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條高中生物知識盲點大整合, 逆襲學霸的絕佳乾貨,建議收藏起來

1.與有機物種類及功能相關的4點提醒

(1)有機物組成元素的比較

①糖類、脂肪、固醇:C、H、O。

②蛋白質:主要是C、H、O、N。

③核酸、磷脂、ATP:C、H、O、N、P。

(2)多肽與蛋白質的比較

多肽≠蛋白質,在核糖體上合成的是多肽,而不是蛋白質。多肽必須經過加工和包裝,才能形成有一定空間結構和特定功能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

(3)不同生物體內核酸種類的比較

①細胞生物:含DNA和RNA,核苷酸 8種,鹼基 5種。

②病毒:含DNA或RNA,核苷酸 4種,鹼基 4種。

(4)同質量的脂肪與糖類氧化分解

①結果:脂肪耗氧多、產水多、釋放能量多。

②原因:脂肪含氫量較多。

2.與有機物檢測相關的3個易失分點

(1)混淆有機物的鑑定原理,如斐林試劑只能鑑定還原糖,不能與非還原糖產生顏色反應;蘇丹Ⅲ與脂肪產生橘黃色,蘇丹Ⅳ與脂肪產生紅色,澱粉與碘液產生藍色(不可寫作紫色),蛋白質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不可寫作藍色)。

(2)忽略染色劑本身的顏色,如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本身為藍色,蘇丹Ⅲ染液本身為紅色。

(3)未重視外界條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檢測還原糖時必須進行水浴加熱,鑑定蛋白質時必須先加A液再加B液。

3.細胞膜成分的3點提醒

(1)不同種類的細胞,細胞膜的成分及含量不完全相同(如動物細胞膜中含有一定量的膽固醇,而植物細胞膜中含量很少或沒有)。

(2)細胞膜的組分並不是不可變的。例如,細胞癌變過程中,細胞膜組分發生變化,糖蛋白含量下降。

(3)糖蛋白和糖脂一般分佈在細胞膜的外表面。


41條高中生物知識盲點大整合, 逆襲學霸的絕佳乾貨,建議收藏起來


41條高中生物知識盲點大整合, 逆襲學霸的絕佳乾貨,建議收藏起來


41條高中生物知識盲點大整合, 逆襲學霸的絕佳乾貨,建議收藏起來


41條高中生物知識盲點大整合, 逆襲學霸的絕佳乾貨,建議收藏起來

41條高中生物知識盲點大整合, 逆襲學霸的絕佳乾貨,建議收藏起來

20.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兩個經典實驗中的6個誤區

(1)轉化的實質是基因重組而非基因突變;轉化的只是少部分R型細菌。

(2)體內轉化實驗證明了“轉化因子”的存在,體外轉化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等不是遺傳物質。

(3)標記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不能標記C、H、O、N這些DNA和蛋白質共有的元素,否則無法將DNA和蛋白質區分開。

(4)35S(標記蛋白質)和32P(標記DNA)不能同時標記在同一噬菌體上,因為放射性檢測時只能檢測到存在部位,不能確定是何種元素的放射性。

(5)細胞內既有DNA又有RNA,但只有DNA是遺傳物質。

(6)病毒只含有一種核酸——DNA或RNA,遺傳物質是DNA或RNA。

21.關於DNA分子結構和複製的4點提醒

(1)DNA的水解產物根據水解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徹底水解產物是磷酸、脫氧核糖和四種含氮鹼基,初步水解產物是四種脫氧核苷酸。

(2)在脫氧核苷酸鏈中,並不是每個磷酸都與兩個脫氧核糖相連,如鏈的一端遊離的磷酸只與一個脫氧核糖相連。

(3)分析被標記DNA分子所佔的比例時,應注意求的是DNA分子數,還是脫氧核苷酸鏈數;看準是“含”還是“只含”;還應注意培養液中化學元素的不同。

(4)並不是所有的基因都位於染色體上,葉綠體和線粒體中也有基因。

22.關於基因表達的4點提醒

(1)轉錄的產物:除了mRNA外,還有tRNA和rRNA,但攜帶遺傳信息的只有mRNA。

(2)翻譯:並非所有密碼子都能決定氨基酸,3種終止密碼子不能決定氨基酸,也沒有與之對應的tRNA。

(3)密碼子具簡併性(20種氨基酸對應61種密碼子)

