西及雲南省。通常於春季割取嫩枝,曬乾或陰乾,切片或切段。本品又名桂枝尖、嫩桂枝。

【性味】辛、甘,溫

【歸經及靶向】入心、肺、膀胱經而上行,可達肩背、胸中及雙臂雙手。

【脈應】見左寸沉而欠向上流通者,或左寸浮緊者,皆可用。此藥可從左寸到右尺。

【服食感受及評述】桂枝,桂樹之尖也,辛甘而溫,故其形、氣、味皆當能升散陽氣於上,氣味俱薄,體輕而上行,浮而升,陽也。故張錫純用桂枝治大氣下陷之見於左脈者,桂枝湯治太陽中風之有汗者,麻黃湯之治有汗者之太陽中風亦同用桂枝。今以脈論之,左以候外,左以候背,太陽行於身後,故太陽病當以察左脈為主,桂枝湯治陽浮而陰弱,麻黃湯治浮緊,浮為風,緊為寒故也。論其藥用部位,比之人身,則如人之肩臂,以其辛甘而溫故橫行肩臂達於指,《金匱要略》之桂枝芍藥知母湯治歷節腫痛即法於此,曾遇一類風溼患者,以其左脈寸部沉緊而澀,重用桂枝六十克數劑而愈。桂枝之色微紫紅,可像離火,故可溫通胸陽,能引少陰之火力而直達太陽,故溫通經脈散寒除風,蓋血行風自滅。曾服食桂枝其左寸充實浮起最為明顯持久,指下充實感較服用防風、麻黃為最,此即桂枝通血脈之故。自覺後背溫溫,氣通雙小指,並能沿督脈上頭,胸中之氣鼓盪充實,丹田亦有氣動充實之感。

48附子

【簡介】 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子根的加工品。主產於四川、湖南、湖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加工炮製為鹽附子、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性味】 辛、甘、火熱。有毒。

【歸經及靶向】 歸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可達於雙手、下肢內側及足心併入上腹胃脘、小腹丹田及腰部。

【脈應】 左右脈沉遲無力及右尺虛大;及脈浮大欲散者。

【服食感受及評述】 附子乃烏頭之子,附烏頭而生,別具生意,其形重而質堅,此至陰之象也,其性味大辛大熱,至陽之氣也,此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故附子以其體具陰象,而能下行入丹田,以其至陽故可主四肢厥逆而涼。服食制附子15克煎劑,服後5分鐘,雙側小手指及前臂尺側微脹痛,診脈雙寸浮起,以左寸明顯。10分鐘後,雙下肢內側發熱,足底湧泉部熱感明顯,雙手溫熱,診脈左脈較右脈浮大有力,右脈伏下充實有力。30分鐘後,腰背微熱,脈如前。1小時後,腹部溫溫,全身溫熱感,以雙足最為明顯,左右脈皆充實流暢。

49防風

【簡介】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風的根。主產於黑龍江、吉林及遼寧等地。春秋季採挖,除去蘆頭上之棕毛,曬乾,潤透切片生用或炒炭用。本品又名青防風、防風炭。

【性味】 辛、甘,微溫。

【歸經及靶向】 入膀胱、肝、脾經而上行;可達兩脅、頭面及雙目。

【脈應】 雙寸伏下不通,或浮起而緊束者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評述】 防風之味甘大於辛,微溫不燥,升散陽氣於上焦,行於上部之膀胱經、肝經、胃經、脾經、散肺中之結滯。以雙寸脈伏下不道或浮起而緊束者皆可用之。防風入肝經行於上部,直通雙目,故治目疾,肝經行於兩脅,可解肝脈在兩脅之鬱結,故可治脅痛肋風;入胃經行於上,(胃經行於面部),入膀胱經脈而行於上部,(膀胱經行於頭),故可治“頭面遊風去來”,與督脈會於巔,故可治頭眩痛。每於淨坐之時,若雙目緊張,必不能入靜,機在於目是也。失眠者亦有因緊張而不能眠者,其脈多左寸關緊張。服食單味防風10克煎劑,覺氣通雙目,融融而開,頓即思靜,左寸變大,柔和,來勢盛於去勢。不久又覺胸中之氣融融而開,隨即升於面部。右寸脈亦變大而開,此非瀉肺昇陽明為何!至此而悟痛瀉要方用防風之妙義。

50菊花

【簡介】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花的頭狀花序。由於產地、花色及加工方法不同,又分白菊花、杭菊花、滁菊花。主產於浙江、安徽、河南和四川等地。花期採收,陰乾。本品又名白菊花、黃菊花、杭菊花。

【性味】 辛、甘、苦,微寒。

【歸經及靶向】歸肺、肝經,可升可降;可達頭目膚表。

【脈應】 寸脈浮弦有力,來勢急者可用,見於左脈者佳。

【服食感受及評述】花者皆具乙丁之體,盛而開乃其體性,俗雲諸花皆升是也,故花開多在春夏,今菊花獨開於秋,飽霜而不凋,是秉金水之氣而得乙庚丁壬之和也。其味甘、微苦,性微寒,可升可降,陰中陽也。《神農本草經讀》雲:凡芳香之物,皆能治頭目膚表之疾,但芳香則無不辛燥香,惟菊花得天地秋金清肅之氣,而不甚燥烈,故於頭目風火之疾尤宜焉.《本草新編》中雲:但氣味輕清,功亦甚緩,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責以近功。惟目痛聚用之,成功甚速,餘則俱迂緩始能取效也。總之,但見寸脈浮弦有力來勢急急皆可用之,匿以左脈見此用之更效。曾頓服菊花15克煎劑,下口即覺一股清涼自胸中升至頭目,甚感頭清目明,左寸浮起而緩和。許久此清涼感又慢慢散開,達於肌表,頗感天清地寧,清爽安靜,診雙脈柔和而微伏下。

51麻黃

【簡介】 為麻黃科草本狀小灌木草麻黃或木賊麻黃和中麻黃的草質莖。主產於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遼寧、四川等地。立秋至霜降之間採收,陰乾切段。生用、蜜炙或搗絨用,本品又名淨麻黃、麻黃絨、蜜炙麻黃。

【性味】 辛、微苦,溫。

【歸經及靶向】 入肺、膀胱經而上行升散,可達周身肌表。

【服食感受及評述】 麻黃,味甘辛而溫,秉天地清陽剛烈之氣,成簇狀節節如毛髮向上生長,氣味俱薄,輕輕而浮,陽也升也。能從至陰達陽氣於上。肺者太陰也,主一身之氣,麻黃專入肺經而宣發之,使氣達於周身而如霧露之溉。金能生水,自陽明而太陽,故亦能宣膀胱之氣而痛調水道。左右脈寸伏下,陽氣不升者,可選而用之,右脈沉有力,內氣不出者可選而用之。陽鬱於陰之內而不透者,可籍麻黃以透陰中之陽,陽動而陰散,利水消腫,破堅除癥。麻黃湯中與桂枝相伍,蓋桂枝能行陽中之陰,正與麻黃共成陰陽之妙。曾頓服麻黃10克,幾分分鐘後即覺氣騰於胸中,胸中氣足,右脈浮起,脈體大,以寸明顯:左脈亦有上衝之勢。稍後,覺腰背溫熱,繼之四肢微溫,覺周身融融,雙脈均浮起有力,來勢盛於去勢,仍以寸部明顯。麻黃之用為陽,其形細斂短節,以致人體之肢節,故其用亦可達於四肢諸節,其節節中空之象以象脊柱,故有以之調脊者,亦在其理。以脈觀之可成洛書二八相交之機。

52茵陳

【簡介】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陳蒿或濱蒿的幼苗。我國大部地區均有分佈,陝西、山西、安徽等地。春季幼苗高約3寸時採收,除去老莖及雜質,曬乾。生用。

【性味】 苦,微寒。

【歸經及靶向】 先入肝經、脾經而生髮,後入膽經、胃經而降。降中有升,陰中有陽也。

【脈應】 脈沉弦或沉滑有力者可用,見於右脈者佳。

【服食感受及評述】 茵陳者,蒿之嫩苗也。秋日青蒿結子,落地發生,貼地大如錢,至冬霜雪滿地,萌芽無恙,其稟天地至寒之氣者(此應氣寒),蓋中有真陽內守也(此應苦味),故甫經立春即勃然生長(此應味辛),此又兼得春之生氣以生者也。《內經》雲:春三月,此為發陳。茵陳因舊苗而春生,即因冬令水寒之氣,而具陽春生髮之機。因者,仍也,託也:陳者,故也,有也,木德之始也。言仍託故有,以宣木德之始。其味苦辛,其氣寒,沉也降也,然而降中有升,此陰中有陽也。入心肺膀胱,更入肝膽脾胃也。茵陳所主之疾,皆以其能宣發發陳,陳去新生也。黃疸者,熱邪氣,交結於中,不能宣發,則鬱結成黃,此陳也,故治必以茵陳。曾服食茵陳30克煎劑,服前脈沉有力,蓋有鬱火,入口不久即覺有氣上行,雙脈浮起而柔和,以右脈明顯。稍後,胃中氣動,有下行之勢,脈右關尺微起,脈體變大,不久胸腹清爽,覺神清氣爽,脈體輕快柔和。

