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的問題科學問題論證

科幻片不符合科學是天底下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人家本來就是科幻和電影,不是科學。

所以問題在於,這些不科學的點被拿去幹了啥。

《流浪地球》的電影只截取了小說原作背景的一個片段然後創作了新的故事,對科學元素的用法和原作不太一樣。電影裡的科學部分都是完全為劇情而服務的,劇情需要怎樣的節奏,就提供怎樣的災難和怎樣的解法(類比星際穿越),而不是因為這些災難和解法有內在的科學邏輯和物理進程(類比火星救援)。

老實說這種用法是不能滿足我的個人願望的,但整體來看這的確是正確的用法。火星救援那樣的原著好久才能出現一個,它的科學邏輯也只有少數觀影者能充分欣賞。按照這條路線,《流浪地球》電影對科學的運用其實是成功的。

成功不意味著沒毛病。我覺得流浪地球的電影和原著有一個共同的問題:不善於藏拙。

羅伯特·索耶的《計算中的上帝》描述的宇宙裡,智慧生命不是自己按照自然選擇原理演化出來,而是被一個超級外星智慧一步步引導出來的。那是一個智能設計論成真的宇宙。但是故事依然發生在今天的現實,故事主人公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古生物學家,而現實中的證據是不支持智能設計論的,換言之這部小說的大前提就不科學。

但是整部小說都還是建立在今天的現實上,不是平行歷史也不是遙遠未來。怎麼辦呢?作者安排了一個外星人抵達地球,讓她和主人公辯論,並把那些支持智能設計論的證據由她之口說出。(特別是,小說裡的外星人用更先進的物理和數學證偽了多宇宙假說,指出所有存在過的宇宙加在一起也不超過十幾個;他們還發現了我們這個宇宙中數量極多的智慧生命,從而證明我們的宇宙確實異乎尋常地容許智慧。)

換句話說,作者把所有“不科學”的東西都包裝打扮成了“更先進的科學”。

這個做法說出來顯得很廉價很偷懶,但它恰恰是不少創作者的短板。有些作者對相關科學瞭解不夠多,沒有意識到他們違反的科學元素有多重要;有些作者很在乎保留現實感,但科學不是他們現實感的一部分;還有些作者出於自尊心不肯把非科學內容用未知包起來,而一定要強行給出解釋。種種原因,讓一部作品裡的反科學元素沒能被藏起來,而顯得突兀和違和。

舉幾個例子看一下吧。

《2001:太空奧德賽》裡的關鍵元素,無論是黑石板還是星門,都是完全神秘的,結果它成為了全片甚至整個電影史上最令人難忘的場景。沒有解釋,不需要解釋,也不會有很多觀眾想拿現有科學去解釋——人家明明白白把自己放在了未知的最遠端。科學是承認甚至歡迎未知的呀!只不過科學對哪些東西是未知的有一個大概判斷。強行解釋和強行拒絕解釋都不是科學的。

《星際穿越》的黑洞場景肯定是被2001所影響了,但劇情需要沒法全丟給未知,只好拿出了一個五維生物作為解釋。這並不科學,但好在我們確實不太清楚黑洞裡面應該是怎樣的,而且高維生物在科幻傳統裡確實為所欲為,所以還算矇混過關。

《火星救援》全片都相當科學,不過開場是個大硬傷:火星塵暴雖然風速大又頻繁,但因為火星大氣層太稀薄了,物理殺傷力遠不如地球上的風暴。這個沒有辦法,總得有一個開場災難讓劇情運轉起來,是作者不得已而為之。(實際上有一個能用的替代災難,火星沙暴會帶來電暈放電,曾經毀掉過蘇聯的一個探測器。作者後來說,早知道有這個,當時就用了。)所幸,火星沙暴很可怕這件事情已經被科幻渲染了很多年,所以還算不太違和。

