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閱讀第1天

#423頭條知識節#

《活出生命的意義》閱讀第1天


2020年,一個不一樣的春天,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席捲全球,多少生命在疾病面前戛然而止,面對疾病與死亡,不同的人展現出了屬於自己的一面,逆行、無畏、恐慌、焦慮、淡漠。

魯迅先生說: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被美國評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是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經典之作,在這樣特殊的時期,我們共度此書,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活出生命的意義》閱讀第1天


書的開頭,並沒有先闡述這位心理學大師擅長的“意義療法”內容,而是把他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那片歐洲大陸的一個角落,年代並不久遠的二戰,戰爭狂魔希特勒,大肆摧殘猶太民族的殘酷畫展現在我們面前。

在我看來,弗蘭克爾的偉大之處,在於他身陷集中營時,能夠以旁觀者的視角,審視包括他自己在內的所有囚徒,並把他們的生活劃分成:收容階段、適應階段、釋放與解放階段並加以解讀,更加值得品讀的,是他的每一個“選擇”。


①一無所有時的財產

《活出生命的意義》閱讀第1天


其實,弗蘭克爾在被捕前已經拿到了美國的簽證和護照,他完全可以全身而退,但是為了照顧親人,他選擇了留在故土,陷落於集中營。

所有進入集中營的人不但財富、名譽、地位全部失去,手稿被當做“狗屁”,連名字也被剝奪,親歷身邊人的崩潰、絕望,在渾身上下僅餘眼鏡和皮帶的時候,他選擇看到,“我現在只剩我自己”。

就像被貶謫的蘇軾,大雨滂沱中散亂的人群散去,唯獨他“一蓑煙雨任平生”。


②死亡逼近時的生存之道


《活出生命的意義》閱讀第1天


弗蘭克爾的進入集中營的第一個生死關,竟然只因他人一個隨意的眼神,他也是事後才知道,他的朋友已經變成了焚燒爐的一縷青煙飄上天際,而他之所以倖免,只是因為他在分隊伍的時候選擇了挺直腰板。

在集中營,能夠活下去的一個重要秘決,居然是要保持每天刮臉,哪怕是用最後一片面包換來刮臉工具。

一位囚徒因他的鞋子破得無法再穿而絕望。

想要活下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選擇幹活,要讓囚頭看出他面色紅潤能幹活。其實毒氣室並不可怕,起碼它可以免除自殺的麻煩。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說:最害怕死亡的人是那些知道自己從未真正活過的人。

③飢寒交迫時的收穫

超負荷的勞動、寒冷的天氣、單薄的衣服、少的可憐的食物、髒亂的囚室、隨時逼近的死亡,們卻很少感冒、傷口化膿、失眠,弗蘭克爾在如此殘酷的環境中選擇關注另一面。

當死亡帶走身邊的人,那具體溫尚存的屍體上僅有的財產被拿走,哪怕一根細繩,都會令搶奪者沾沾自喜很久,他們已經選擇了在這死亡之營裡為自己豎起一層叫“麻木”的保護殼。

《活出生命的意義》閱讀第1天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銀行家安迪含冤入獄多年,他一邊努力在監獄立足,與普通犯人毫無差異,一邊不動聲色籌謀越獄,同時贏得典獄長信任,在他終於找到洗清冤屈的證據時,典獄長卻打算把他繼續關在肖申克監獄幫自己斂財,但是,安迪已經蓄積了足夠的力量,終於成功越獄並把典獄長徹底推翻,救贖了自己,也救贖了刑滿釋放但無法適應自由的朋友。

④尊嚴被踐踏時的底線


面對黨衛軍殘忍的拳打腳踢,尊嚴被踐踏,這位老練的囚徒發起火來。他的憤怒不是由於自己所承受的殘忍或疼痛,而是出自與之相關的侮辱。

《禮記·儒行》:“儒者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儒家思想浸染的中華文化裡,不能忍受的是對人格尊嚴的侮辱,同樣,任何時期任何民族同樣擁有這樣的精神。

⑤精神麻木時的嚮往

在那個習慣了冷漠的群體,也有難能可貴的溫情與仁慈,人們努力從死亡名單裡抹去朋友的名字,還有的人把最後一塊麵包送給他人,弗蘭克爾甚至不忍心叫醒噩夢中的室友,面對比噩夢更可怕的現實。

這些衣衫襤褸的囚徒,在承受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摺磨時,選擇了苦中作樂,他們對音樂、對信仰、對未來、對愛,充滿了嚮往。

天使存在於無比美麗的永恆思念中。

愛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

我們此時,慶幸自己生活在和平而富足的年代,即使眼前有困難,即使困難還會存在很長時間,即使我們無法迴避這個困難,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怎樣面對。無論何時,我們都可以選擇怎樣生活和為什麼而活。

尼采說: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他就可以忍受生活加諸他的一切苦難。

《活出生命的意義》閱讀第1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