53通草

【簡介】 為五加科灌木植物通脫木的莖髓。主產於貴州、雲南、臺灣、廣西、四川等地。秋季採挖,選擇生長2-3年的植株,割取地上莖,截成段,趁鮮時取出莖髓,理直,曬乾。將莖髓加工成方形薄片,稱為“方通草”,加工時修切下來的邊條,稱為“絲通草”。生用。經炮製,表面掛上一層硃砂粉末叫朱通草。本品又名白通草、大痛草。

【性味】 甘、淡,微寒。

【歸經及靶向】入陽明胃經而上行,走心、肺而下行。可通行三焦,使經絡流行、營衛通暢、化元充盛。

【脈應】 見於左寸或右寸關浮大不降者,或右尺弦實有力而不能上通者。

【服食感受及評述】通草體輕色白,草類藤曼,有微細孔,兩頭皆通,其氣寒,降也;其體輕味淡色白,升也,專入肺、胃、心、小腸、膀胱。引熱下降而瀉肺氣,利陰竅,下五淋:入陽明胃,通氣上達而下乳汁;具黃中通理之功,八萬四千毛竅,有所閉塞,莫不令之開通,而能使經絡流行,營衛通暢。《本草拾遺》言其可寬心除煩,心與小腸相表裡也,《本草蒙筌》言其去小腸鬱熱非它藥可比,蓋因於此也。見於脈則以左寸或右寸關浮大不降者,或右脈尺脈弦實有力而不上通者用之。每於靜坐時,致虛,常忽覺心腹之氣相抱於中宮,腹中充實,又覺周身一體,而百脈通暢。服食通草,則忽覺心靜,中宮之氣充實,左右寸脈皆微伏下,關衝滑,不久寸尺又平直,覺周身充實。

54滑石

【簡介】 為硅酸鹽類礦石滑石的塊狀體。主含含水硅酸鎂。主產于山東、江西、江蘇、陝西、山西等地。採挖後,去掙泥土、雜石。打碎用。

【性味】甘、淡,寒。

【歸經及靶向】入肺、胃、膀胱經下行而散。能洩氣且令下行,清三焦表裡之火。

【脈應】 脈見弦實有力、壅滯不降者可用,見於右脈者佳。

【服食感受及評述】凡石性多燥,而滑石色白質滑潤而軟,石中之得衝氣者也。味甘淡,氣寒。性沉降而散,陰中微陽,能洩氣且令下行,能清三焦表裡之火,利六腑,分水道,痛九竅,行津液,止煩渴,除積滯,實大腸,治瀉痢,止淋濁,療黃疸,除水腫,諸溼爛瘡,痛乳汁,止墮胎,實為通利六腑九竅行津液之專劑。凡溼熱壅盛於六腑九竅,脈見濁而有力,即可用之,觀古方治淋瀝,多單使滑石,不入煎劑,又用石韋為使同搗末用之,河間益元散用滑石為君痛治表裡上下諸病,臨症皆可法之。凡通九竅者以陽藥為多,今木通滑石乃陰藥也,陰而能通、涼而能開此二藥之長也。曾單服食滑石10克,溫水沖服。食前,口中粘膩不爽,胸悶不舒,右寸關弦滑有力,寸較尺高,左脈較右脈小。食後不久,覺有熱氣向下,漸感口中清爽,胸部舒暢,診脈:右脈較前平直,左脈微起。1小時後,連續解小便2次,尿道灼熱感。右脈漸趨柔和平直,左脈亦起。

55草豆蔻

【簡介】 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豆蔻的種子。主產於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實成熟時採收,將果實用沸水撩過,曬至半乾,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團,曬乾,用時打碎生用。本品又名草寇。

【性味】 辛,溫。

【歸經及靶向】 入脾、胃經而上行升散,除寒燥溼。

【脈應】 見於右脈沉緊,或弦斂來勢不暢者即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評述】 草豆蔻得地二之火氣,復感夏末秋初之金氣以生。味辛性溫,浮也,散也,陽也,但見寒氣客於脾胃,右脈沉緊,或弦斂來勢不暢者,即可用之。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溼,而主一切冷氣及飲食積滯,丹溪雲“若明知口食寒物,胃脘作疼,或溼鬱成病者,用之神效”,《藥性賦》亦云其用有二“去脾胃積滯之寒邪,止心腹新舊之疼痛”,蓋辛能破滯,香能入脾,溫熱能祛寒燥溼,辛散溫行,故下氣。草豆蔻其形似砂仁而更肥碩,雖同具退藏之義,然輔中益上,以宣為體,以攝為用,達膜原,破鬱結,除寒燥溼,消積化痰。而砂仁則以攝為體,以宣為用,順時序之升沉,能引諸藥歸藏於丹田。曾服食草寇6克,泡服。此藥入口辛香溫燥,經久不逝。食後10分鐘,覺胃中氣動,融融而開,上行至面,身後微熱。診脈:右寸關浮起有力,寸較尺高;左脈微起。稍後,胃中飢餓感,發空。診脈:右脈,脈體變大,關部重按空。左脈來勢有力。

56佩蘭

【簡介】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蘭草的全草。各地均產。夏季當莖葉茂盛而花尚未開防時,割取地上部分,除掙泥沙,曬乾或陰乾。生用。

【性味】 辛,平。

【歸經及靶向】 入脾、胃經而開散。直達中焦。

【脈應】 右脈沉濡或沉而濁者可用之,見於關部佳。

【服食感受及評述】《黃帝內經》中雲:“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往脾,故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而多肥,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蓋津液在脾,不能輸化而上溢,則水道不利,積久相因,若陽盛者則發為內熱中滿,若陽虛者則發為胸中痰癖,故當以氣味辛平不潤不燥之物,引而利之,除而去之,水道既通,肥甘白化。《神農本草經》雲:佩蘭,“味辛,平。主利水道,殺蠱毒,闢不祥”。蓋其葉能散久積陳鬱之氣,甚有力也。故消渴症非此不能除。服食佩蘭10克煎劑,入口馨香似蘭,直入中焦,覺胃中氣機融融而開,達中四散,右脈浮起,關部明顯。不久,四肢溫熱,背微溫,口內生津,手足微汗,頭微脹,診脈:右脈浮起流暢,左脈亦起。

57薏苡仁

【簡介】為禾本科多年生植物薏苡的成熟種仁。我囚大部地區均產,主產:於福建、河北、遼寧等地。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生用或炒用。本品又名薏米、生薏仁、炒薏仁。

【性味】甘、淡,微寒。

【歸經及靶向】入脾、胃、肺而潤下亦可入肝脈。

【脈應】見於右脈濡滑、欠向下流通者。

【服食感受及評述】薏苡仁,米穀之屬,夏長秋成,味甘色白,氣微涼,秉天秋金之燥氣入手太陰肺經:秉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陽明胃經。氣降味和,陰也。其功能健脾滲溼、除痺止瀉、清熱排膿。薏諧意,意者,脾藏之神用,故脾藏失用,肝木萎厥而筋急拘攣不可屈伸之症以薏苡通其意,而復其神用而治之也。《內經》雲“治痿,獨取陽明”,薏苡為陽明之藥,故能己諸痿疾也。服食薏苡仁30克煎劑,入口有谷香味,因其性較緩,無甚感受,只是脈象尚有變化,服藥前,左脈脈勢從尺至寸流通力量稍大,右脈緩和、關上指力中取有結滯點,尺脈稍無力。服藥後:左脈整體脈勢和緩,右脈較前有力,關脈中取結滯緩和,尺已有力。

58車前子

【簡介】為車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車前或平車前的成熟種子,全草亦入藥。前者分佈全國各地,後者分佈北方各省;秋季種子成熟時採收果穗,曬乾,搓出種子,除去雜質。生用或鹽水炒用。

【性詠】 甘,寒。

【歸經及靶向】 入肝、腎、肺、小腸經而下行。

【脈應】 見左脈弦實、來勢盛者可用:或右尺弦實亦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神仙服食經》雲:“車前,雷之精也。雷者,在卦為震木,震為雷、為動、為車。車前子小而輕,隨風飄,隨車走,山野道途,處處生長,故其以風木之氣為體,兼得土之衝氣,天之冬氣以生。”味甘,寒,性滑,氣降味和,陰也。歸肝、腎、肺、小腸經。《藥性論》中雲:“能去風毒,肝中風熱,毒風衝眼,目赤癰,瘴翳,腦痛淚出,壓丹石毒,去心胸煩熱”此皆因車前子能疏洩肝經火熱也,見左脈弦實來勢盛者是也;《藥類法象》言其“主氣癃閉,利水道,通小便”蓋前陰亦屬肝木,疏洩二便,須氣化以出故也,見右尺脈弦實者是也;《本經》言其“止痛,除溼痺”者,車前乃雷之精,木能疏土,邪去痺痛故也;另車前亦能清肺祛痰,然非其長也,以其秘別清濁含菟絲而治洩瀉,此又其發明也。陳士鐸以其開尿竅而閉精竅,用之密養精氣亦為車前之發明也。現代研究其又善治眼壓,此車前善治目疾之明證也。服食車前子15克煎劑,入口粘滑而爽,味甘而涼,服藥錢,雙寸關脈體大而有力,尺弱;服藥後,左脈,寸關舒緩,尺脈力度增加,右尺略起。