一方面有利於提高翻譯速度;另一方面可增強容錯性,減少蛋白質或性狀差錯。

(4)一條mRNA分子可相繼結合多個核糖體,有利於短時間內合成大量蛋白質。

23.有關兩大遺傳定律的6點提醒

(1)孟德爾遺傳規律適用於真核生物有性生殖過程中核基因(位於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的遺傳。

(2)基因的分離定律中的“分離”,不是指性狀的分離,而是指等位基因的分離。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進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3)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而不能說成“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這是因為一條染色體上存在多個基因,這些基因也稱為非等位基因,但它們是不能自由組合的。

(4)雜合子(Aa)產生雌雄配子種類相同、數量不相等

①雌雄配子都有兩種(A∶a=1∶1)。

②一般來說雄配子數遠多於雌配子數。

(5)自交≠自由交配

①自交強調相同基因型個體之間的交配。

②自由交配強調群體中所有個體隨機交配。

(6)性狀分離≠基因重組

性狀分離是等位基因所致,基因重組是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重新組合。

24.有關伴性遺傳及人類遺傳病的5個誤區

(1)X、Y染色體並不是不存在等位基因:二者的同源區段存在等位基因。

(2)對於遺傳系譜圖中個體基因型的分析:不但要看其同胞兄弟姐妹的表現型,還要“瞻前顧後”,即兼顧其親子代的表現型。

(3)混淆“男孩患病”和“患病男孩”的概率計算

①位於常染色體上的遺傳病:患病男孩的概率=患病孩子的概率×1/2;男孩患病的概率=患病孩子的概率。

②位於性染色體上的遺傳病:患病男孩的概率=患病男孩在後代全部孩子中的概率;男孩患病的概率=後代男孩中患病的概率。

(4)調查遺傳病發病率與遺傳方式的範圍不同

①發病率:在人群中隨機抽樣調查。

②遺傳方式:在某種遺傳病患者家系中調查。

(5)人類基因組計劃測定的DNA序列: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全部DNA序列,也就是24條(22+XY)染色體上的全部DNA序列。

25.可遺傳變異中的認識誤區

(1)關於“互換”問題

①同源染色體上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屬於基因重組——參與互換的基因為“等位基因”。

②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的互換:屬於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參與互換的基因為“非等位基因”。

(2)關於“缺失”問題

①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屬於染色體變異。

②基因內部若干“鹼基對”的缺失:屬於基因突變。

(3)關於變異的水平

①分子水平: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屬於分子水平的變異,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到。

②細胞水平:染色體變異是細胞水平的變異,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

26.育種過程中的認識誤區

(1)誘變育種:可以提高基因突變頻率,但不能決定基因突變的方向,所以需要大量處理實驗材料。

(2)單倍體育種:包括雜交、花葯離體培養、秋水仙素處理三個主要環節,應在秋水仙素處理後對各種純合子進行選擇,而不能選擇花粉或單倍體,因為花粉不表現相關性狀,單倍體植株弱小,高度不育,也難以表現相關性狀。

(3)多倍體育種:若處理幼苗,得到的整個植株並不是所有細胞染色體數目均加倍,根部細胞一般仍保持正常染色體數目。

(4)“可遺傳”≠“可育”;花葯離體培養≠單倍體育種。

27.生物進化中的認識誤區

(1)生物進化≠物種的形成

①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物種形成的標誌是生殖隔離的產生。

②生物發生進化,並不一定形成新物種,但是新物種的形成要經過生物進化,即生物進化是物種形成的基礎。

(2)物種形成與隔離的關係:物種的形成不一定要經過地理隔離,但必須要經過生殖隔離。

(3)共同進化並不只包括生物與生物之間共同進化,還包括生物與環境之間共同進化。

28.與神經調節相關的7點提醒

(1)在一個反射活動的完成過程中,同時存在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和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突觸數量的多少決定著該反射活動所需時間的長短。

(2)並非只要反射弧完整就能產生反射。相應反射的完成都離不開適宜的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

(3)在生物體內,神經纖維上的神經衝動來自感受器或神經中樞,故在體內興奮傳導是由興奮產生端向接受興奮的一端單向傳導的,在離體的神經纖維上興奮的傳導是雙向的。

(4)突觸前膜是由軸突末端分支突觸小體上的膜形成的,而不是軸突末端的膜。

(5)產生感覺≠完成反射。一切感覺無一不是形成於大腦皮層,其產生路徑為感受器→傳入神經→上行傳導至大腦皮層,可見傳出神經及效應器受損時仍可產生感覺,但感受器或傳入神經及神經中樞受損時將不形成感覺。

