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道家都在搶的美女,這個美女卻一腳兩條船,通吃

哲學是有市場的,我國的兩大哲學體系為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這兩家一起構建了我國文化的基礎,兩千多年來,它們各不相讓,都想一統我國哲學主流,但是一直沒有各自攻破,發展至今倒變成了儒、道相融合,碰撞出了燦爛的中國哲學思想體系。

儒家和道家都在搶的美女,這個美女卻一腳兩條船,通吃

儒家學說是社會組織的哲學,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學,它強調的是社會責任;而道家學說講究的是道,什麼叫道?也就是說方法,人類生存的方法,而它的最核心方法就是“自然”,順其自然,才是最佳的道。

區分開這兩種哲學思想核心後,我們來說說它們是如何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打架的。

儒家和道家都在搶的美女,這個美女卻一腳兩條船,通吃

《莊子》中說,儒家遊方之內,道家遊方之外。

什麼意思呢?要理解這句話主要在於“方”字,方是指社會,也就是說,儒家學說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社會之中,關注人;而道家思想則主要把精力放在社會之外,關注大自然。

在公元三四世紀,道家曾佔上風,在那個時候,道家學說一度盛行,但是儒家影響也很大,越往後,越是凸顯儒家的實力,畢竟儒家注重社會(遊方之內),所以社會、家庭普遍也都講究仁義禮儀。而我國的社會基本上是在“家族”體系發展而成的,家族體系裡有長輩、晚輩之分,所以在人與人之間,就形成了“等級”之分,包括君臣之間的等級,所以儒家學說逐漸佔據了上風。(對於家族體系和城邦體系的社會特點,後面我再來分析一篇,這兩個社會特點,直接決定了東西方社會體系的不同。)

我們歸回主體,這種孔子重“名教”、老、莊重“自然”的哲學思想鬥爭(當然,所說的鬥爭並非人群鬥爭,而是思想在社會地位上的變化),一直髮展至今,這兩種哲學思想相融合,成為了我國獨特的社會哲學體系。

說個題外話,其實,中國的這兩種社會哲學的“鬥爭”,跟西方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鬥爭”有點相似。

儒家和道家都在搶的美女,這個美女卻一腳兩條船,通吃

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在競爭的過程中,用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可以這麼說,這樣東西充當了它們的小三,而且這個小三一腳踩兩條船,通吃,它就是中國的藝術和詩歌。

儒家學說是這麼利用中國藝術和詩歌的,它先把思想傳遞給了人們,然後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往往參照儒家學說來進行藝術創作,早的不說,我們說《紅樓夢》就可以知道了,很多橋段都是在運用儒家學說的思想來進行批判,長輩、禮儀,完完全全遵從儒家學說。

晚輩如何孝敬長輩,人與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比比皆是,正因為如此,中國的藝術和詩歌無形中充當了儒家學說的女友,併為它賣命。

而道家思想也是如此,道家的核心思想是對自然的理想化,所以很多中國藝術家深受啟示,比如美術類,很多國畫大師都以自然為主題進行創作,以此表達“順其自然”的道家思想。山水、花卉、樹木、竹林,山水等,無不在運用了道家思想。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國畫,在山腳下,或者在河邊,有一個人悠然自得地坐在那裡欣賞自然的美,以此參悟超越天人的妙道。其實,美術大師,無形中充當了道家思想傳播的小三。

還有詩歌上,也有很多體現道家思想的,比如陶淵明寫的一首詩,詩是這樣的: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是徹頭徹尾的道家小女友,他的詩歌都在圍繞大自然,以表達內心對大自然的嚮往。其實,這就是道家的精髓。

儒家和道家都在搶的美女,這個美女卻一腳兩條船,通吃

可以說,兩千多年來,儒家和道家都在爭搶中國藝術創作者,以此成為他們的女友。

但是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儒家和道家雖然在哲學思想上相互搶地盤,但是也出現了不少彼此相互欣賞的局面。比如,公元三四世紀有些道家人試圖讓道家更加接近儒家,而到了十一二世紀也有一些儒家人試圖讓儒家更加接近道家。

後來,由於兩家融合過於緊密,也出現了不少新道家、新儒學,也正是這些相互欣賞的思想運動,使得中國哲學既入世又出世,也就是說,既有社會的,也有大自然的。一直髮展至今,中國哲學在人與社會的哲學關係上,走出了一條屬於中國特色的哲學體系。

人們人與人有其相處之道,人與大自然也有其相處之道,形成了一個幾千年不滅的文明發展奧秘。起碼,比只在乎真理的希臘文明(普遍認為是西方文明的前身)發展更有韌性,希臘文明滅亡後,中華文明仍然屹立不倒,我想也是因為儒家和道家在發展史上,找到了一條相互共存、促進的方法。

好了,如果你也喜歡文化,請關注本號,並點贊、轉發,或者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一起探討文化的奧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