59蒼朮

【簡介】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蒼朮和北蒼朮或關蒼朮的乾燥根莖,前者稱南蒼朮,主產於浙江、江蘇、湖北。後二者稱北蒼朮,主產於河北、內蒙、山西及東北各省。春秋兩季採挖,除去泥土、殘莖、曬乾,微火燒毛去須,水浸或用米泔水潤透切片,炒至微黃入藥。

【性味】 辛、苦,溫。

【歸經及靶向】 入脾、胃經而升散。

【脈應】 見脈軟而濁、緩、濡皆可用之,無論左右。

【服食感受及評述】 術稟初夏之氣以生,其味苦辛,其氣溫,得土之衝氣,土之精也,其氣芳烈,香氣四達,宣發舒透,其性純陽,可昇陽散鬱,入足陽明太陰,凡見左右脈軟而濁,緩而弦,皆可用之。《本經》治風寒溼痺死肌痙疸,總取其性專開腠,能發汗而去風寒溼氣,祛溼而去死肌痙疸,下氣而消痰食飲癖,又能總解諸鬱,故可為除風溼痺之上藥,安脾胃之神品。張景嶽總結雲:“發汗寬中,調胃進食,去心腹脹疼,霍亂嘔吐,解諸鬱結,逐山嵐寒疫,散風眩頭疼,消痰癖氣塊、水腫脹滿。” 陶隱居言術又能除惡氣,闢鬼邪,蓋鬼邪之事多與思慮相關,思則氣結,土氣結,鬼邪之氣方能籍以為患,此土生萬物也,今術氣甚烈,功專運化,溼土得化,鬼邪自去也。現代研究術可抗胃潰瘍降血糖,實為燥胃強脾之功也。曾服食蒼朮10克煎劑,此藥入口,氣香味苦,食後不久,覺胃中氣斡旋而上,胸背溫溼。診脈:雙寸關浮起,上衝之勢明顯,不久,額頭微熱,胃中飢餓感。診脈:雙脈浮起更加明顯,右關重按顯空,脈整體來去流利,上下貫通。

60桔梗

【簡介】桔梗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乾燥根。栽培或野生。主產於安徽、湖北、河南、河北、遼寧、吉林、內蒙古等地。原植物生於山坡草地、林緣或栽培。喜涼爽氣候。耐寒、喜陽光,以海拔1100米以下、半陰半陽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

【性味】苦、辛,平。

【歸經及靶向】入肺、膽、大腸經。可達胸脅、鼻咽及丹田,能升能降,升多於降,

【脈應】凡見雙寸不起,尤以右寸甚,雙脈上下流通不暢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評述】桔梗,根色黃白,葉毛,稟太陰金土之氣化,味苦、辛,微溫,味厚氣薄,陽中陰也。能升能降,升多於降,入肺經,膽經,大腸經。觀古今醫家,以張元素為主,多以桔梗升而不降,張隱庵則不以為然,並說“張元素不參經義,謂桔梗乃舟楫之藥,載諸藥而不沉。今人熟念在口,終身不忘。夫以元素杜撰之言為是,則《本經》幾可廢矣。” 《本草思辨錄》中亦云:“桔梗能升能降,能散能洩,四者兼具”。服食以驗之,氣迅速升於胸膈,又經咽上於鼻,蓋引任脈上交於督脈也,此時雙寸脈起,以右脈更明顯,隨後兩脅氣機萌動有舒張之感,左右脈均上下流暢,周身頓覺充實似膨脹,蓋肺主一身之氣故也;丹田氣充實,蓋肺與大腸相表裡,氣行於下焦故也。明於此,即知桔梗之妙用。故清頭目散表寒邪,止嘔痛兼除鼻塞,利膈氣治肺癰,除胸脅痛如刀刺,調腹滿腸鳴幽幽,止驚恐悸氣而安心神,誠妙藥也,按:桔梗可主驚恐悸氣,嘗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服食桔梗覺兩脅充實胸中氣實,脈上下流通才然大悟,蓋驚則氣亂,氣將結於關脈而不升不降,甚則成為動脈:恐則氣下,而脈不能升;當怒而不懼,氣上衝冠則脈升矣,且同樣兩脅充實,胸中氣滿,《本經》誠聖人之作也!

61白芥子

【簡介】白芥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乾燥成熟種子。前者習稱“白芥子”,後者習稱“黃芥子”:均系栽培。主產於安徽、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四川等地。較耐旱,喜陽光,以肥沃溼潤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忌貧瘠、低窪和積水環境。

【性味】 辛,溫。

【歸經及靶向】 入手太陰肺經,可升可降,更善宣通而達皮裡膜外。

【脈應】 右脈寸高尺低,向下流通不暢,帶濡滑之象者可用,或左脈沉弦、沉滑者亦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芥稟火金之氣以生,而白芥則又得金氣之盛,味辛,性溫,得於秋盡,氣之溫得於夏初,能升能降,更善宣通而達皮裡膜外,有利氣豁痰、溫中散痛消腫、辟惡之功。服食之,覺胸中之氣下降,右脈從寸向尺流通變明顯:不久氣又霍然升於頭部,身覺微熱,左脈浮起,寸部升起顯著,故《本草拾遺》言其能“發汗”:不久腰腎部氣動,溫熱感明顯,故《日華子本草》言其主“腰痛腎冷”,然總以豁痰為最要。

62半夏

【簡介】 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塊莖。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夏秋季採挖,曬乾,即生半夏:經白礬制後,稱清半夏;經生薑、白礬制後稱姜半夏;經白礬、石灰、甘草、生薑制後,稱法半夏:用姜半夏研粉,加麵粉、赤小豆、杏仁等發酵製成曲者,稱半夏曲。

【性味】 辛,溫,有毒。

【歸經及靶向】 入肺經、脾經、胃經,先開後降。

【脈應】 見右脈不降或濡滑者皆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半夏,正當夏半五月而生,當此之時,地氣上升,而天地相遇,品物鹹章,陰盛而欲開,陽長至極而欲闔也,可謂陰陽開合之機也,《內經·脈解篇》雲:陽明者,午也。五月者盛陽之陰也,蓋此時一陰初生,而半夏正應其氣,其色白,其味苦辛,其氣溫,體滑性燥,正稟陽明燥金之氣化,氣味俱薄,沉而降,入肺胃脾經,凡見右脈不降者或濡滑者皆可用之。以其辛溫而可發表解鬱,故《本經》謂其“主治傷寒寒熱”,以其辛潤燥而布陰斂陽,故《本經》謂其主“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以其苦燥溼痰而陽來和陰,故《藥性賦》謂“其用有四:除溼化痰涎,大和脾胃氣,痰厥而頭疼,非此莫能治”。 半夏還可治失眠,《靈樞》中雲:陽氣滿,不得入於陰,陰氣虛,故目不得瞑,飲以半夏湯,陰陽既通,其臥立至。於此更見半夏之妙用也。曾服清半夏15克煎劑,食入即覺氣入丹田,下氣之功立顯,胸中覺氣沉而開,化痰結,右脈向下流通性增強,後腦氣動,即覺腦部清明,可見其確具斂陽布陰之功也。

63瓜蔞

【簡介】瓜蔞為葫蘆科植物栝蔞或雙邊栝簍的乾燥成熟果實。栽培或野生。全國均產,秋季採收。將殼與種仁分別乾燥。生用或炒用。

【性味】甘、寒。

【歸經及靶向】入肺經、胃經、大腸經而降,可暢達胸中而下行

【脈應】右寸浮滑有力可用之降下,雙寸沉鬱亦可選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觀瓜蔞之象形,藤蔓纏繞而升,又復懸乖如燈籠,圓滿之象,其中有子,正如心、肺,又如婦女之雙乳,男子之陰囊,觀之可知,可用本品療此處之疾,能升能降,曾服食全瓜蔞15克煎劑,服前左脈寸關緊,尺弱。右寸沉短,關滑澀,尺弱。服後呼吸暢快,診脈:右脈浮起,以寸部顯著,由寸向尺流通明顯。隨即腰部鬆軟,雙腿熱,陰囊處暖熱鬆軟,診脈:左脈浮起流暢,尺脈充實有力,左寸升浮較明顯,緊象己緩和。右脈較前緩和,寸微伏、尺微起。

64杏仁

【簡介】為薔薇科落葉喬木植物山杏、遼杏、西伯利亞杏及杏的成熟種仁,全國大部地區有產夏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生用或炒用。

【性味】苦,微溫,有小毒。

【歸經及靶向】先入肺、胃、大腸而降,後入肝經、心經而升。

【脈應】見右寸浮弦有力,來勢盛欠降,或兼左寸沉澀不起者,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評述】杏仁稟眷溫之氣,而兼火土之化以生,味苦辛微甘,味厚於氣,降中有升。其性通下直降而兼宣散橫擴,入肺經,胃經,大腸經,肝經,心經。服食之,覺胸中之氣下降,下腹充實,診右脈寸部有下縮之勢,尺脈有力,故《藥性賦》言其用有二“利胸中氣逆而喘促,潤大腸氣閉而難便”。亦有言其能消痰、止咳、消食者;服食不久又覺氣上升至頭,心氣緩,診脈,左脈柔和舒緩,寸脈浮起,可見杏仁亦可入肝經解鬱,入心經散結氣,並能發散風寒。現代研究表明杏仁有顯著持久的降壓作用,還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流量:有舒張支氣管平滑肌、並解除痙攣作用。杏仁殺蟲,故亦主產門中蟲瘡癢不可忍者。