(6)脊髓中的低級中樞受“大腦皮層”這一高級中樞的調控。

(7)“言語中樞”是人類特有的高級中樞,它位於大腦皮層左半球。

29.與激素調節相關的3點提醒

(1)激素的“三不”:一不組成細胞結構,二不提供能量,三不起催化作用。

(2)當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時,並非是促進下丘腦和垂體的分泌活動,而是負反饋調節的抑制作用減弱。

(3)食物缺碘時,成年人會患大脖子病,其原因是缺碘造成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而促甲狀腺激素會分泌增多,從而會促進甲狀腺生長、發育。

30.牢記動物生理學實驗設計的4個注意事項

(1)對於動物生理學實驗,通常要設置空白對照,如注射等量生理鹽水,通過比較來更清晰地研究實驗變量對實驗結果產生的影響。

(2)實驗動物選取分組時,要選擇生長髮育狀況相同的,且飼養時的各種條件也要一致。

(3)蛋白質類激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4)實驗設計中注意實驗動物的選擇和處理。如甲狀腺激素、性激素的實驗設計一般選幼小動物,經實驗變量處理後的觀察指標是幼小動物的生長髮育狀況。

31.辨析與內環境有關的7個易錯易混

(1)血液≠體液,血漿≠內環境:體液包括細胞外液(內環境)和細胞內液,細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漿和血細胞。所以血液並不全是體液,血漿只是內環境的一部分。

(2)體內液體≠內環境:一切與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宮等)及與外界相通的液體(如尿液、淚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屬於內環境。

(3)細胞內的成分≠內環境的成分:一切只能存在於細胞內的物質,如血紅蛋白、細胞膜上的載體蛋白、胞內酶(如呼吸氧化酶)等,不屬於內環境的成分。

(4)內環境穩態≠內環境恆定不變:內環境穩態是一種動態平衡並非恆定不變的。

(5)抗利尿激素的合成與釋放不是同一器官:合成在下丘腦,釋放在垂體。作用於腎小管和集合管。

(6)環境溫度影響調節方式:環境溫度低於體溫時為神經—體液調節,環境溫度高於體溫時主要是神經調節。

(7)並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體內都缺乏胰島素

①Ⅰ型糖尿病:胰島B細胞受損,胰島素分泌不足。需終生注射胰島素治療。

②Ⅱ型糖尿病:機體對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可能與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受損有關),血液中胰島素濃度並沒有下降。

32.與免疫調節有關的4點提醒

(1)關注免疫細胞的三個“唯一”

①唯一能產生抗體的細胞:漿細胞。

②唯一不能識別抗原的免疫細胞:漿細胞。

③唯一能識別抗原但沒有特異性的免疫細胞:吞噬細胞。

(2)T細胞在胸腺中成熟,B細胞在骨髓中形成,兩種細胞在受到刺激後增殖、分化成效應細胞和記憶細胞。吞噬細胞屬於免疫細胞,但不屬於淋巴細胞。

(3)吞噬細胞參與的免疫過程:吞噬細胞既參與非特異性免疫,也參與特異性免疫(既參與體液免疫,也參與細胞免疫),T細胞既參與體液免疫,又參與細胞免疫。

(4)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中效應細胞的來源不同

①初次免疫:B細胞或T細胞。

②二次免疫:a.B細胞或T細胞;b.記憶細胞。

33.與生長素有關的6點提醒

(1)胚芽鞘尖端的系列實驗應明確的問題

①生長素的產生部位——胚芽鞘尖端。

②發揮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面一段。

③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

④生長素的作用——促進生長。

⑤彎曲生長的原因——生長素分佈不均勻,導致生長不均勻。

⑥引起生長素分佈不均勻的原因——單側光照、地心引力等。

(2)不同濃度生長素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具有相同作用效果的生長素濃度分別位於最適濃度的兩側。

(3)生長素對植物生長既不促進也不抑制≠不生長:既不促進也不抑制=正常生長。

(4)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對生長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單子葉植物適宜的生長素濃度較高,而雙子葉植物適宜的生長素濃度較低,所以在單子葉作物的農田中噴灑適宜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可以除去雙子葉雜草。

