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媽媽,60分,就足夠了!

暢銷書作家,自由撰稿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從事心理諮詢工作三年,已出版《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你值得擁有最好的一切》等多部作品

有了孩子之後,我才意識到自己對當母親這事準備不足,對母親的辛苦認識也只是頭腦中模糊的想象。

成為母親之後,我才切身體會到做母親,承擔母職對女性來說是一件多麼不易的事,伴隨著這麼多的疼痛與危險。


首先是各種身體上的疼痛。

無論順產還是剖宮產,生產的傷口都會帶來疼痛。

漲奶時胸前猶如壓著兩塊又硬又燙的大石頭,全身開始發燒。

孩子還沒有學會正確銜乳之前,乳頭被咬破了流著血鑽心的痛,但是依然要繼續練習,每天餵奶猶如上刑,痛得人滿頭大汗齜牙咧嘴。


其次,睡眠徹底破碎了

你剛睡著沒多久,孩子便醒來需要你餵奶或者換尿不溼,待孩子睡著後,你又清醒了,好不容易有了睡意,孩子又醒來了,就這樣重複循環著,白天夜裡每2個小時喂一次奶,幾乎沒法好好睡一覺。

就算跟孩子一起同步睡著了,新手媽媽對嬰兒的需求變得極度敏感,嬰兒稍微哼唧一聲,你可能就會醒來。

除此之外,還有大多數產婦都要面臨的產後抑鬱的風險

據統計,有70-80%的新媽媽有產後抑鬱的情緒,很多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自行得到緩解,但有8%—40%的媽媽會轉化為更嚴重的產後抑鬱症。嚴重的產後抑鬱症常常導致母親帶著孩子自殺。

近些年,由於產後抑鬱導致的家庭悲劇層出不窮:

2017年1月,湖南湘潭一位31歲的媽媽帶著兩歲的兒子和幾個月大的女兒跳樓自殺。

2017年6月,上海閔行一產婦把5個月大的女兒拋下5樓,自己隨後縱身跳下,幸運的是鬆軟的草坪救了母女倆一命。

2017年9月,山東濟南一位28歲的年輕媽媽帶著九個月大的孩子喝藥自殺。

除了激素水平的急劇變化,身體上的疼痛、缺乏睡眠、育兒壓力、家庭矛盾、經歷壓力、夫妻感情不和、缺乏關心和理解等因素都會導致新手媽媽患上產後抑鬱症。


我自己也曾經歷過中度的產後抑鬱

身體疲憊不堪卻整夜睡不著;過分敏感,一點點小事就容易感到不滿和情緒崩潰;有自責自罪的情緒,孩子哭了會怪自己沒有用,做的不好;擔心和焦慮自己的職業發展,也不知道未來如何平衡育兒和工作;時常有絕望感,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有時也會想孩子死了,或者自己死了就解脫了。

猶記得,抑鬱發作時,我獨自站在窗外,覺得人生非常絕望,就像窗外的黑夜,完全看不到一絲絲亮光。

最後在家人、丈夫、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以及自己的堅持下,我才走出產後抑鬱的陰影。

我在心理諮詢中和媽媽群裡,看到有的媽媽遭遇產後抑鬱症,有的深受焦慮、鬱悶、煩躁、無助等負面情緒的困擾。

她們焦慮孩子的身體健康,焦慮自己做母親做的不夠好,焦慮該選擇何種方式育兒,焦慮沒有自己的時間……

因為丈夫不體諒自己帶孩子辛苦而抑鬱,因為要全職帶孩子沒辦法工作掙錢而抑鬱,因為別人對自己對孩子的一句評價而抑鬱……

我的來訪者中,有的媽媽總在糾結到底怎麼樣對孩子更好:“到底要不要給孩子餵飯?”“讓不讓不到兩歲的孩子看電視?”


尤其是職場媽媽

有很多的委屈和抱怨,白天要上班,晚上還要帶孩子做家務,非常疲憊;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但又與老人在育兒上有分歧,家庭矛盾不斷。

我自己的產後經歷,以及在諮詢工作中接待的案例,常常讓我思考,為什麼媽媽們容易感到焦慮、煩躁和抑鬱?