65旋復花

【簡介】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旋復花的頭狀花序。主產於廣東,華北、內蒙、陝西及長江流域下游各地,春秋兩季花開放時採收,曬乾,生用或蜜炙用。本品又名復花、金沸草花、旋福花。

【性味】 苦、辛、鹹,微溫。

【歸經及靶向】 入肺,脾、胃、大腸而斡旋消散,散而能收。

【脈應】 見於右脈弦滑可用,以寸脈為主。

【服食感受及評述】 旋復花,名旋覆者,花圓而覆下,又名盜庚者,開黃花白茸,於長夏金伏之時,盜竊庚金之氣。味苦而溫,無鹹味,除具有花之升開宣發之性,秉春之風氣而生,故又能散,苦能瀉下,故又主降。人皆言“諸花皆升,旋復獨降”,其實旋復之功全在斡旋消散,散而能收。於此《本草新編》言之甚詳,誠得其神。服食之,胸中之氣轉,兩肋氣順,腹部氣充實,《本經》言其“主治結氣,脅下滿,驚悸…補中下氣”蓋於此相關。多年來皆以之降氣,服食之,竟不見脈象沉降之變化,於此方恍然而悟旋覆花湯之妙用。

66竹茹

【簡介】 為禾本科多年生常綠喬木或灌木植物青杆竹和淡竹的杆中的中間層,即去掉綠層後所刮下的纖維。主產於長江流域和南部諸省。四季可採,以冬季為佳。鮮用,曬乾生用或薑汁炒用。本品又名淡竹茹、青竹茹、姜竹茹。

【性味】 甘,微寒。

【歸經及靶向】 入肺經、胃經、膽經而降。竹茹乃竹之內皮,竹成節狀而中空,以象六腑、肺、脊柱,故竹茹可達六腑、肺、脊柱之內而降。

【脈應】 脈見弦滑有力用之,左右皆可。

【服食感受及評述】 竹茹乃竹之內皮也,蓋竹成節狀而中空,以象六腑、肺、脊柱,氣微寒,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氣味降多於升,陰也,降中亦有開散之能。能清肺利痰,宣通三焦水道下通膀胱,清腸中之熱,除下痢後重腹疼,善開胃鬱,降胃中上逆之氣使之下行而能治嘔吐、止吐血、衄血,又主婦人血熱崩淋胎動,及小兒風熱癲癇,痰氣喘咳,小水熱澀,唾血,鼻衄,治五痔。服食之不久,覺胸中之氣,徐徐下行,稍後即達下焦。見雙脈皆柔和而下降,誠為清六腑之妙藥。

67款冬花

【簡介】 款冬花為菊科植物款冬的乾燥花蕾。栽培或野生。主產於陝西、河南、山西、甘肅、青海、河北、四川、內蒙古等地。冬季花蕾初出土時採集、陰乾,生用或蜜炙用。本品又名冬花、炙冬花,

【性味】辛、甘,溫。

【歸經及靶向】入肝經、肺經而升,可達胸背。

【脈應】雙寸不起之咳嗽寒痰。

【服食感受及評述】款冬生於水中,以堅水為膏壤,吸霜雪以自濡,隆冬獨秀,先春開放,花開紅白,從陰出陽,蓋稟水中之生陽,而上通肺金之藥也。得腎之體,肝之用,故為溫肺理嗽之最。大抵咳必因寒,寒為冬氣,咳必因風,風為木氣。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氣味俱升,陽也。此水裡陽生,對於伏匿之邪,可發越盡淨。然多數醫家皆以之為降,皆言其潤肺下氣。此誤也,《本草求真》疑之曰:“按書既載辛溫純陽,又載瀉熱消痰除煩,定驚明目,治咳逆上氣喘渴,暨喉痺,肺痿肺癰、咳吐膿血等症,其藥似屬兩歧”,服食以驗證之,雙寸脈皆起,胸中之氣充實,後背亦覺溫熱,蓋能溫肺散寒止咳化痰,散風寒。嗚呼,學醫多年,皆以之為降,誠可痛心也!曾服食款冬花10克、煎劑。食後不久,覺胸中之氣充實,後背溫熱,氣向上升散。診脈:雙寸脈皆浮起有力。

68蘇子

【簡介】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尖紫蘇等的成熟果實。主產於湖北、江蘇、湖南、浙江、安徽、河南等地。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生用或微炒。用時搗碎。本品又名炒蘇子、紫蘇子、黑蘇子。

【性味】辛,溫。

【歸經及靶向】入肺經、胃經、大腸而降散。

【脈應】見右寸關弦斂不降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蘇子,香而潤,味辛,氣溫,散也,降也,能入肺胃大腸;其功能下氣定喘,止嗽消痰,利膈寬腸,溫中開鬱,但性主疏洩,氣虛久逆,陰虛喘逆,脾虛便滑者,皆不可用,服食蘇子10克煎劑,入口味香潤,食入頓覺胸口胃脘處暖,不久即覺微餓,此消食之功也,胸中氣寬,開胸利膈可知,右脈向下流通順暢,力量增強。

69紫苑

【簡介】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苑的根莖和鬚根。主產北方各省。秋季採挖、洗淨曬乾,切段。生用或蜜炙用。本品又名紫苑茸。

【性味】 苦、甘,微溫。

【歸經及靶向】 入肺經,先降後升、先斂後開。

【脈應】 用於右寸沉而不起,或弦斂不開。

【服食感受及評述】 紫苑之苑,鬱也,解肺金鬱以成名也,紫,黑赤之間色也,黑赤,水火之色也,方在離九,感春夏之氣化,而兼得地中之金性,故味辛苦溫,氣升味降。寒熱結氣,結而不散,紫苑可以散之,蓋秉天春升之木氣也:雖入至離之髒,仍兼下降,洩上炎之火,蓋得地南方之火味也。李士材比之為金玉君子,辛而不燥,潤而不滯,非多用獨用不能速效。而《本草經疏》則以為“觀其能開喉痺,取惡涎,則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溫,肺病咳逆喘嗽,皆陰虛肺熱證也,不宜專用及多用,即用亦須與天門冬、百部、麥冬、桑白皮,苦寒之藥參用,則無害”。服食之,入口確覺溫潤,中上焦擴然,有氣開之感,右脈變化明顯,先降後升,先斂後開,最後肺脈大而充滑,略有空感,其功專在右肺也。

70白朮

【簡介】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朮的根莖。主產於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福建等地,農曆十月採收,去淨泥土及莖葉,曬乾或烘乾。用時經水或米泔水浸軟切片。生用或麩炒、土炒用;炒至焦黃,稱焦白朮。

【性味】 苦、甘,溫。

【歸經及靶向】 入脾、胃而下行:可達中脘及腰腹。

【脈應】 見右關無力者可用、右關虛大不斂者可多用;見右脈從寸向尺流動無力、右尺無力或軟澀可重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白朮乃常用補益之藥,其質沉而堅,氣香而燥,味苦、甘,性溫,入脾經,若健脾當用白朮,白朮沉降,若運脾當用蒼朮,蒼朮升清,白朮多用下入腰腹,利腰臍之血,少用其入在中而能健脾,凡見右關無力者皆可用之,凡見右脈從寸向尺流動無力,尺脈無力或軟澀即可重用之。故臨床見是脈之腰腿痛皆可用之;見右關虛大不斂沉者,白朮可多用。現代研究白朮具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蓋利腰腹也;降血糖作用,蓋能健脾之體也。服食白朮15克煎劑,服前右寸向下流通不利,右關尺較弱,服後右脈向下流通增強,左脈向上流通增強明顯,因體內溼邪較重故常頭昏,化溼而使頭有清明之感。後又服60克,右脈向下流通性增強,小便增多,“利水道,有除溼之功”已明,左尺脈浮起有力明顯,“利腰臍間血”即顯。

71黨參

【簡介】為桔梗科多年生草木植物黨參、素花黨參、川黨參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根。黨參為中國常用的傳統補益藥,古代以山西上黨地區出產的黨參為上品:另有西黨參主產於陝西,東黨參主產於東北各省,條黨參主產於四川、貴州。春秋兩季採挖,秋季採者佳。曬乾切段,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甘,溫。

【歸經及靶向】入脾經、肺經;可達中焦及肺。

【脈應】見右關虛者即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評述】黨參,甘溫,質潤,重於黃芪,輕於白朮,其入在中焦,少入肺經,補助中州而潤澤四隅,病見右關虛者即可用之,能補脾養胃,潤肺生津,腱運中氣,《本草正義》言其“健脾運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溼,潤肺而不犯寒涼,養血而不偏滋膩,鼓舞清陽,振動中氣,而無剛燥之弊。”服食黨參20克煎劑,入口甘甜,頓覺呼吸深深,胸中氣足,中焦脾胃溫暖舒適,心中沉靜,右脈較前有力,以關部明顯,顯充實之象。

