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為何鍾情於“螞蟻”?

奇瑞新能源衝擊中高端的車型終於來了。

9月22日晚間,奇瑞新能源旗下的全新車型螞蟻(eQ5)正式上市,補貼後售價區間是14.98-18.98萬元。這是目前奇瑞新能源旗下售價最高的純電動車型。

作為最早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國內自主品牌車企,奇瑞新能源在新能源領域紮根了20年,但撐起新能源銷量的仍然是定位於微型電動車的奇瑞小螞蟻。

現階段,車市消費升級,低端品牌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汽車市場生存機會越來越小。另外,站在2020年的時間節點上,特斯拉及合資品牌大肆入場,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全面升級。

如此,奇瑞新能源必須加快推進品牌、技術、服務等方面的提質升級,衝擊中高端市場。

不過,肩負著品牌向上和銷量增長任務的螞蟻,能否成為奇瑞新能源全新的增長動力,仍有待市場考驗。

新能源失意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紮根了20年,奇瑞新能源卻落後了。

過去幾年,奇瑞新能源憑藉小螞蟻,實現了新能源銷量的快速增長。數據顯示,自2017年上市以來,奇瑞小螞蟻曾多次榮登細分市場銷量冠軍寶座,到今年7月,奇瑞小螞蟻已經突破了15萬輛的銷售大關。

但是回頭看來,低端、廉價的產品形象已經被刻在消費者對奇瑞新能源的認知當中。

根據奇瑞新能源官網顯示,目前奇瑞新能源在售的新能源車型包括奇瑞小螞蟻(eQ1)、艾瑞澤e、瑞虎e等6款新能源車型,主打的是中低端市場,起售價最高是15.18萬元。其中,撐起奇瑞新能源銷量的車型,仍然是起售價只要5.98萬元的小螞蟻。

奇瑞,為何鍾情於“螞蟻”?

數據顯示,奇瑞新能源上半年整體銷量為1.22萬輛,其中有超過1.1萬輛來自奇瑞小螞蟻,而瑞虎e、艾瑞澤e等多款車型上半年累計銷量不足千輛。

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奇瑞小螞蟻的銷量出現了持續的下降,儘管8月銷量已經回升,但卻已經表現出增長疲軟、競爭力不足等態勢。

根據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8月,奇瑞eQ1銷量突破了3000輛,相比去年實現了同比41%,增長幅度低於大盤(46.3%);今年1-8月奇瑞eQ系列車型的銷量是1.6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下滑了40.3%,跑輸了大盤。

奇瑞,為何鍾情於“螞蟻”?

同時,面對五菱宏光MINI、歐拉黑馬等車型的衝擊,奇瑞eQ系列產品也表現出競爭力不足。

數據顯示,今年8月,五菱宏光MINI的銷量達到了1.5萬輛,一舉超過了特斯拉、成功登上銷量冠軍寶座;而長城黑貓今年8月的銷量也超過了奇瑞小螞蟻,並且表現了強勁的增長動力。

因此,奇瑞新能源急需一款重磅車型的上市,來扭轉其在新能源市場上的不利地位。

能否突圍?

寄託著奇瑞新能源品牌向上使命的車型,終於來了。

奇瑞新能源表示,螞蟻的到來,意味著奇瑞新能源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族概念的誕生。同時,螞蟻將助力奇瑞新能源實現品牌向上的使命。

資料顯示,奇瑞螞蟻基於@LIFE全鋁純電動平臺打造,定位於純電動A級SUV,新車的電池組容量為70.1kWh,NEDC續航里程是510km。奇瑞新能源方面稱,螞蟻配備的智能動力回收循環系統,可以將續航增加15%。

奇瑞,為何鍾情於“螞蟻”?

作為平臺首款純電SUV,螞蟻擁有超輕量化車身架構、輕量化底盤設計,以及獨有的仿生車身安全設計,獨創隼骨多腔封閉車身骨架和環狀籠式車身結構,可以將車輛碰撞的防護效果提升30%~50%。

單從新車的基本參數來看,奇瑞螞蟻的性能指標符合市場主流。但是要想在激烈的中高端市場逆勢,其實並不容易。

首先,從整個大環境來看,越來越多的車企都在加碼中高端純電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尤其是A級純電動SUV市場,競爭已經異常激烈。

目前,市場上在售的高端車型有特斯拉Model3、寶馬iX3(剛上市)、比亞迪漢EV、小鵬P7、理想ONE、蔚來ES8等等;而市場上在售A級純電動SUV車型有威馬EX5、比亞迪宋Pro EV、幾何C、廣汽Aion V等等,車型眾多,競爭尤其激烈。

其次,在中國前八月新能源汽車銷量排行榜單中,擠進前十名的中高端純電動車型有特斯拉Model3、理想ONE、蔚來ES6三款車型,每款車的個性化特色十分鮮明,另外一些車型主要是微型電動車及A級純電動轎車。

奇瑞,為何鍾情於“螞蟻”?

總體來看,無論是擠進Top10榜單的中高端車型,還是全新上市的廣汽AionV、比亞迪漢EV、小鵬P7等等,這類車型的個性化特色極為鮮明。

以今年全新上市的同級別車型廣汽Aion V作為對比,廣汽Aion V搭載了華為5G技術,無論在智能化、內飾等方面都極具誘惑力。

相比之下,奇瑞螞蟻的特點並不算鮮明,競爭優勢也並不算太突出。

最後,純電動A級SUV市場雖然已經成為眾多車企眼中的“香餑餑”,但是這一塊市場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

從今年1-8月的銷量數據來看,尚沒有一款純電動SUV車型擠進了前8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前十榜單。

如此,肩負著品牌向上和銷量增長任務的螞蟻,能否成為奇瑞新能源全新的增長動力,仍有待市場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