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中國人對野菜的情有獨鍾,從《詩經》時代就開始了

原來中國人對野菜的情有獨鍾,從《詩經》時代就開始了

中國人和野菜的親近,恐怕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相比的,好像採挖野菜是刻進中國人基因裡的本能行為。

原來中國人對野菜的情有獨鍾,從《詩經》時代就開始了

挖野菜,就是中國人春天來了的最大信號。


鄉野田間公園綠化帶等任何有樹有草的地方都能看到有人在挖野菜......他們或揹著雙手目光如炬,俯身來回尋覓;或一屁股扎進雜草堆裡,專注埋頭薅取;更有能人奮力踮起腳尖,攀上樹梢枝頭施展挑揀技能…


如果你不小心遇到一群口罩墨鏡矇頭、手裡還拿把刀的媽媽,瘋狂衝向路邊……


不要驚慌,不要害怕,只是因為,一年一度挖野菜的季節到了。


原來中國人對野菜的情有獨鍾,從《詩經》時代就開始了


因為挖野菜,奇怪的頭條又增加了......

湖北襄陽一村民踩著三月的尾巴出門去,在尋覓野菜芳蹤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就掉進了荒草覆蓋、深度達四米的下水井裡,最終只能報警求援。


原來中國人對野菜的情有獨鍾,從《詩經》時代就開始了


四名同村女子組團前往常州與江陰交界的江心採摘馬蘭頭,因為挖得過於認真全然沒發現江水潮漲,回過神來才發現潮水已經漫掉了來時的路。


無法上岸的採挖姐妹團,要是沒有民警攜帶救生衣皮筏艇及時趕到,怕是要抱著野菜游回家了。


原來中國人對野菜的情有獨鍾,從《詩經》時代就開始了


同樣因挖野菜驚動警察叔叔的還有青島一位老太太。為了吃上一口野菜餡餃子,這位硬核老人居然從沿線的一處防護網缺口處爬上了高速公路。


全然不顧周圍呼嘯的飛車和肆掠的尾氣,專注地俯身於道路兩旁的防護帶裡挖著野菜,被巡邏民警勸返時已收穫了大半袋戰利品。


原來中國人對野菜的情有獨鍾,從《詩經》時代就開始了


中國人為什麼愛挖野菜?


自古以來,以農耕為主的中國人在應季的時候,對可食用野菜進行採挖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尤其是在4月,嫩綠的野菜被輕輕摘下,放在籃子裡,回到家,拿熱油一爆,滋~口水都要流下來!


古代的中國甚至有“挑菜節”這樣專門的節日。唐代詩人鄭谷曾有詩云:“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這裡的“挑菜日”,就是當時全民春遊挖野菜的節日。


原來中國人對野菜的情有獨鍾,從《詩經》時代就開始了


到了饑荒年代,野菜從常規食物變成了救命稻草,經歷過餓到前胸貼後背,只能靠揀麥穗、挖野菜求生的祖輩們,對野菜有了戒不掉的情結。


而食物充足的今天,人們吃野菜已與度荒無關,倒是為了嚐鮮兒。作家汪曾祺曾寫道:“過去家鄉人吃野菜主要是為了度荒,現在倒是為了嘗新了。”


原來中國人對野菜的情有獨鍾,從《詩經》時代就開始了


趁著春光明媚之季,中國人通過挖野菜來釋放積蓄一冬之久的農耕慾望。現在的人們從挖野菜中得到的樂趣,遠比吃野菜來得多。


吃野菜指南

原來中國人對野菜的情有獨鍾,從《詩經》時代就開始了

薺菜鮮,香椿香,婆婆丁蘸醬下米飯;

蕨菜卷,榆錢圓,蔞蒿草燉魚香氣遠;

薤白辣,槐花甜,刺嫩芽炒蛋路人饞;

苣蕒苦,馬齒酸,花椒芽油炸美上天。


說起來,喜歡挖野菜和吃野菜早就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事情。哪個野菜能吃,怎麼吃,跟著名家名作來學,準沒錯~


古人就愛吃野菜,薺、薇、葛、覃、蕨,《詩經》裡提到的野菜有25種之多;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這些詩所表現的主題豐富多彩,有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與婚姻生活,也有勞動人民的勞作場面和生活疾苦,還有貴族舉辦宴會喪禮的盛大場面,內容豐富多彩,情感真摯深刻。

The Book of Songs is China's earliest collection of songs.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se songs is rich indeed-love between youths and maidens, married life, scenes of the labor and everyday toils of working men, and lavish scenes of the banquets and funeral rites of the aristocratic class. Not only are the contents rich and varied; feelings too are clearly and honestly depicted.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基礎級