72龍骨

【簡介】為古代多種大型哺乳動物,如鹿類,牛類,象類等的骨骼化石或象類門齒的化石,主產于山西,內蒙古,河南等地。全年均可採挖。生用或煅用。

【性味】甘,溫,平。

【歸經及靶向】入心經、肝經,斂降而微升;入肺經、大腸經而斂降。

【脈應】脈見浮弦長大,重按無力者可用。但以斂降左脈為主。

【服食感受及評述】龍骨,為大型動物之骨化石,骨者,腎之所主,陰也,又埋於地下面成石,必吸斂陽氣於上,陰中有陽,以舌舔之,迅即被龍骨所粘附,頗具有翕收之力也,甘平而澀,沉也,降也,主入心肝、肺經大腸經。服食之,右脈從寸向尺下縮,尺脈有力而弦斂,左脈關部弦斂沉下,寸部微浮起,尺脈亦充實,頭清楚,腳中氣下降,中下焦充實最後左脈整體弱於右脈。龍骨鎮肝潛陽人多不疑,本經謂其主“咳逆,洩痢膿血,女子漏下,痛瘕堅結”人多不解,觀服食脈象之變化,可知《本經》確實通神。

73菟絲子

【簡介】為旋花科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菟絲子或大菟絲子的成熟種子。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秋季種子成熟時採收植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物,生用或煮熟用。

【性味】 辛,溫。

【歸經及靶向】 此藥入於前後二陰之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入經後向上運行,可達頭部之目竅、耳竅、舌竅,及胸中與四肢。

【脈應】 凡見左右脈無力並從尺向寸部流通不足者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評述】 菟絲子,寄生它物,纏繞而上,假空中大氣而生,最善補胸中大氣,曾單味服食菟絲予30克,連服三日,其味甘,有澀感,有谷氣之香,服後不久即感氣向上行,達於兩目,目欲張而不欲合,雙寸有浮盛之感,兩日後覺身輕,腰腿有力,食慾好,此皆菟絲子入肝脾腎而補而升之功也,入肝明目,入腎止遺,入脾止瀉。

74黃芪

【簡介】 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或莢膜黃芪的根。主產於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春秋二季採挖。曬乾。生用或蜜炙用。

【歸經及靶向】 此藥入於足太陰脾經,手太陰肺經,入經後先守胸腔之中,然後向上行,可達胸中,頭目。

【脈應】 凡脈見右寸關力弱且向上流通不足者皆可用之。此藥可從右寸到左尺。

【服食感受及評述】 黃芪,質松而輕,氣溫稟春之氣,味甘,稟土之氣,其妙在甘而溫,蓋少火生氣是也。入脾肺經,升也陽也,凡見右脈升舉無力皆可用之,補中益氣丸中之,升陷湯中用之,補益脾肺、昇陽舉陷、固表御風乃其專功,其氣專行右寸,多用亦可與左尺。黃芪一言以敝之:根於內而發於外,根於下而見於上者也。故脈雖起而不浮,有亦柔和,重取亦見根。然畢竟力達於上焦,故大氣不升者宜之。《湯液本草》亦言其入腎也曾診一教師,肺脈極虛而腰痛不能忍,餘用黃芪而愈之。曾取黃芪200g,水煎20分鐘頓服,服藥前寸沉,關尺略弦,服後10分鐘,覺氣升至頭,有熱感。胃有上逆感,頭脹。呼吸吸短於呼,深吸氣較舒服。脈象在幾分鐘時寸脈略起,20分鐘後又沉下,整體柔和,整體沉,右脈見弦象:30分鐘後覺氣開始下行,頭較清楚,呼吸較前舒暢,40分鐘後,兩關之結亦開,雙寸流暢有力。4小時後寸仍有力不沉,右弦於左。

75鹿角

【簡介】 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己骨化的老角(1).花角鹿: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北京等地。(2).馬鹿角主產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雲南、湖南、西藏等地。

【性味】鹹,溫。

【歸經及靶向】此藥入於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及督脈,入經後向上運行,可達頸部,入腦至巔頂。

【脈應】凡見左脈白尺向寸流通不暢即可用之決塞。

【服食感受及評述】鹿乃仙獸,純陽之物也。其精氣全在於角,角下連督脈,故其入肝經,腎經,督脈,其味鹹氣溫。以其為角,故可攻決淤血;以其為角故可入肝、腎、督而升,凡見左脈自尺至寸流通不暢即可用之決塞:以其角在頭上故可引藥至於巔頂:以鹿之頸長而靈活,故可用之療頸椎之病患:以其乃肝腎之精華升於頭而化成故可益氣力,強骨髓。《本經》所言“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留血在陰中”,蓋因其善於攻破故也。鹿角燒灰存性可專主女胞中淤血不盡,蓋任督衝皆起於胞中故也,燒則不升而降也,或炙以治消中日夜溲便七八升。鹿角膠蓋與鹿角同,唯補之力大耳,曾遇一患者,腰痛數年不愈,其脈左沉弱無力,但以鹿角膠治之,數日脈起痛止。曾取鹿角10克煎之,入口腥鹹,有骨味,服後不久既感覺有氣從後背向頸部竄動,頸背部鬆軟,溫熱,頭頂發脹,但較為舒適,頭目清楚,左脈寸部充盛,兩日後肩頸部舒適異常,頭腦靈活。

76牛膝

【簡介】為莧科草本植物牛膝和川牛膝的根。前者主產於河南:後者主產於四川等地。冬季採挖。曬乾。生用或酒炙用,或鹽炙用。

【性味】苦、酸,平。

【歸經及靶向】入於肝經、腎經而下行,可達腰腿。

【脈應】見於左尺沉,或左寸欠向下流通者,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評述】牛膝秉天秋金之氣以生,質沉而重,味苦、酸,性平,味厚氣薄,入肝、腎經。凡物之根橫生者多,而牛膝之根直下而行,其長細而韌,酷似人筋,蓋有是形必有是氣,所以能舒筋通脈,下血降氣,其性下走如奔,走而能補,故能通經閉,破血癥,引諸藥下降。功能逐瘀通經、強壯腰膝,通利關節、利尿通淋、引血下行。驗之於脈,則以左脈變化明顯,凡左尺脈沉,寸不向下流通者,皆可用之。曾服食牛膝15克煎劑,食後30分鐘,即覺氣向下沉降,達於小腹及後腰,雙脈下行之勢明顯,雙尺微起,稍後兩腿較前輕快,雙足抓地有力,雙尺浮起有力,左較右明顯,最後左脈盛於右脈。

77肉桂

【簡介】 為樟科喬木肉桂的樹皮。主產於廣西,廣東,海南等地。多在秋季剝取,颳去栓皮陰乾。因剝取部位及品質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種規格,常見的有企邊桂,板桂,桂通等。生用。

【性味】 辛,甘,熱。

【歸經及靶向】 此藥入於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足厥陰肝經,入經後下行而散,達於腹部。

【脈應】 見於右尺沉緊可用。此藥可從右尺到左寸。

【服食感受及評述】 肉桂為樹身近下之皮,故性能下達,味辛,熱,氣味具厚,沉也,降也,以其為皮,味辛故可散而達皮。驗之於脈,服食後以右尺脈洪大為最明顯。此正是暖丹田,壯元陽,補相火之功也。色紫赤,又善助君火,成先天乾坤洛書四六相交之理,故可溫通血脈,治周身血脈陰寒痺阻而關節腰肢疼痛或瘡家白疽。服食肉桂10克煎劑,入口甘融,有粘膩感,服後感覺氣向少腹運行,暖熱充滿整個腹部,腰骶,右尺脈明顯鼓動有力。

78香附

【簡介】 為莎草科草本植物莎草的根莖。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於廣東,河南,四川等地。秋季採挖。燎去毛須,曬乾。生用,或醋炙用。用時碾碎。

【性味】 辛、微苦、微甘,平。

【歸經及靶向】 此藥生用入肺經而上行胸膈,熟用入肝經則下走肝腎。

【脈應】 見脈體弦斂,來去不暢者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香附稟地溫燥之氣,而兼得乎土金之味,故其味甘,兼苦辛微溫,入足厥陰經,亦入手太陰經,氣厚於味,陽中之陰,能升能降,血中之氣藥也,其形亦兩頭尖尖,誠上下內外疏通之藥,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熟,則下走肝腎,外徹腰足,乃解鬱之聖藥也。驗之於脈,重在左脈,蓋左主肝,肝主氣機故也。然亦能解右脈之弦,其主治甚多,《本草綱目》言其“散時氣寒疫,利三焦,解六鬱,消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腑腫腹脹,腳氣,止心腹、肢體、頭目、齒耳諸痛,癰疽皰瘍,吐血下血尿血,婦人崩漏帶下,月候不調,胎前產後百病”。曾服食熟香附15克煎劑,入口苦中微辛沖鼻,香味濃郁,服後20分鐘兩側胸脅漲,覺其氣舒展,心胸暢快,雙側脈見舒緩之趨勢。

79川芎

【簡介】為傘形科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莖。主產於四川。系人工栽培。五月採挖。曬後烘乾,切片。生用或酒炒用。

