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分離情緒,是不懂“客體永恆性”,玩“躲貓貓”便可解決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接到了一位寶媽的求助,大概意思是這樣:她的寶寶快五六個月了,而她也慢慢的要有自己的工作重心,所以請了爺爺奶奶過來照顧寶寶,但是沒想到,只要自己一離開寶寶,寶寶就嚎啕大哭,其他人怎麼都哄不好,只有自己回來他才停下哭聲。這位寶媽表示,孩子依賴自己、需要自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不可能一直待在寶寶身邊呀,這很不現實,於是來向我諮詢應該怎麼辦。

我安慰她不要擔心,因為這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其實,寶寶一旦離開媽媽就開始哭鬧有各種情緒,實際上這是因為孩子不懂得"客體永恆性"。那麼,什麼是"客體永恆性"呢?面對情緒分離,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孩子有分離情緒,是不懂“客體永恆性”,玩“躲貓貓”便可解決

瞭解"客體永恆性"

客體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是瑞士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使用的術語。它是指兒童理解了物體是作為獨立實體而存在的,即使個體不能知覺到物體的存在,它們仍然是存在的。

簡單來說就是當物體消失後,寶寶還記不住物體的存在,在嬰兒階段,他是無法意識到即使爸爸媽媽離開但其實還是存在的,他們的潛意識認為離開代表不存在。

皮亞傑還把這種成長過程分為了六分階段:

第一和第二分階段:(0~4個月)中,嬰兒沒有存在於他們之外的客體的概念。如果一個人離開他們的視野,在短暫的尋找後沒有發現就不會想再去尋找它。對寶寶來說,看不見就是消失了。

第三分階段(4—9個月),開始有了新的進步。這時寶寶對外外界產生了好奇心,如果客體在他們眼前消失,他們會到客體消失的地方尋找。比如把玩具藏在背後,他們會不自覺的看向你的背部。不過,這一階段寶寶還不能找到其他完全隱蔽的客體。

孩子有分離情緒,是不懂“客體永恆性”,玩“躲貓貓”便可解決

第四分階段(9~12個月)這時,寶寶開始能找到完全隱藏的客體。寶寶已經知道:即使看不到物體,它們依然是存在的。但是,皮亞傑發現這一分階段有一個有趣的侷限,當他把物體藏在A處時,嬰兒能找到它,然後,他把物體放在B處,嬰兒仍然會到A處尋找它。

在第五分階段(12—18個月),嬰兒能夠根據物體位置的移動來尋找它們。但是,如果位移過於複雜,他們仍然會回到原處尋找,好像客體仍存在於他們過去發現之處,並未隨著移動而變化。

直到第六分階段(18—24個月),嬰兒才能跟隨看不見的轉位。比如會走的汽車模型,可以飛的小鳥。

孩子有分離情緒,是不懂“客體永恆性”,玩“躲貓貓”便可解決

巧用"躲貓貓"遊戲,然後孩子瞭解"客體永恆性"

瞭解到孩子對於客體事物認識的發展過程後,家長需要做到"對症下藥"。

首先,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在皮亞傑看來,兒童客體永久性的發展是逐漸的連續的而又緩慢的一個過程。在嬰兒時期有分離情緒是非常正常的現象。而寶寶從出生時,對於照顧者的依賴情緒不是一時半會就還可以解決的,所以我們要懂得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引導寶寶對於其他客體的認識,而不是急於讓孩子放下依賴性。

教育手段要符合客觀規律,因此作為家長不應該"急攻進切"。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讓寶寶多熟悉其他人的存在,這時候就體現了家庭成員的重要性了,成長路上,爸爸媽媽都要擔起陪伴和教導者的角色,甚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是如此,不要讓孩子覺得他只需要媽媽的存在,而是應該多一些家人分時間段輪流和寶寶一起成長,給孩子與他人相處的空間,到了一定階段,有必要讓他看看家人以外的新鮮面孔,從潛意識上讓他明白視野之外還存在很多客體存在。

其次,我們可以和孩子玩"躲貓貓"遊戲。

不要覺得驚訝,皮亞傑提出的客體永久性理論中的重心點,就是孩子的搜尋能力和他對客體認知的發展是基本成正比的。而在幼兒時期的寶寶,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語言系統、邏輯框架,依靠講道理來說服寶寶是很不現實的一個方法 ,他們需要直觀形象的教導,才更容易理解大人所表達的東西。而躲貓貓遊戲恰好是提升搜尋能力最合適的一個方法,同時也具有較大的趣味性。而躲貓貓遊戲恰好是提升搜尋能力最合適的一個方法,同時也具有較大的趣味性。

孩子有分離情緒,是不懂“客體永恆性”,玩“躲貓貓”便可解決

布蘭科建議說,玩躲貓貓遊戲能有效幫助孩子適應和父母的分離。這個遊戲能夠鍛鍊寶寶對人或者事物的記憶,發展寶寶的情感智力,逐漸地,寶寶就會明白短暫的離開並不是永遠消失,就不會為之難過。玩遊戲時可以利用門或者窗簾之類的物體,將身體藏起,只探出一點頭來,對著嬰兒說:"不見了,不見了"。然後等寶寶有個反應空間,再出現在寶寶面前,一開始可以發出一點聲音引導孩子的尋找方向,給孩子一個適應的緩衝階段。而且心理學家認為,躲貓貓能鍛鍊孩子的認識力和社交技巧。同時也可以使孩子情緒愉快,增加寶寶與父母的感情。

最後,巧用小道具,增強孩子認識客體永久性。

躲貓貓其實不僅可以是人和寶寶,也可以把一些玩具藏起來讓寶寶去尋找,最好是借用一些會滾動的東西,比如球型物體,隨意把球拋出去,當寶寶雖然看不見球了,但他仍然能在自己的內心回憶球滾動的軌道,從而找到這個移動的物體。之外,也可以讓寶寶試著認識童話、漫畫人物或者物品,這個遊戲可以讓寶寶熟悉各種常見的人物和物品,並鍛鍊寶寶手指的靈活性,發展語言能力。

或者可以給孩子買一些布偶玩具,告訴他當媽媽不在的時候,還是有小玩具代替媽媽陪伴你,並且承諾離開只是暫時的,媽媽很快就會回來。讓孩子抱有期望。面對暫時性分離,寶寶的情緒和注意力都會集中在長期照顧者身上,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有助於緩解分離帶來的負面情緒。

孩子有分離情緒,是不懂“客體永恆性”,玩“躲貓貓”便可解決

家長的注意小事項

此外要注意的是,孩子的成長需要家人的陪伴,過分的強調自我發展會讓孩子變得迷茫,沒有安全感。孩子的認知是循序漸進的,所以在玩"躲貓貓"遊戲時,可以隨著寶寶的成長而適當增加遊戲的難度。也就意味著,躲貓貓不是一次性的,需要家長和寶寶反覆練習。並且提醒各位家長,對於孩子的情緒要表示理解,不能斥責、恐嚇或者哄騙孩子,不要讓孩子從依賴你變成懼怕你或者不再信任你。要理性認識孩子的發展規律,一方面要學會"忍痛放手",讓孩子慢慢獨立,另一方面,也要多加陪伴和教導,建立起孩子的認知觀念。

每一個寶寶都有他獨特的發展規律,順其自然、放寬心態、適當引導,教育沒有捷徑,需要一點點慢慢的灌輸,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女家長們帶來借鑑作用。

孩子有分離情緒,是不懂“客體永恆性”,玩“躲貓貓”便可解決

我是吳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