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共餐共食”,要倡導也要有約束-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邀約三五好友同桌共餐,對酒當歌別有一番情趣,但一不留神,也可能把病毒、細菌打包吞下。有研究顯示,人群中食源性感染的發生率在不斷增加。而“共餐共食”,為細菌和病毒提供了進入人體的可趁之機。3月以來,山東、北京、江蘇、河北、湖南等地相繼出臺分餐制、公筷公勺的地方規範或倡議。夾菜用公筷,拒絕“口水菜”,正在走向更多人的餐桌。

  “共餐共食”顯然不符合衛生要求,本來就有可能造成病菌的傳染,這次的疫情,由於飛沫是新冠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共餐共食”更讓人們“分享”唾沫,當然更有可能造成病毒的傳播,也讓人們更看到了其弊端。現在提出分餐制、公筷公勺,顯然更能讓人們接受。

  另一方面,“共餐共食”固然是陋習,但長期以來人們早已習以為常,於圍桌而吃的中餐,使用公筷公勺畢竟不便,而且國人歷來好客,也讓人覺得互相之間缺乏信任,不免有對人存有戒心之嫌。也因此,現在作為疫情的防控措施,大家都有摒棄“共餐共食”的“共識”,但讓人擔心的是,疫情一過,對傳染的警惕放鬆,會不會又因為嫌“麻煩”而又“共餐共食”?

  摒棄不文明陋習,一要靠倡導,二要靠約束。應該承認,“共餐共食”這樣的不文明行為,還是國人的痼疾。這固然是因為“積習難改”,但缺乏約束,也是一個主要的原因。可以說,沒有約束就沒有文明。文明是一種素養的體現,於目前國民的素質水平,遵守文明規範,既要靠自律,但更要靠外在的約束。比如,在眾目睽睽之下,許多人都能表現出文明的舉止,然而一旦失去監督,不少人的行為就判若兩人。

  也因此,摒棄“共餐共食”的陋習,在鼓勵、倡導的同時,還要如山東等地那樣出臺地方規範,使分餐制、公筷公勺更有可操作性,同時,要建立一定的約束機制,比如對不使用公筷公勺,需要令其付出更多的消費成本,若此和利益掛鉤,他律和自律結合,將強化人們的文明觀念。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僅讓人們形成自覺的文明習慣,也將大大推進建設文明社會的進程。

  錢夙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