【性味】辛,溫。

【歸經及靶向】入肝經、膽經、心包經而上行。可達胸中及頭。

【脈應】見左脅弦澀不升者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川芎稟天之溫氣,地之辛味,氣味俱陽,陽主上升,其質沉,其氣香,故為血中氣藥。凡肝氣肝血瘀滯而見左脈弦澀不升,皆可用之,可引氣血上達於頭。故《神農本草經》以其“主治中風入腦頭痛,寒痺,筋攣緩急,金創,婦人血閉無子”,左脈寸部主頭主心脹,故現今之心腦血管病多用之。現代研究表明川芎水提物與生物鹼既有擴張冠脈流量的作用,又具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抗血栓作用及顯著持久的降壓作用,曾服食川芎10克,煎劑,入口辛中略苦,不久覺氣從兩脅上升,從頸部入腦,頸舒腦清,後又感胸部開闊,半小時後覺小腹微痛,似有氣動感覺,雙脈寸尺變得協調,舒緩,且左寸脈尤為充盛。

80杜仲

【簡介】為杜仲科喬木杜仲的樹皮。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4-6月剝取,颳去粗皮,堆置“發汗”至皮內呈紫褐色,曬乾,切塊成絲。生用或鹽水炙用。

【性味】 甘,溫。

【歸經及靶向】入肝經、腎經而下行,降也,散也。可達腰腹、骶跨及雙下肢。

【脈應】凡左尺沉,或弦斂無力者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評述】杜仲者,樹之皮,內有絲連,皮之固密之甚者也,固密著,衛氣之功也,密守不散者金水之功也,故杜仲乃得金水斂藏之全功,不特補肝腎,亦能補益中氣,然最能溫補肝氣,達於下部筋骨氣血,降也,散也。以脈驗之,凡左脈尺沉,或斂細無力者,皆可用之,故《神農本草經》言其“主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現代研究表明杜仲可促進人體的皮膚、骨骼、肌肉蛋白質膠原的合成和分解,具有促進代謝、防止衰退的功能,此誠為杜仲秉金水之精故也。曾服食杜仲10克煎劑,入口味甘,有寬厚之感,服後不久即覺氣向下走,而後腰先覺溫暖,後又覺溫熱之感向背擴展開來,過不多久雙下肢內側感覺溫漲,渾身感覺舒適,雙尺脈力量增加。

81白芷

【簡介】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興安白芷或川白芷和杭白芷的根。夏秋間葉黃時採挖,除去鬚根,曬乾,潤透切片。

【性味】 辛,溫。

【歸經及靶向】 入肺經而順行,入胃經而升於面,入脾經而助脾升清。

【脈應】 見右脈弦斂不升者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白芷色白而香,味辛氣溫,氣厚味輕,升也陽也,凡見右脈之弦斂不升者皆可用之。入肺經而順行,入陽明而升於面,入脾經而助脾升清,衝脈邐陽明而上,其見於脈當在右脈,故白芷又能入衝脈。致陽明之氣於衝脈,調衝脈之血而隨陽明,去陽明之濁翳,致衝脈之清和。其主寒熱,胎漏滑落,漏下赤白,血閉陰腫,面斑乳癰,鼻塞頭痛,排膿生肌無不與以上之功用相關。《本經》言其主肌膚之潤澤,於現代藥理已有明證,以其具光敏作用而能治白癜風,以其能使迅速增殖的銀屑病表皮細胞回覆到正常的增殖率又可治銀屑病,誠古不餘欺。服食白芷10克,煎劑,入口辛香,入腹即覺胃中溫溫,不久上升至胸部,呼吸順暢,稍後面部微熱,右脈浮起有力,以寸部明顯,右脈較左脈變大。

82藁本

【簡介】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藁本和遼藁本的根莖。主產於湖南、四川、遼寧及河北等地。春季採挖,除去蘆頭、鬚根。曬乾,潤透切片。

【性味】 辛,溫。

【歸經及靶向】 入膀胱經,兼入肝經及督脈。可達巔頂及小腹。

【脈應】 見左寸不升即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評述】 藁,高也。藁本始生崇山,秉天春升之木氣,兼得地之辛味,故氣溫,味大辛,氣厚味簿,陽也,升也,太陽經本經藥,入足厥陰肝經,兼入奇督。服食之覺背部溫熱,有氣上行達於頸部,漸至頭項,頭清眼明,左脈浮起有力,以寸部明顯,故但見左寸不升,皆可用之。以治寒氣鬱結及巔頂痛、腦齒痛;藁本亦能溫通下焦,服之下焦亦覺溫痛舒暢,右尺脈充實有力,氣機收斂,故《本經》則以之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痛。現代研究可顯著降壓,蓋寒氣搏於血管,血管緊張,外周阻力增高,故血壓上升,今藁本辛溫發散可使血管擴張,故降壓可知。

83玄參

【簡介】 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玄參的根。產於我國長江流域及陝西、福建等地。立冬前採挖,反覆推、曬,到內部色黑,曬乾,切片。生用。本品又名元參。

【性味】 苦、甘、鹹,寒。

【歸經及靶向】 入肺經、胃經、腎經。降中有升。

【脈應】 右脈浮濁有力,或寸高超,關尺伏下,因火或因下焦積聚而氣不下行者即可加。

【服食感受及評述】 玄參正稟北方天一之氣,兼得陽和,味苦甘微鹹,氣寒¨苦能清火,甘能滋陰,降中有升,陰中有陽,治胸中氤氳之氣,清浮游之火,而引火歸元,為少陰經之君藥,故易老雲:玄參乃樞機之劑,管領諸氣,上下肅清而不濁,風藥中多用之。故但見右脈浮濁有力,或寸高起,尺關伏下,因火或因下焦積聚而氣不下行者即可加而用之。張景嶽對玄參功用做了高度概括總結“能退無根浮游之火,散周身痰結熱癰,頸項咽喉痺毒、瘰癧結核,驅男女傳屍,煩躁骨蒸,解溫瘧寒熱往來,治傷寒熱斑支滿,亦療女人產乳餘疾,或腸中瘕熱癥,並療勞傷痰嗽熱煩,補腎滋陰,明目解渴”。曾服食玄參15克,煎劑,入口,先苦後甜微鹹,不久覺頭部微沉,有氣下行,右脈寸部下縮,關尺微起,左脈變化不明顯,稍後,覺氣行至小腹,有熱感,右尺起而有力。

84葛根

【簡介】 為豆科多年生落葉藤本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根。分佈於全國各地。春秋兩季採切片,曬乾。生用,或煨用。本品又名幹葛根、粉葛根、煨葛根。

【性味】 甘、辛、涼。

【歸經及靶向】 入脾經、胃經而上行。

【脈應】 右脈不升皆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葛藤延蔓顯明,其根陰潤在中,稟天地清陽發生之氣,其味甘、其氣平涼,氣味俱薄,氣輕於味,體輕上行,其性升而無毒、浮而微降,陽中陰也、輕宣解肌,昇陽散火。外陽內陰,有三陰漸長,化炎熱為清涼之象。能鼓舞胃中清陽之氣,能升胃氣,上行入肺,而生津止渴,發汗解肌,散火鬱,解酒毒、藥毒,治清氣下陷,洩瀉,傷寒瘧痢,但見右脈不升者皆可用之。今有用之治頸椎病者,有效則必是見於右寸之不通者:用之降壓,有效必是見於右脈弦斂有力者;用之治療冠心病,有效必是見右脈痺阻者;用之改善腦供血,有效必是見於右寸之不升。或有問者,葛根湯治項背強几几,是否葛根也能治左脈耶?《本草崇原》中雲:葛根延引藤蔓,則主經脈,甘辛粉白,則入陽明,皮黑花紅,則合太陽,故葛根為宣達陽明中土之氣,而外合於太陽經脈之藥也。故葛根湯乃是引陽明之氣達於太陽也,改又配麻黃、桂枝、生薑、甘草、芍藥、大棗等以治“項背強几几”。曾服食葛根20克,入口甘涼,入腹即覺胃中氣動而上行,右脈微起,稍後,覺胸中清涼,口中津生,頭腦清明,右脈浮起有力,以寸部明顯。

85細辛

【簡介】 為馬兜鈴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細辛、漢城細辛或華細辛的全草。前兩種習稱“遼細辛”,主產:遼寧、吉林,“華細辛”.主產陝西。夏秋果熟期或初秋採挖,陰乾,切段生用。

【性味】 辛,溫。

【歸經及靶向】 入膽經、肺經、腎經,入經而上行升散。

【脈應】 見左右脈沉而不起者皆可用之,見於左寸者佳。

【服食感受及評述】 細辛,秉天春升之木氣以生,其根甚細,其味甚辛,輕清柔勁,端直修長,性溫而氣厚於味,輕清上浮,升也,陽中陰也。入少陽,宣達少陽甲膽之用,自下而上,以行春令。服食之,左寸脈升起,整體首見弦長之木象,覺頭內溫潤。故頭痛腦動,目不明,竅不利,自下而上不能宣達者,細辛可主之;服食細辛首見右脈沉斂,而後又見右脈浮起充滑,因此《開寶本草》又言其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本經》又言其治百節拘攣,風溼痺癰死肌,此中又極具深意,蓋細辛極辛,辛能致潤,其入少陰,清少陰之邪,能致津液血氣流通內外,化飲邪而為津液,此亦辛潤通絡之功也。

86藿香

【簡介】 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廣藿香或藿香的全草,廣藿香主產廣東,藿香全國大部地區均產。夏秋季枝葉茂盛時採割,鮮用,或陰乾,切段生用。