《流浪地球》小說的開場災難就有點奇怪了。氦閃是太陽生命歷程裡確實會發生的階段:低質量恆星不能正常地進行氦聚變,只在生命末期會有一些殘留的氦被壓到一起,短暫並劇烈地燒一把。但是,氦閃只有在恆星內核裡的氫快燒光的時候才會發生,此時恆星已經紅巨星化很久了(對太陽而言,大約是脫離主序之後12億年),如果地球還在原軌道上的話,早就不宜居了。這和小說里正常太陽突然要爆發的狀態截然不同。太陽自身質量不夠變成超新星,也沒有雙星可供它吸收質量,所以作者大概是先決定要按照超新星處理來逼地球離開,然後選擇了太陽生命週期裡最像超新星的一個階段,把它強行提前,用以啟動劇情。

這個處理方式的好處是幾乎沒有人知道氦閃,並且它的原理聽起來還算像模像樣。壞處麼……除了讓懂天體物理學的人不滿之外,對普通觀眾其實也有點突兀。好端端的太陽怎麼就突然要炸了呢?缺乏劇情層面的鋪墊。

決定引力的一共就兩個變量,一個質量,一個距離,從哪多出來的引力啊?

實際上掩飾一下這個問題並不算很難。木星是流體,內部質量分佈不均勻確實可以導致引力異常。普通情況下這個異常程度不過萬分之一,但可以設定為地球的到來正好乾擾了木星內部某個臨界狀態的重要流動路線,就像氣候的小幅變化可以影響北大西洋暖流帶來大幅後果。

不過這種掩飾由我來說是沒有用的,要靠電影自己展現。在電影裡不但沒有看到解釋,甚至連科學家發現異常——表示驚訝——追尋原因這樣的序列都沒有給。電腦宣佈木星引力激增,地球要撞上去了,巧合的是地表同時大範圍受災,於是所有人忙於救災,而無人詢問原因。

這災難的確是很好地推進了劇情,但是為劇情服務得過於徹底了,而忽略了災難自己也應該有一個運行邏輯。

假如按照更加標準的套路來講故事,可以是首先大家決定用木星做引力彈弓,有一個科學家指出我們沒用過地球這麼大的東西做彈丸,可能會導致木星流體特徵異常,被其他人否決,隨著地球靠近木星開始出現不好的跡象,但真正實錘證據到來時大家發現為時已晚,只好想辦法補救,如此等等。當然這個故事有點偏離影片主題了,導演選擇不詳細講我可以理解,但把一個反科學的開場災難這麼隨意地當做既成事實扔出來,不展開不包裝不掩飾,難免給人以機械降神之感。

類似的問題貫穿了整個電影。論科學性,大部分科幻大片並沒有比流浪地球好到哪裡去;它們最後結果比流浪地球要好或者糟的原因不在科學性本身,在於有沒有把它們包裝得至少在影片內部符合常識。星際穿越的洪水星和寒冰星已經是亂來了,黑洞裡的巴別圖書館更是胡亂展開,但它非常努力地為這些場景做了鋪墊;普羅米修斯被嘲笑的點也不是工程師的行為在科學上講不通,而是整船宇航員都是傻逼,在外星隨便摘頭盔,見到異星生命毫無警惕,不派人值夜班,發生意外不通知所有人,當然還有看見大輪子滾過來不懂得往側面躲。

而忽視災難本身的科學邏輯,最終也會導致劇情上的矛盾。事先算好的軌道因為引力激增失效了,證明引力本身是不可預測的,既然最重要的變量都變成未知數了,為什麼還會有人相信AI接下來的軌道計算呢?木星雖然引力激增,但地表的表觀重力沒表現出明顯變化,沒有人走出月球步甚至火星步,這麼小的引力變化為何會導致發動機熄火、城市停電呢?如果發動機是這麼敏感的東西,為何不多放幾個火石在邊上備用?發動機火焰噴得更高意味著工質速度更快、推進更高效,那平時為什麼不這麼用?這次改寫程序需要人工推撞針,那上次改寫是誰推的撞針?點燃氫氧混合氣體只需高溫,為什麼不能用發動機扔一個高溫物體過去?這些都不是無法解決的矛盾,但是電影專注於劇情本身的推進,而沒有留出功夫來解決或者至少掩飾它們。

我承認這很有可能是在吹毛求疵了。一部電影需要顧及的因素太多,可能很多點都是導演和編劇考慮過但迫於其他原因不得不放棄。所以我依然認同說流浪地球對科學元素的使用整體上是成功的,這是一部好的科幻電影。

《流浪地球》的問題科學問題論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