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先秦“諸子百家”為什麼只有孔孟的“儒家”流傳開來?

諸子百家,是對先秦時期各學術派別的總稱。

諸子百家: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2家被髮展成學派。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到戰國中期,許多學派紛呈,眾多學說豐富多彩,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中國術語上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或百家爭鳴時期。

淺談:先秦“諸子百家”為什麼只有孔孟的“儒家”流傳開來?

淺談:先秦“諸子百家”為什麼只有孔孟的“儒家”流傳開來?

為什麼先秦“諸子百家”只有“孔孟”的儒家流傳開來?

我們從具有代表性的十二家學派來分析一下:

首先從學說的主張來簡單介紹:

1、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

他們強調把法律視為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也成為中央集權者對於封建社會動盪局勢的主要統治手段,當然對中國現在的法制發展影響同樣深遠。

2、儒家。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3、道家。以“道”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見於西漢歷史學家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當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

4、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由於墨家從創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會中底層的學者,所以墨家更能體會到戰亂時期社會中勞動人民的悽慘生活,所以相對於儒家的過分講求“禮”,墨家更注重刻苦、節儉的生活習慣,而且不吝於做低層的勞動工作,被儒生辱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場上的對立,和思想上比“仁愛”更難遵從的“兼愛”,使得墨家並未得到統治者的支持,日後發展不大。

5、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名家的沒落,除了因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為弟子們並無能出前人的創新主張。

6、陰陽家。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鄒衍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漢武帝罷百家後,部分內容融入儒家思想體系、部分內容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為獨立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在了。

7、縱橫家。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指導思想與儒家所推崇之仁義道德大相徑庭。因此,歷來學者對《鬼谷子》一書推崇者甚少,而譏詆者極多。

8、雜家。因為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兼收幷蓄,所以呈現出了一種雜的特點,所以在歷史上經常被人當成雜家,但事實上,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思想,無一不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的。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雜家”便是充分的利用這個特點,博採眾議,成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幷蓄,卻又切實可行的治國方針。

9、農家。農家主張與民同耕,進而論及君民並耕,此可說是一個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觀念,故不免引起重視“正名”的儒者之反對,認為這是棄君臣之義,徇耕稼之利,而亂上下之序。

這個學說可以說是完全打破了等級制度觀念,註定在封建社會不會長期存在。

10、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小說家者之起源,當蓋出於稗官,即出於以說故事為生者。其意多為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

11、兵家。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又特指先秦對戰略與戰爭研究的派別。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六韜》、《三略》和《尉繚子》等。

12、醫家。醫家泛指所有從醫的人。

從以上十二個具有代表性學說的主張我們可以看的出:各個學說發展和存在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後,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後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淺談:先秦“諸子百家”為什麼只有孔孟的“儒家”流傳開來?

淺談:先秦“諸子百家”為什麼只有孔孟的“儒家”流傳開來?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做過形象的比喻,“戰國秦漢的古書像氣體,種類和卷篇構成同後世差距很大;隋唐古書好像液體,雖然還不太穩定,但種類和構成漸趨統一;宋以後的古書則是固體,一切定型,變化多屬謄寫或翻刻之誤”。

然後我們從學說對於當時的社會意義和封建社會的統治需求來分析!

對於封建王朝來講,只有控制勞動人民的思想,才可以徹底的統治人民,來加強自己的中央皇權,這個前提也為儒家思想能夠長存提供了必要的一依據。

漢初,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

漢武帝即位時,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牴觸;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於是,在思想領域,儒家終於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

黃愛平在《中國歷史文獻學》第八章《先秦至兩漢:歷史文獻學的起源及奠基時期〈百家爭鳴與諸子文獻〉》中說:先秦諸子據《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的記載有“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而經過歷史發展,尤其是秦漢以後,隨著儒家學說主導地位的確立,諸子思想被視為異端,其著作也大多湮沒不傳。

諸子百家中,除了兵家醫家等實用學術外,真正流傳到後世的只有儒道兩家,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從西漢漢武帝(罷拙百家,獨尊儒術)讓儒學成為封建正統思想到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時期全面上位;

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另外,儒家思想也對朝鮮、韓國、越南、日本、新加坡、臺港澳等東亞各國各地區的文化有重大影響,形成了所謂的儒家文化圈,同時儒家亦對世界文化還產生了一定影響。

淺談:先秦“諸子百家”為什麼只有孔孟的“儒家”流傳開來?

淺談:先秦“諸子百家”為什麼只有孔孟的“儒家”流傳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