(5)用生長素處理而獲得無子果實,果實細胞中的遺傳物質未改變。

(6)植物表現出的頂端優勢與生長素的運輸有關:生長素能由低濃度的頂芽部位向高濃度的側芽部位運輸,說明生長素的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且是極性運輸。

34.有關植物激素作用的5點提醒

(1)促進果實發育和成熟的激素是不同的:果實發育主要是生長素的作用結果,果實成熟主要是乙烯的作用結果。

(2)生長素與細胞分裂素促進生長的作用原理是不同的:生長素促進細胞伸長,即體積增大;細胞分裂素促進細胞分裂,即細胞數目增多,二者共同促進植株生長。

(3)植物的生長髮育不是某一種植物激素單獨起作用,而是由多種激素相互協調,共同調節的。

(4)激素調節只是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長髮育過程在“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程序性表達的結果。

(5)光照、溫度等環境因子的變化會引起植物體內產生包括激素合成在內的多種變化進而對基因的表達進行調節。

35.與種群特徵有關的2個易錯點

(1)種群數量≠種群密度:種群密度是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強調“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即種群數量增加,種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2)樣方法的適用對象:並非只適用於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對於活動能力弱、活動範圍小的動物或某種昆蟲卵也可用樣方法調查。

36.與種群的數量變化有關的4個易錯點

(1)對“λ”的理解:Nt=N0λt,λ代表種群數量增長倍數,不是增長率。

①λ>1時,種群密度增大;

②λ=1時,種群密度保持穩定;

③λ<1時,種群密度減小。

(2)K值不是一成不變的:K值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當環境遭到破壞時,K值會下降;反之,K值會上升。

(3)增長率≠增長速率

①“J”型曲線反映的種群增長率是一定的,而增長速率逐漸增加。

②“S”型曲線反映的種群增長率逐漸降低,而種群增長速率是先逐漸增大後逐漸減小的。

(4)最大捕撈量≠最大日捕撈量

①種群數量達K/2時及時捕撈可以獲得可持續利用的最大捕撈量但不能獲得最大日捕撈量。

②最大日捕撈量應該對應種群密度最大時。

37.與群落的結構和演替有關的4個易錯點

(1)垂直分佈與垂直結構

①高山植被的垂直分佈:是由於隨海拔高度升高,溫度下降明顯,從而導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群落)分佈不同。如:闊葉林——針葉林——高原草甸——苔原屬於四個不同的群落垂直分佈。

②群落的垂直結構的分層現象:是指同一個群落內不同物種的配置情況,包括植物的分層現象。

(2)演替的結果:並不是所有的群落都能演替成森林。

(3)演替並不是“取而代之”: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一種“優勢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4)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環境反覆相互作用,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可逆變化,但人類活動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

38.有關生態系統組分的4點誤區

(1)細菌均屬於分解者:只有營腐生生活的細菌才是分解者。

(2)生產者都是綠色植物:生產者主要是指綠色植物。

(3)植物都是生產者:植物菟絲子營寄生生活,是消費者。

(4)動物都是消費者:營腐生生活的動物,如蚯蚓、蜣螂等屬於分解者。

39.有關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4點提醒

(1)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強調關鍵詞“固定”而不能說“照射”。

(2)10%~20%是相鄰兩個營養級的傳遞效率,不是兩個個體之間的傳遞效率。

(3)同化量≠攝入量:同化量=攝入量-糞便量。

(4)能量傳遞效率≠能量利用率

①能量傳遞效率:能量沿食物鏈流動,以“營養級”為單位,傳遞效率約為10%~20%。

②能量利用率:流入人體中的能量佔生產者能量的比值。

40.有關生態系統3大功能關鍵詞

(1)能量流動:單向、逐級遞減,範圍為食物鏈各營養級。

(2)物質循環:元素反覆利用、循環流動,範圍為生物圈。

(3)信息傳遞:往往具有雙向性,範圍為“生物與生物”及“生物與無機環境”。

41.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4點失分誤區

(1)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是指對生態系統起到重要調節功能的價值。

(2)外來物種的入侵不一定會引起本地物種數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種對當地生物是不利的,則會引起本地物種數目銳減。

(3)生物多樣性的原因從不同角度進行理解有不同的解釋,從進化角度看,物種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多樣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變異與定向選擇在進化過程中共同作用的結果。

(4)就地保護除了保護區域內的物種,還應保護相應的生態環境,而在物種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後,不再適於物種生存,就只能實行易地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