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篇寫鄉愁的獲獎作品《喜歡阿成》

近日收到黑龍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香社會·閱讀人生》主題徵文大賽作品集以及獲獎證書。我的散文《喜歡阿成》也在其中。本文在大賽中獲得三等獎。活動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

推薦一篇寫鄉愁的獲獎作品《喜歡阿成》

《書香社會·閱讀人生》作品集封面

喜歡阿成

文/洪波

這個阿成是哈爾濱的阿成,被我命名為平民作家。他祖籍山東。出生在哈爾濱。做過司機、工人、幹部、《小說林》主編。是文學教授、省作協副主席、市作協主席。

他出身平民,寫的也大都是平民故事。那些平民不分國籍。他的作品裡常出現哈爾濱、猶太人、上帝、小酒館、猶太老婦人、俄羅斯裁縫、白俄廚娘、廚子、工人、日本遺孤、酸菜、粉條、漫天大雪……他寫過的作品太多了。《良娼》《上帝之手》《哈爾濱的故事》《一個人和一座城市》《和上帝一起流浪》《白狼鎮》等等。只要遇見作者“阿成”就讀。如果有人冒用了他的名字,那我也能在第一自然段就識別出來的。一句話,哈爾濱的阿成,像蕭紅那樣,所寫的東西是我熟悉的,能讓我發揮想象,還原我在故鄉二十多年的生活。也可以讓我從中學習到寫小說的奧妙。他的短篇特別多。我喜歡短篇,將來就寫短篇。這個篇幅正好能讓我發揮。行到當行處,止於當止時。

活著的作家,我一直比較尊崇張煒。那陣子甚至擔心,總有一天,這個偶像的地位要被阿成取代。

喜歡阿成的作品,因為喜歡阿成寫了我喜歡嚮往的哈爾濱。畢竟,哈爾濱是我故鄉的省會,我曾經許願,將來去那裡生活或工作兩年。寫哈爾濱的人很多,我最喜歡阿成寫的小說。那些小說裡的人物和背景都跟哈爾濱有關。他小說裡寫真實的自己,真實的哈爾濱,真實的俄羅斯人,真實的猶太人。他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把自己藝術化了,小說化了,哈爾濱化了。小說和現實在他那裡沒有了分別。

散文也當然是我喜歡的。有一年,在新華書店發現阿成寫的《飛翔的聖徒 ,哈爾濱教堂的鐘聲》,被評為2005年中國佳散文。他引用了一句俄羅斯詩人寫哈爾濱的詩:

我到過多少美麗的城市,

都比不上塵土飛揚的你。

阿成既談了東正教怎樣成為俄羅斯的國教,又談了哈爾濱的各類大教堂,例如聖母領衣教堂,哈最大的兩個教堂,還說到第二大的聖·尼古拉教堂,都是拜佔廷建築風格。但都不存在了。只有中央大街的索菲亞教堂還存在著。一般說來,什麼地方出現了俄國人,他們要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造教堂……說哈爾濱的中國廟宇沒大規模的,好多是像盒子那麼大的,就開始拜謁。再不然就像捨身崖。

這篇足有一萬五千字,我站著看了很久都還沒有看完,就想坐下看,可書架下面的櫃子上赫然寫著:請勿坐。我還是坐了下來,最多把我轟出去。真是精彩。阿成把哈爾濱的異域風情寫活了。寫絕了。

他的個子高大,不是嘔心瀝血、精雕玉琢的那種。甚至有時候給人鬆鬆垮垮的感覺。這也許反而能生髮出那種北人的大氣之象吧。他好像特別喜歡深綠色的衣服。或者應該說,他穿深綠色的衣服特別合適,特別好看。襯衣。毛衣。

看過阿成寫的《一個人和一座城市》。這部片子圖文並茂,加上音樂,以及我對哈爾濱和阿成傾注的感情,看得我心馳神往,心緒飛揚。心裡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藝術的和情感的。這個城市的。這個人的。

他的短篇小說給我這樣的感覺:小時候父母抽自家的菸葉的菸捲,嗆得我要淌眼淚。以前讀過阿成寫一個人到內蒙古的事情,詳細情節我忘記了,但我記得他寫的味道。記得他給我的感覺。

最初讀阿成的小說是《上帝之手》,印象深刻之極,阿成這個名字也就深深地銘刻在心裡。後來看到過一些小說,好多提到酸菜、酒館、趕車的人、邊鎮上的人、哈爾濱的雪、哈爾濱的教堂、哈爾濱的俄羅斯人……太多了。我做網站主編那幾年,改版時特意加上了《讀書》欄目,竟然獲批。猶記發現小說《良娼》時的激賞,有汪曾祺《受戒》、許地山《春桃》之妙。我把他放到《讀書》欄目,把頁面鏈接推薦給好多文友。既推廣了網站增加了點擊率,又分享了一篇好作品。後來又看過一篇小說《白狼鎮》,佩服得不行。後聞《白狼鎮》獲得第一屆蕭紅文學獎,覺得當之無愧。希望自己好好沉澱,寫出好作品,能獲得蕭紅文學獎,那樣,似乎就能與家鄉的蕭紅和阿成有了一種關聯。

他的語言,他的氣,是投著我心意的。以至於對阿成的所有作品,皆視為好。實際上,他的作品豈止讓我都視為好,完全超出我的欣賞水平的。

因著這些緣故,我重新買了幾本他的書。其中一本是短篇小說集《上帝之手》。200來頁,不厚,方便在包裡攜帶。一本是散文集《和上帝一起流浪》,300多頁,有點厚,但真的特別喜歡。決定在家裡放在桌子上讀。

小說集是坐火車停車時間看的。都是在每週往返於濟南和青州的火車上讀的。它陪伴了我寂寞的旅途。有的地方反覆讀。小說的題目對我已經不重要。我只要閱讀時的那種感覺。書裡的留白被我寫滿了字。一段一段的。都是當時的靈感。日後翻看,都不相信是自己寫的。慶幸及時記錄下來。《和上帝一起流浪》,每週休假回家抽空讀的。每一篇都不是很長,幾乎每讀一篇,都讓我激動不已。令我遐想連篇。在嫩江農場的那些人物,一一復活。終於最後爬起來,在一張紙上一口氣列出了20幾個名字。這些名字就是題目。像阿成的那些猶太人。

大師的作品能激起再創作。阿成,也具備這個。

推薦一篇寫鄉愁的獲獎作品《喜歡阿成》

《喜歡阿成》正文

推薦一篇寫鄉愁的獲獎作品《喜歡阿成》

三等獎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