因為我們的社會和家庭對母親這個角色有很高的要求,我們有很多好媽媽和壞媽媽的標準,比如“懷孕了要吃胖一點”“不給孩子餵母乳的媽媽太自私了” “媽媽就應該為了孩子付出一切”等,我們對媽媽們是如此苛刻,但對她們又缺乏足夠的支持和關懷。

很多媽媽也認同並內化了這些要求和標準,同時對自己也缺乏足夠的關懷,所以媽媽們總有身體被掏空的耗竭感,也更期待其他人關心、理解和支持自己,當得不到家人、丈夫的關懷時,媽媽們的情緒問題就會更加嚴重。

美國心理學家Kristin Neff在《自我關懷》一書中指出,自我關懷能夠增強人的情緒修復力,讓人抑鬱和焦慮水平更低。


何為自我關懷?

即不苛責自己,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像對待最愛的人和最好的朋友那樣,給自己源源不斷的支持和陪伴,給自己溫暖和力量

總在照顧和關懷孩子卻容易忽略自己的媽媽們是最應該學會自我關懷的群體。

那作為媽媽,應該怎麼自我關懷,怎麼與自己的負面情緒相處,做更快樂更輕鬆的自己呢?


1、 不做完美媽媽

我的產後抑鬱跟我育兒中的完美主義有關,我把育兒的要求和標準定得很高,希望凡事都做到最好,結果遭遇現實無情的打擊,就會很挫敗。比如,我在月子裡追求純母乳餵養,可是奶水又不夠,自己又不太接受孩子喝奶粉,內心就很焦灼。直到後來放下完美媽媽的要求,自己才放鬆下來。

很多女性希望做一個完美媽媽,對當母親的期望往往容易過高以至不現實,比如要求自己對孩子要百分百陪伴,百分百有耐心,或者要求自己對孩子的所有問題都能解決,或者把這種完美主義放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每個月的身高體重要長多少,運動能力發展要如何如何,結果自己很焦慮,孩子也跟著焦慮,孩子焦慮會增加哭鬧,媽媽又覺得自己沒有帶好孩子,形成惡性循環。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足夠好的媽媽”(Good Enough Mother)這一概念,很多人稱其為60分媽媽或者70分媽媽。

溫尼科特說:“孩子的健康成長,並不需要最好的媽媽,只要足夠好的媽媽就可以了。“

緩解媽媽們的育兒焦慮很重要的一點是:媽媽們要放下控制,降低期望,放下對完美育兒的追求,接受自己的有限性,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做一個“足夠好的媽媽”對媽媽對孩子都是一件更好的事


2、 與其努力平衡工作和育兒,不如多嘗試將個人生活和育兒進行融合

主持人謝楠在被問到“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這個話題時說:“結婚懷孕生子,女性在每一個節點上都容易揹負更多的輿論壓力,很少有人會拿同樣的問題追問男人,生了孩子你怎麼平衡家庭。”

我在諮詢中,也遇到很多女性為這個問題困擾。在我看來,這是個偽命題,因為不一定要將工作、家庭、育兒這些事情對立起來,實際上它們都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是無法割裂的,而且所謂的平衡更多的只是個人的感受,並沒有什麼標準。

有的女性一旦忙自己的工作就會對孩子有愧疚感,可是帶孩子的過程中,她們心裡又放不下工作,放不下個人的生活,覺得育兒過程完全需要喪失自我。


與其思考平衡,不如想想怎麼融合。工作的內容是否一點都跟育兒沒有關係呢?比如,我能夠寫這篇文章其實就是育兒帶給我的靈感和感悟。再比如帶孩子的過程中更高效地利用和管理時間的方法也一樣可以用在工作中。

還有帶孩子的過程中是不是可以做一些自己也喜歡的事情呢?比如如果不喜歡去動物園玩,可以帶孩子去看自己喜歡的花展。再比如有的媽媽一邊看孩子,一邊練瑜伽,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一起模仿學習。

如果可以將工作、個人生活和育兒進行融合,育兒的負擔和壓力感將會減少很多。


3、 不要相信有什麼絕對好的養育

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媽媽們很容易焦慮:“我到底要怎麼帶孩子,才是對孩子好?”