來自遠古的歌謠

原來中國人對野菜的情有獨鍾,從《詩經》時代就開始了


“采采芣苢,薄言採之”中的「芣苢」就是以消炎利尿功效而入了藥典的車前草,除了常規的熬水泡茶,比較生猛的吃法裡還能拿它來做餡、涼拌;


“倉庚喈喈,采蘩祁祁”中的「蘩」,是常揉入麵糰用來做餅的白蒿;“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中的「薇」,是清炒也能下飯三碗的野豌豆苗;


原來中國人對野菜的情有獨鍾,從《詩經》時代就開始了


“南山有臺,北山有萊”中的「萊」,是如今田間地頭最常見,吃法也隨便到可炒可蒸只要弄熟就能吃的灰灰菜…


唐代詩人杜牧早就用一句“經冬野菜青青色”稱讚這春的饋贈。


一代文豪蘇東坡雖然最愛吃紅燒肉吧,偶爾也不忘葷素搭配,挖個野菜甚至能品味出“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傳世名句。


蘇軾不僅在文學方面造詣很深,坊間流傳著許多描寫他機智幽默的逸事,著名美食東坡肉、東坡魚也都與他有關。

It was not only in the literary field that Su Shi was highly acclaimed. In the streets and alleys stories were handed down about his quick - wittedness and humor, and even famous dishes such as "Eastern Slope" meat and "Eastern Slope" fish are connected with him.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基礎級

蘇軾題聯


在吃上從不認輸的蘇東坡,就曾獨愛薺菜。不僅開創了薺菜蒸白魚的新式做法,還將薺菜羹發揚光大。


原來中國人對野菜的情有獨鍾,從《詩經》時代就開始了


薺菜羹又名東坡羹,將新鮮洗淨的薺菜、蘿蔔、生薑和大米一同熬製成粥,“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在他看來,這道不沾半點葷腥的素粥,飽腹之餘味道也挺不賴。


《白鹿原》裡描寫過度春荒的水飯——“稀溜溜的包穀糝子裡煮著綠乎乎的薺薺菜”,聽起來和東坡的薺菜羹有異曲同工之妙。


汪曾祺在《故鄉的野菜》中也寫了薺菜:“薺菜是野菜,但在我家鄉是可以上席的。薺菜焯過,碎切,和香乾細丁同拌,加姜米,澆以麻醬油醋,或用蝦米,或不用,均可。這道菜常摶成寶塔形,臨吃推倒,拌均。”


原來中國人對野菜的情有獨鍾,從《詩經》時代就開始了


薺菜不愧是「野菜之王」,眾多名家雅士都愛這一口。


在過去,紫蘇是一種沒多少人要的野草但是現在,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喜歡一些綠色健康的食品,所以紫蘇也被人們慢慢地利用起來。


紫蘇在我國種植已有2000年的歷史了,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記載:“紫蘇嫩時有葉,和蔬茹之,或鹽及梅滷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湯飲之”。


李時珍前後共花27年時間,終於寫成一部驚世的藥物書——《本草綱目》。這部書有一百多萬字,記載了一千八百多種藥物,是一部偉大的中醫著作,是中醫必修的案頭書。

After some twenty-seven years of research, Li Shizhen completed his monumental work -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This book consists of over one millio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has records of over one thousand eight hundred types of medicinal herbs. It is a great work of medicine, an essential book of reference for practitione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基礎級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原來中國人對野菜的情有獨鍾,從《詩經》時代就開始了


可見紫蘇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是很常見的。


古人常將蘇葉同其他食物製成既可口的食品。將鮮蘇葉洗淨,用開水燙後擠去水分,沾豆醬吃;把嫩蘇葉切成絲加入冬瓜湯裡,食之祛暑開胃;燉魚或煮蟹時放些蘇葉,可鎮咳解毒;若與土豆絲涼拌食用,清涼去火。


細說起來,野菜的可塑性還真是讓人敬佩。可甜可鹽,可俗可雅,可做家常小炒,亦可做精緻大餐。


原來中國人對野菜的情有獨鍾,從《詩經》時代就開始了


春天萬物復甦,花草先知。對於吃飯講究時令的中國人來說,春天的限定野菜就成了比肉還矜貴的美味。


原來中國人對野菜的情有獨鍾,從《詩經》時代就開始了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

由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組織國內外教育界、翻譯界權威專家編寫。本書採用漢英對照形式,通過不同級別內容的變化,幫助青少年中英文閱讀和寫作能力雙重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