【性味】 辛,微溫。

【歸經及靶向】 入肺經、脾經、胃經,可升可降。

【脈應】 見右脈濁而上下來去不暢者,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評述】 藿香稟清和芬烈之氣,味辛微甘,味薄氣厚,浮而升可降,馨香氣正,宣闢諸惡,剛也。專入脾、胃、肺。助脾醒胃,開胃口,寬胸脯,進飲食,止霍亂,除吐逆。右脈濁而上下來去不暢者,可用之。現代研究藿香可擴張微血管,而略有發汗作用是其宣散作用之明證:可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力,解除胃腸平滑肌痙攣是其寬胸膈、進飲食、止吐逆之明證:收斂止瀉是其升清之明證;較強的抑菌殺菌防腐作用是其辟惡之明證。參合脈症用之其效甚速。曾服食藿香10克煎劑,入口,覺藥力直入中焦,胃中氣動,同時一股清氣升至胸部、頭面。診脈:右脈微起,寸部明顯。稍後,覺胃中之氣下行,腹部舒暢,右脈浮起,來去之勢盛,上下流暢,左脈微起,較右脈變化小。

87荊芥

【簡介】 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木植物荊芥的帶花序全草或花穗。主產於江蘇、浙江及江西等地。多系人工栽培。秋冬採收;陰乾切段。生用、炒黃或炒炭。

【性味】 辛,微溫。

【歸經及靶向】 入肺經、脾經、肝經而上行,然升中兼降。

【脈應】 見左右脈不升皆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荊芥辛苦而溫得春氣,氣味俱薄,芳香而散,氣味輕揚,善走散,浮而升,陽也,然嘗之先辛後苦,俱帶涼味,是又升中復兼降矣。氣香故入脾經助脾升清,得木氣入肝經氣分散瘀血,破結氣,消瘡毒,主清利頭目,愈身背疼痛,凡左右脈不升者皆可用之。風在骨肉者,防風主之,風在皮裡膜外者,荊芥主之,故皮膚風疹成團選荊芥可愈,此又因升中又降也。曾取荊芥10克沖泡飲之,此藥聞之辛香,入口清淡,食入不久,覺胸中有氣上升,後背溫溫,頭部清爽,雙脈皆起,來勢有力。稍後,覺氣又有下行之勢,慢慢下降,脈較前平和,但寸仍較尺高,來勢減。

98夏枯草

【簡介】 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夏枯草的果穗或全草。我國各地均產,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夏季當果穗半枯時採收,曬乾。

【性味】 苦、辛,寒。

【歸經及靶向】 入肝經、膽經,可上可下、能斂能散。

【脈應】 見左脈浮而有力可用,或右脈沉弦亦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夏枯草,秉純陽之氣而藏之,故至夏至而枯,味苦而辛,功於外則涼,功於內則熱,言其升者,言其降者,言其斂者,言其散者皆得其偏。夏枯草可枯在外之濁陽,而引陽入陰,左脈浮而有力者,服之,可見柔和沉下,故言其補肝血、緩肝火、療不寐可也。《本經》所言主“寒熱,瘰癧,鼠瘻,頭瘡”蓋因於是;陽入於陰動於內而消在內之結,服之,脈可見於沉候動滑流暢,右脈衝和,《本經》所言“破徵,散癭結氣”蓋因於是。觀婁全善“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藥點之反甚者,亦神效,”之語,夏枯草似為陽藥,此實為夏枯草消厥陰之結氣之功也。故《本草新編》所言“夏枯草,味苦,氣溫,目寒者,誤。”之語當慎信之。

89梔子

【簡介】 為茜草科常綠灌木梔子的成熟果實。產於我國長江以南各省。秋冬採收。生用、炒焦或炒炭用。

【性味】 苦,寒。

【歸經及靶向】 歸心經、肺經、肝經、胃經、三焦經,以降為主,亦能疏散。

【脈應】 右脈浮大滑盛寸脈不降者即可用,或見脈沉而不起、按之實而有力亦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評述】 梔子感天之清氣,得地之苦味,其色黃赤,以象火,體性輕浮,以致肺,稜殼似介致三焦,房刻七稜九稜,以應洛書七九,味苦,氣寒。味厚氣薄,氣浮味降,陰中陽也。以其降,故引胸中至高懊惱之火屈曲下行,右脈浮大滑盛寸脈不降者即可用之,以其陰中有陽,與醞閉邪火之痞塊同氣相應,故瀉三焦之鬱火,導痞塊中之伏邪,故見脈沉不起,按之實有力者即可用之。留皮除熱於肌表,去皮卻熱於心胸。《本草崇原》中雲“梔子生用能起水陰之氣上滋,復導火熱以下行,若炒黑則但從上而下,不能起水陰以上滋,故仲祖梔子豉湯生用不炒,有交姤水火,調和心腎之功。”此又窺梔子之妙也,蓋陰中有陽,體性輕浮,恰如運行於五內之水氣也。現代研究梔子可保肝利膽,此可徵之於右脈之變化,煎劑減慢心率、擴張血管又為其瀉火散鬱結之明證。上焦、中焦,連殼;下焦,去殼。洗去黃漿,炒用。瀉火,生用:止血,炒黑。內熱,用仁;表熱,用皮。淋證,童便炒;退虛火,鹽水炒;劫心胃火痛,薑汁炒;清胃血,蒲黃炒,此皆先人之經驗也。曾服食梔子10克,煎劑,此藥湯色金黃,入口微苦,食後不久,覺胸中之氣下行,氣定神靜,右脈伏下,以寸部明顯,稍後,覺有一股清涼感,自下焦向上緩緩升起,漸至胸中,口中津液增加,右脈柔和浮起,略帶充滑之象。

90小茴香

【簡介】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實。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秋季果實初熟時採割植株,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生用或鹽水炒用。本品又名谷茴香。

【性味】 辛、溫。

【歸經及靶向】 先入脾、胃經下行,而後入肝、腎經向上。

【脈應】 右關尺弦、緊而左寸偏沉者。可降右升左,從右寸到右尺到左尺再到左寸。

【服食感受及評述】 小茴香得土金之衝氣,而兼稟乎天之陽,辛香發散,入足太陰、陽明、太陽、少陰經,溫裡散寒下氣,兼補命門。服小茴香10克煎劑,食後30分鐘覺胃腸中氣動下行,有腸鳴音。診脈:右寸伏下,關尺脈洶湧下行,此小茴香降右脈之功也:左脈來勢微盛。1小時後,小腹溫熱感,腹部舒暢,背後溫溫。診脈:右尺較寸關來勢有力,左脈整體流暢,寸較尺來勢盛。此是小茴香溫胃下行,而入肝、腎經上行也,應洛書六、四相交之機;氣機自前而降入於內,由內而外氣之散,此即小茴香散寒之過程。

91辛夷

【簡介】 為木蘭科落葉灌木植物辛夷的花蕾。主產河南、安徽及四川等地。早春花蕾未開放時採摘曬乾。本品又名辛夷花、木筆花。

【性味】 辛,溫。

【歸經及靶向】 入肺經、胃經而升,兼入厥陰而舒達肝氣。

【脈應】 見於雙寸沉而欠向上流通,有陽氣鬱遏之象者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辛夷一名木筆,一名迎春。花苞之屬,苞毛花白,體性升宣開散,又稟春陽之氣以生,又得春氣之最先,其氣溫,其味辛,氣清而香,味薄而散,浮而升,陽也。主入手太陰,足陽明經,兼入厥陰舒達肝氣。驗之於脈,左脈與右脈皆能從下向上貫通,於左脈升散之力強,於右脈向上升而不散,更能升胃氣至於太陰。凡陽氣鬱遏,身體寒熱,頭風腦痛面皰,見此類脈症皆可治之。曾服食辛夷10克、煎劑。此藥入口清香,食入不久,覺後背溫溫,有氣上升至頭,稍後雙目融融,鼻息通暢。同時胃部氣動上行至胸中。診脈:雙寸起有力,來勢盛。

92木通

【簡介】 為馬兜鈴科藤本植物或毛莨科常綠攀援性灌木小木通(川木通)、繡球藤的藤莖。前者稱關木通,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後者稱川木通,主產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秋季採收,曬乾,切片,生用。

【性味】 苦,寒。

【歸經及靶向】 入心、肺、脾、胃、小腸、大腸、膀胱經,以沉降下行為主。

【脈應】 見脈體盛大、而欠流通,火氣瀰漫、竅閉不通者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評述】 木通為藤蔓之梗,其質輕而全體玲瓏通徹,其味甚細苦,其氣寒,沉也,降也,主熱氣內盛,壅塞於上下九竅,入心、肺、脾胃、小腸、大腸、膀胱經。故可安心,除煩,止渴,退熱,治健忘,明耳目,治聲啞鼻塞、乳閉難產,利小便,通大腸,更主五淋,開關格,其功全在通利而洩熱,但見脈體盛大,火氣氤氳,竅閉不通皆可用之。其又善貫串經絡,治周身拘攣,肢體痺疼,活血消腫,《醫宗金鑑》治三痺有木通湯方,即法於此。曾服食木通10克煎劑,此藥入口細苦,覺胸中安寧,並有氣下行,入於中焦,稍後,下焦氣功,右脈沉下而束斂。