我養育孩子之後才真正明白並沒有所謂的完全正確的養育方式。無論按照傳統方式餵養,還是科學方式餵養亦或者其他的餵養方式,其實都是個人的選擇。養育孩子,是父母做出的一系列的個人選擇。與每對父母、家庭的情況有關,也與孩子自己出生時的個性、氣質有關。

很多媽媽因為太渴望有一種完美的育兒方法,而忘記了更靈活更有彈性地育兒,忘記了這世界上並不存在另外一個人可以比媽媽自己更清楚地知道該如何照料自己的小孩。

很多媽媽總活在“擔心自己的做法傷害孩子”的焦慮中,可是:

1、孩子沒有那麼脆弱,我們要相信孩子自有其內在的生命力和自身發展規律

2、沒有人可以控制一切,我們真的沒法保證孩子完全不受傷,也無法預測和控制未來。

3、沒有絕對好的養育方式,如果有,那就是媽媽與孩子一起共同成長,遇到問題解決問題。

4、 懂得尋求幫助,懂得合作與放權。

我認識一個媽媽,因為一個人帶孩子太累,情緒不好,又不懂得處理情緒,控制不住對年幼的孩子打罵,導致自己自責愧疚,孩子也缺乏足夠的安全感。這位媽媽不是個例,很多媽媽正在因為獨自育兒而陷入情緒困境。

孩子屬於家庭,育兒不能靠母親單打獨鬥,做母親也絕對不是女人孤獨的旅程。現代家庭的育兒需要分工合作。家人一定要給予母親幫助和支持,母親自己也一定要積極尋求幫助和資源。無論是產後抑鬱還是帶孩子太累,你都無需自己一個人扛。

也許,你認為這個世界上沒人能像你一樣把孩子照顧得那麼好,但你依然要懂得放權,適當地讓別人幫忙帶孩子,也要允許別人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婆婆、丈夫他們帶孩子的方式一定會與你的不同,懂得合作,信任別人,才能讓自己和他人更好地完成育兒工作。尤其應該讓丈夫成為你育兒路上的合作者,而不是絆腳石。

如果在育兒的過程中,有負面情緒,不要害怕談論這些負面情緒,你可以加入一些媽媽群,和大家一起交流,更容易獲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也可以找心理諮詢,找丈夫、朋友傾訴。


5、適時離開孩子一會,給自己一些自我關懷的時間

有個二胎全職媽媽給我留言:“丈夫絲毫沒有想過要給我放個假,當我抱怨沒有一點自己的空間時,就會滿臉不屑地認為我太矯情。”

與其抱怨丈夫不給自己放假,不如想著怎麼給自己放假。好媽媽不需要無時無刻陪在孩子身邊,適時離開孩子一會,給自己放個假,是補充自我能量的最好方式。

你可以列一個自我關懷清單,上面是“可以不做,但做了我會很開心”的事情。讓自己每天都有一點時間做一些自我關懷的事情,哪怕只有幾分鐘。比如讓孩子的爸爸單獨帶娃,你去逛逛街,刷一集電視劇,泡個澡,或者讀一讀喜歡的書。


6、你是媽媽,也是你自己,不要忘記了要有屬於自己的目標和規劃

做媽媽要為孩子付出很多,也許現在你的時間都留給了孩子,也總在想孩子的未來要如何發展,但是別忘記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離開你,不要一切都圍著孩子轉,你是媽媽,但還是你自己,你依然應該對自己的人生有目標有規劃。

自我關懷是一種能力,它是焦慮症和抑鬱症的主要保護因素之一,能夠幫我們更好地面對困境,處理消極情緒。

帶孩子太累、只關注孩子而忽視了關懷自己的媽媽們,偶爾也要給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休個假,不要因生活和育兒耗竭自己,要疼惜自己,愛護自己,愛自己的媽媽才能更好地愛孩子。



你當媽媽的經驗是什麼?我們期待你給大家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