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城裡挖出千年橋!潮州發掘北宋太平橋遺址,將局部展示利用

一座埋藏於地下多年的千年古橋在千年古城裡重見天日,不日將與民眾見面。4月18日,在潮州古城太平路與上水門街交界路口,工人們正在圍蔽的施工現場裡清理宋代石橋太平橋遺址。

近日,潮州市推進實施“六大工程”,建設沿海經濟帶上的特色精品城市。其中,作為城市治理提升工程的項目之一,“太平橋和國家級非遺項目展示利用”項目已於4月初正式啟動。據悉,未來將對挖掘出的太平橋遺址進行局部保護性展示,重現這座千年古橋部分遺址古韻,並在附近設置8組潮州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雕塑。

千年城裡挖出千年橋!潮州發掘北宋太平橋遺址,將局部展示利用

4月18日,太平橋遺址挖掘現場,工人們在清理橋樑

至今960餘年 橋面依然平整

太平橋遺址位於潮州著名景點牌坊街北端附近,呈南北方向。18日上午,記者在發掘現場看到,已出土的部分包括兩跨橋樑(總長約9米)、一處橋墩以及橋墩上的橫樑。工人們用海綿來回清洗橋面,用小鏟子等工具小心掏出橋樑下的積土。據現場施工人員介紹,單個橋樑長約7米,目前挖掘出的則約5米長、0.7米寬、0.5米厚。歷經千年,橋面依然平整。其中一條石樑斷裂露出厚厚的斷面,同時也正好展示出下方橋墩的形狀。

千年城裡挖出千年橋!潮州發掘北宋太平橋遺址,將局部展示利用

太平橋遺址可以看見橋墩

據瞭解,在牌坊街復建工程啟動之前,2006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專程前來勘探並出具了《廣東省潮州市太平橋遺址調查勘探報告》。

上述報告顯示,據宋元時期潮州方誌《三陽志·橋道》載:“太平橋在州治之前”“州治自太平橋直抵三陽門”。該報告指出,北宋時,州治在潮州城北面的金山麓。太平橋始建於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之前,是一座石墩石樑橋,四墩三孔,總長25.5米。推測橋寬有14米多、高度5米多,橋墩可能為船形墩或分水尖橋墩。這種橋樑式,始創於唐朝、成熟於宋代,其特點是橋墩厚而重,不畏激流,適合深水與多雨地區。

上述勘探報告同時指出,自北宋以來,太平橋的名稱及位置未曾改變。按用途分析,其是一座官橋。

潮州文史學者陳賢武認為,自北宋以前至整個宋代,潮州官署、公廟均集中在此處。出於加強防衛之考慮,官府在州治四周修築子城。太平橋則是其分界點,乃至成為州治的地標點。

千年城裡挖出千年橋!潮州發掘北宋太平橋遺址,將局部展示利用

4月18日,太平橋遺址挖掘現場,工人們在清理橋樑

專家:文化價值歷史價值極高

太平橋還有一個特點便是,在橋樑兩端四角各置一塔。《永樂大典》引《三陽志》有關太平橋的外觀、現狀、周圍環境等作了進一步的記述:“橋之四維,舊有四塔,外疏兩渠,中為官街。”這意味著,在太平橋南、北兩個橋頭的東、西側,各立有一座石塔,橋孔疏通東、西兩面的水渠,橋面則連接南、北向的“官街”(即太平路)。到南宋淳祐年間石塔僅存兩座。

不過遺憾的是,由於交通、周邊建築等影響,此次發掘只能限於橋樑中段局部,未能延展更寬的範圍,因此也未能找到石塔遺址。

千年城裡挖出千年橋!潮州發掘北宋太平橋遺址,將局部展示利用

宋代潮州古城圖

據陳賢武考據,清代時,太平橋尚存,且有舊石刻資證。光緒《海陽縣·建置略六·橋樑》記載:“太平橋在大街。自上水門引韓江水歷橋而西,繞縣治。”但到了清末則已被商鋪所包圍了。

此後,社會交通發展,街道翻新修建,太平橋被淹沒。1987年12月,潮州市政部門鋪設地下電纜時,曾發現太平橋的橋面石、橋墩等石構件。

《廣東省潮州市太平橋遺址調查勘探報告》指出,太平橋遺址的發現,對於研究廣東省古橋、古塔的發展歷史,都具有較高價值。

陳賢武認為,這座古橋之重新修復出土,除能為橋樑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珍貴材料外,亦可給考察潮州這座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古代排水系統、交通設施、城市格局,建築風貌等諸多方面提供實物依據,對古城修復工作有不可低估的借鑑意義,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

潮州古城區文物管理所所長陳國哲表示,趁著疫情導致的旅遊“空檔期”,在做好防疫的同時,加緊施工。未來在對太平橋遺址進行局部展示利用的同時,該項目將在牌坊街北端設置潮州木雕、潮劇等8組當地國家級非遺項目雕塑,以此打造潮州古城歷史文化新亮點。按計劃,該項目將於今年9月底完成。


來源:南方+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