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涓為何在馬陵之戰中幾乎以同樣的方式失敗導致慘死呢?

提起歷史當中的龐涓,我們大致的印象都是此人心胸狹窄,志大才疏,陷害同門孫臏,結果先敗於桂陵,後又敗於馬陵,並自殺於馬陵道內,龐涓孫臏鬥智至此畫上了一個句號,我們後人也常常樂談於此,這似乎是一個好人得到幸福結局,壞人受到報應的一個美好故事,然而我們都知道這都是後人臆想出來的,那麼歷史上他們究竟如何呢?

龐涓為何在馬陵之戰中幾乎以同樣的方式失敗導致慘死呢?

公元前354年,魏國因為趙國進攻衛國,從而出兵干涉,這次魏國玩了個大的,它的目標不再是小打小鬧,準備來個一勞永逸,滅掉趙國,魏國兵圍邯鄲,趙國實力比不上魏國,很快感到不支,於是求救於齊國,然而齊國雖然應允,然而並未及時出兵,因為在齊國的心中,它想要的並不是一個完整的趙國,而是一個魏趙兩敗俱傷的局面。

龐涓為何在馬陵之戰中幾乎以同樣的方式失敗導致慘死呢?

後來齊國採用孫臏的圍魏救趙之策,於桂陵道伏擊龐涓,龐涓失敗,我們後來知道在十幾年之後,魏國韓國發生矛盾,魏國圍攻韓國,韓國不支,於是再次求救於齊,齊國跟十幾年前一樣應允救韓,但還是不急出兵,待魏韓疲敝再出兵救韓,齊國又來了個圍魏救韓,龐涓於馬陵道被伏擊,最後自殺。我們看到這裡,就不解了,這龐涓也算是一代名將,為何這兩次幾乎犯了一個同樣的錯誤,實令人不解。

龐涓為何在馬陵之戰中幾乎以同樣的方式失敗導致慘死呢?

我們要弄明白這個原由,就要弄清楚當年的桂陵之戰中龐涓到底遭受了什麼。根據史料記載,這次桂陵之戰中,等到齊國出兵,龐涓已經兵圍邯鄲,而且邯鄲被攻破也近在眼前,所以對於齊國的出兵,龐涓並沒有理會,而且此時魏國的軍事力量正處於頂峰,雖然齊楚秦宋等國從四方征伐魏國,但是魏國卻同時抵禦住了這幾大諸侯國的圍攻,並且打敗了齊宋聯軍,龐涓一直等到攻破邯鄲之後,才率軍回援大梁。

龐涓為何在馬陵之戰中幾乎以同樣的方式失敗導致慘死呢?

在這裡我們就需要弄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龐涓並不是因為"攻敵必所救"的原因才回援大梁的,而是因為孫臏在當時派出一萬軍隊前去圍攻大梁,龐涓得知這個消息後,深感可笑,因為在他面前雄偉的邯鄲都被他攻破了,這是在龐涓之前的名將從未做到的,可以說龐涓已經可以稱為一代名將了,所以對於剛在平陵被擊敗的齊軍,居然又敢圍攻大梁,這讓龐涓覺得這是一個可以教訓齊國的機會,龐涓這次急匆匆的回援,那是因為驕兵,而並非是因為擔心大梁被圍攻。

龐涓為何在馬陵之戰中幾乎以同樣的方式失敗導致慘死呢?

奈何有句話說得好啊,驕兵必敗,龐涓輕軍前進,結果於桂陵被伏擊了,龐涓失敗了,但是對於此次的失敗,龐涓歸納為:第一輕敵,因為龐涓並不知道這次齊國的將領是孫臏,而認為是田忌,沒有多加防備;第二情報做的不到位,這次龐涓急於回援,沿途斥候沒有及時派出,情報不到位,以至於中伏;對於這些,龐軍並未在意,他只是提醒自己,以後要多加小心,當然,在他心中還是忘不了那股恨,因為他自認為他才是天下第一名將。

龐涓為何在馬陵之戰中幾乎以同樣的方式失敗導致慘死呢?

在這桂陵之戰之後,龐涓開始積累,更加註意鍛鍊魏武卒了,魏國雖遭桂陵之敗,但是對於魏國的國力並沒有損傷,之後魏國調整了外交政策,魏國國力也得以大力提升,在十幾年之後,魏國圍攻韓國,齊國再次出兵,那麼這次龐涓應對起來就謹慎的多了,但是這次與桂陵之戰不同的是,這次龐涓並不是主將,真正領導這次戰爭的是太子申。

龐涓為何在馬陵之戰中幾乎以同樣的方式失敗導致慘死呢?

面對齊國的這次軍事行動,太子申主張追擊齊軍,要給齊軍一個教訓,以報這些年魏齊爭霸中齊國給魏國帶來的仇怨,龐涓擔任先鋒,這次龐涓是吸收教訓了的,雖然在不斷追擊,但還是派出了大量的斥候,探知情報,待到馬陵道時,龐涓並不建議立刻追擊,但奈何主將是太子申,龐涓不得已,決定自己帶領部分軍隊前進,探明虛實,不過可惜的是,太子申並沒有龐涓的軍事能力,最終八萬魏軍主力基本上都斷送在馬陵道內。

龐涓為何在馬陵之戰中幾乎以同樣的方式失敗導致慘死呢?

經過馬陵之戰後,魏軍主力消失殆盡,能征善戰的龐涓也自殺了,魏國自此開始陷入了衰落,經此一敗之後,魏國逐漸開始退出了一流強國的隊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