93砂仁

【簡介】 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陽春砂或縮砂的乾燥成熟果實。陽春砂主產於廣東、廣西等地。縮砂主產于越南、緬甸、泰國、印尼等地。以陽春砂質量最優。7、8月間果實成熟時採收,低溫乾燥,用時打碎生用。本品又名縮砂仁、陽春砂仁。

【性味】 辛,溫。

【歸經及靶向】 主入脾經、胃經、腎經。可達上、中、下三焦,以中、下焦為主。

【脈應】 見右脈弦斂不散可用,氣機浮越不降可用,右尺虛大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砂仁稟天地陽和之氣以生,群子團聚,凝斂陽和,五行歸土,其味辛,其氣溫,入足太陰、陽明、少陰、厥陰,亦入手太陰、陽明、厥陰。可升可降,降多於升,陽也。辛能散,又能潤,溫能和暢通達,香而能竄,和合五臟沖和之氣,如天地以土為沖和之氣也,主醒脾調胃,引諸藥歸宿丹田。治脾胃氣結滯不散,虛勞冷瀉,心腹痛,能下氣消食。見右脈弦斂而不散者可用之,氣浮越而不降者可用之,右尺虛大可用之佐它藥以凝斂。服食砂仁5克,泡服,入口辛香,不久胃中溫熱舒適,覺胃中之氣向四周擴散,右脈脈體舒展,以關部明顯。稍後,覺氣漸漸沉入下焦,丹田充實感,小腹微溫,右尺充實有力,右脈較左脈大。

94甘草

【簡介】 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莖。主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新疆及東北等地。春季採挖,洗淨,切片乾燥,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 甘,平。

【歸經及靶向】 入心經、肺經、脾經、胃經。可直入中焦而守中。

【脈應】 見右脈極弦者可重用;右關空鼓善飢者亦可重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甘草,味甘平,生寒炙溫,可升可降。有言其入心肺脾胃,有言其入肝腎脾,蓋土味之藥無處不到,然入脾胃乃其專性。脾主更代,脈結代者,可重用甘草,如炙甘草湯;右脈極弦者,木盛土衰,可重用以治之,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右關空,陰火盛而善飢者可重用甘草以治乏;萬中有升有降,有寒有熱,必用甘草,調和而使之不爭而各為其能,故有國老之稱。服食生甘草10克煎劑,入口極甜,略帶土之香氣,食入覺甘潤之感明顯,胃中舒適充實,心境較前平和,漸覺氣流佈仝身及四肢,渾身充實舒暢。診脈:右脈衝和流暢,關部較有力,左脈亦較柔和。

95澤瀉

【簡介】 為澤瀉科多年生沼澤植物澤瀉的塊莖。主產於福建、四川、江西等地。冬季採挖,洗淨,烘乾,潤透,切片,曬乾。麩炒或鹽水炒用。

【性味】 甘、淡,寒。

【歸經及靶向】 入腎經、膀胱經而下行。

【脈應】 見脈濡滑而濁,由寸向尺不能降者可用,以右脈為主。

【服食感受及評述】 澤瀉,水草也,生於水而上升,形圓,一莖直上,無下行之性,稟地之燥氣,故斷面乾燥,稟天之冬氣以生,故味寒,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澤者水溼之地也,瀉者,祛之也,顧名思義,其能專燥水溼之地,使水化為氣。醫家皆言其為“除溼之聖藥也”。 《藥性賦》言其用有四:去胞垢而生新水,退陰汗而止虛煩,主小便淋瀝仙藥,療水病溼腫靈丹。《主治秘訣》亦云其用有四:入腎經一,去舊水養新水,二,利小便三,消水腫四也。又云:滲洩止渴。其主風寒溼痺者,三者以溼為主,此能啟水氣上行而復下,其痺即從水氣而化矣。服食之,脈從寸至尺沉下明顯,以右脈為主,不久脈又見衝滑流通。

96瞿麥

【簡介】 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瞿麥和石竹的帶花全草。主產於河北、河南、遼寧、湖北,江蘇等地。夏秋兩季採割,曬乾,生用。

【性味】 苦,寒。

【歸經及靶向】 入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而下行。

【脈應】 見左寸滑盛不降或右尺滑盛者皆可用。

【服食感受及評述】 瞿者,有四通八達之意,麥者,肝之谷,有東方發生之意。花開午月,花色斑斕,正得火令之氣,不待其收成,但用其蕊殼,若待其果成,幹則爆裂而不留。其氣寒,味苦辛,降也,陽中陰也,性猛利,善下逐,降心火,利小腸,逐膀胱邪熱,為治淋要藥。曾服食瞿麥15克煎劑,入口微苦,食入即覺下行之勢明顯,不久胸中清涼感,小腹氣動,左脈沉下明顯,較前柔和,稍後,小便兩次,神靜氣定,左脈柔和伏下,右脈亦較前舒緩。

97百部

【簡介】 為百部科多年生草木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對葉百部的乾燥塊根。春秋兩季採挖,入沸水燙或蒸至無白心。曬乾,切段,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 甘、苦,微溫。

【歸經及靶向】 入肺經而降。能達胸中而下行。

【脈應】 見右寸浮澀不降者可用,可從右寸到右尺。

【服食感受及評述】 百部根正得天地陰潤之氣,按其形象,當謂似肺,根下撮如芋子至十五六枚之多,鹹黃白色,白為肺本色,黃乃脾色,味甘、苦,性微溫。亦有本草大家言其性寒者,蓋體溫而用寒也,歸肺經。陰也,潤而降也,專入肺經,功效潤肺下氣止咳、滅蝨殺蟲。曾服食百部10克煎劑,入口微苦,略帶甜味,食入咽喉、胸中溫潤舒適,口中津液微增,覺有氣徐徐下行,咽部、胸中漸覺清爽,右脈由寸向尺流通順暢滑利。

98前胡

【簡介】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花前胡和紫花前胡的根。前者主產於浙江、湖南、安徽等地:後者主產於江西等地。秋冬季採挖。曬乾,切片,生用。

【性味】 苦、辛,微寒。

【歸經及靶向】 入肺經、胃經而下行。

【脈應】 凡見右寸不降者,即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評述】 前胡得土金之氣,而感秋冬之令,故味苦微寒無毒。乃手足太陰、陽明經之藥,與柴胡純陽上升入少陽、厥陰者不同也。其功長於下氣,陰中有陽。主治痰實胸滿,胸肋中痞,心腹癥結結氣,風頭痛,反胃嘔惡,氣喘咳嗽,凡見右脈自寸不向下降者,即可用之。其功與柴胡正好相反,一升一降,柴胡觀左脈。前胡察右脈。服食前胡10克煎劑,入口微苦,食入即覺胸中之氣四散,漸趨下行,稍後,胃中氣動,亦向下動,右脈寸部來去流暢,且向尺部流動明顯。

99鱉甲

【簡介】 為鱉科動物鱉的背甲。長江流域出產多。取甲,洗淨曬乾。生用或醋制用。

【性味】 鹹,微寒。

【歸經及靶向】 入肝經、脾經,下行入於至陰而後達於至陽。可達背脊及小腹。

【脈應】 見左脈自上向下不暢,或浮起不斂者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評述】 鱉甲全稟天地至陰之氣,而凝斂為甲,蓋背為陽,故甲中亦蘊藏真陽,其味鹹平,功善平肝潛陽,破癥瘕,除堅積,沉也,陰也。驗之於脈,則以左脈為主,蓋左為陽,背為陽,同氣相應,其治亦在背在左,凡見左脈自上向下不暢,或浮起不斂者皆可用之。《本經》所言“主症瘕堅積寒熱,去痞疾、息肉、陰蝕、痔核、惡肉”皆因是理也。又細察鱉甲,實乃脊柱之相連者也,其節節相連,穩定不移,正可以之治脊柱病也;又鱉甲至陰而沉,其又在背陽,故其可以入於至陰之地,又能出乎至陽之外,青蒿鱉甲湯是也,吾以是理用之治銀屑病誠有良效。曾服食鱉甲30克煎劑,入口腥味明顯,食入即覺藥力下行入內至深層,不久覺藥力達於小腹,稍後腰部氣動,覺腰部充實有力,左脈較有脈有力,且左尺充實有力。

100龜板

【簡介】 為龜科動物烏龜的腹甲。主產於長江下游兩岸。剝去腹甲,曬乾。生用或醋制用。

【性味】 鹹、甘,寒。

【歸經及靶向】 入肝經、腎經而下行,可達小腹。

【脈應】 見右脈虛大不收、不降、不斂可用,右尺伏下者亦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評述】 龜板,正品乃龜之腹甲,龜者,善胎息而通任脈,故長壽者也,性味甘鹹、寒,滋腎潛陽,退虛熱。凡腎陰不足、骨蒸勞熱、久咳、咽乾口燥、遺精、崩漏帶下、腰膝痿弱無力、久痢久瘧等症,皆可治之,其脈當見右脈虛大不收、不降、不斂。餘每見尺脈伏下者多用之。龜板至陰,然煅之則不寒,故亦不專主沉降也,以此專入衝任,而主婦科百病,誠有良效。現人多以龜甲以充之,則難獲此偉功。服食龜板30克煎劑,此藥入口腥、鹹,食入即覺氣沉降較明顯,神靜氣定,呼吸綿長,不久藥力達丹田,頭沉欲睡,雙脈伏下,右較左明顯,且尺部有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