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過年民俗故事:小孩守歲

宋仁宗嘉八年(公元1063年)春節,蘇東坡在陝西當地方官,不能回鄉與父親團聚,為抒思鄉之情,曾經寫詩三首,分別為《饋歲》《別歲》與《守歲》。詩前有一段小序: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


蘇東坡的意思是說,宋朝四川人過年有饋歲、別歲、守歲之風。所謂饋歲,是親鄰之間互送年禮;所謂別歲,指親朋好友互請赴宴;所謂守歲,指的是除夕一夜不睡。
事實上,非但四川有守歲之風,宋朝各地均是如此,所不同的只是誰來守歲。就宋朝大部分地區而言,除夕守歲的規矩都是小孩值夜而大人休息。如《武林舊事》雲:“小兒女終夕博戲不寐,謂之守歲。”《新編醉翁談錄》雲:“是夜(除夕),京師民庶之家,痴兒女多達旦不寐。”小孩子興高采烈,圍著火盆放鞭炮、吃甜食、耍銅錢,熬一個通宵,他們的父母卻無需如此,儘可以早早地上床休息。

宋朝過年民俗故事:小孩守歲


如此奇俗看似不合情理,實則大有學問。第一,小孩子盼望過年,喜歡過年,吃完年夜飯,興奮勁兒剛剛開始,如果勉強他們上床睡覺,未必能成功。而大人們在此之前整日奔忙,為過年操勞了好些天,到了正月初一還要四處拜年和迎送賓客,除夕應該好好休息。
第二,新正拜年,規矩頗多,小孩子不懂。非但不懂,還喜歡七嘴八舌,上躥下跳,給大人添亂。為了不讓他們添亂,最好讓他們大睡一覺。怎樣才能讓他們大睡一覺呢?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誘導他們去守歲。
第三,大人出門拜年,小孩會鬧著跟隨,而凡有小孩跟隨,被拜的一方遵照禮節必須給孩子壓歲錢。如此一來,拜年的一方不像是純心拜年,倒像是帶著孩子到處跟人討紅包,頗有瓜田李下之嫌。為了避嫌,外出拜年最好不帶孩子。可是如果不帶孩子,孩子會哭鬧,怎樣才能讓他們不哭鬧?最好的方法仍然是讓孩子熬上一宿,第二天呼呼大睡。
第四,從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朝廷解除禁令,官街兩旁用紅漆木柵欄隔離出一眼望不到邊的玩具攤、糖果攤、小吃攤,對孩子的誘惑極大,假如大年初一出來玩耍,必定跟父母鬧著要錢買東買西,使大量銅錢迅速吻別父母的錢包。為了保住錢包裡的銅錢,最好的方法仍然是讓孩子守歲,第二天起不了床。


不過宋朝人很含蓄,絕對不把這四條“好處”明明白白解釋給孩子聽,他們只是三百年如一日地堅持向孩子傳播一條民諺:“守冬爺長命,守歲娘長命。”冬至頭天晚上不睡覺,能讓爸爸長壽;新正頭天晚上不睡覺,能讓媽媽長壽。我的小寶貝,你想讓爸爸媽媽多活兩年嗎?想。那還不趕快守歲去!

宋朝過年民俗故事:小孩守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