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令敏:時光雕刻半扎村

文:曲令敏

曾經揚名於萬里茶道的半扎鎮,自從有了鐵路、公路,就成了安靜在伏牛山餘脈上的一個村落,除了來訪的“驢友”,多年來鮮為人知。如今的半扎,分為半東、半西兩個行政村,樹林茂密成蔭,生態果園一片翠綠,寬闊的公路四通八達。


曲令敏:時光雕刻半扎村

半扎村航拍圖


明清建築群

踏進平頂山西部的半扎古街,彷彿走進了悠悠的光陰,滿眼古建,代代風物,讓人目不暇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戴民權的宅院戴公館和清代秀才樊光明所建的樊宅。

戴民權曾參加過討伐陳炯明、營救孫中山的戰鬥。1940年5月,時任國民黨第三十九軍副軍長的中將戴民權,奉命在遂平境內阻擊日軍時壯烈殉國,時年48歲。

當地流傳著戴民權的眾多故事。1936年,天旱絕收,民不聊生,戴民權從外地運回來一萬多斤大米,又打開自家糧倉,把倉裡幾萬斤糧食全部分給了災民。

建成於1932年的戴宅,沿襲了明清古建築的風格,特別是透雕獅子、盤龍、魚和牡丹、荷花的造型,別緻的房脊,堪稱瑰寶。

戴公館屬典型的北方三進四合院,房屋按南北中軸線設置,前後門通前後街。臨街有高大的門樓,左右兩間比門樓低一尺,獨立成房。院內客廳、廂房十分寬大,廊柱下有鏤空透雕,描金彩繪。地面全部用方磚鋪成。屋宇雕樑畫棟,寬大氣派。


曲令敏:時光雕刻半扎村

石雕

樊宅坐北朝南,屋樑上有“光緒十二年建”字樣。門樓保存完整,有正門和側門。正門兩側有浮雕石門墩,上刻“風清流水當門轉,春暖花飛隅峙來”,浮雕花紋栩栩如生。一進院內的東廂房與正房尚存,東廂房為單簷硬山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正房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帶前廊。二進院現存西廂房和正屋,西廂房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正房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帶前廊,房西側有石鋪過道通後花園。後花園裡的月季花謝了,核桃樹掛滿了青果。北屋三間正房上鎖,若是開門,過去就是北小街。

樊家宅院是一組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屋裡院外,除了新葉嫩綠的花木和野草,還有傳統的農具和傢俱。鐵鍬、釘耙、鐮刀;架子車、自行車、兩米見方的石質沐盆;木箱、木條几、木板凳等。拐線的柺子上還繞著線綹,纏在線板上的棉線落滿了灰塵……

半扎村像這樣的古院落,還有20多處。另有200多處只有三間、五間的清代和民國的舊房古屋,有的有人居住,有的空守著野草瘋長的院落。

從西寨門進來不遠,還有一座佔地約50平方米的古老土地廟。土地殿、拜殿(捲棚)、後花園、前院等建築齊全,柱基、房脊、簷飾等雕刻精美,被專家譽為藝術性很高的古建築。

半扎最有名的廟宇閣臺,就是文昌閣和關帝廟。

文昌閣在東大街正中,初建時,用條石砌成四方臺,臺下留有過街門洞,臺上建有兩層木結構的閣樓。歷經戰火,舊閣樓已毀。門洞西側上方的石匾刻著“迎風”,東側石匾刻著“培脈”“河南直隸汝州歸仁裡半扎店”等字樣。清光緒年間重修的文昌閣碑刻上,有河內馮義號和襄陵張晉號等八大商號的捐款數。另有殘碑,刻有復興號和公興號襄興號等商號的捐款數。當年半扎作為商貿重鎮的繁華可見一斑。

今閣樓又重建,風吹簷鈴,歲月有聲。

關帝廟在文昌閣東,又稱山陝會館。據《直隸汝州全志》記載,山西潞安人王復雲,久居半扎街,經營雜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捐資創建關帝廟,佔地約6畝,初由關公殿、拜殿和廟門組成。與拜殿相對的戲樓也叫樂樓,1779年,當地人樊光彩在半扎街關帝廟前,添建樂樓三楹。


曲令敏:時光雕刻半扎村

樂樓


關帝廟內,東、西兩側有磚牆小瓦的教室,是戴民權出資興建的私立民權中心完全小學校舍。據半扎小學第一任校長梁廷松回憶,1931年,時任國民黨陸軍第四十五師師長的戴民權回鄉探親,看到村裡的學校面積小、房屋破爛,慷慨捐資3000大洋,委託王瑞亭修建校舍、添桌凳、購圖書。戴夫人劉素玲又捐土地500畝,以補學校開支。臨汝縣縣立半扎中心完全小學,遂改為臨汝縣私立民權中心完全小學。學校實行軍事化管理,高薪聘請優秀教師任教,南開大學的畢業生樊創凱曾被聘為該校校長。學校當時吸引了周圍村莊甚至縣城裡的學生前來就讀。

古老的學風代代傳承,今天的半扎村建有4所幼兒園、兩個小學,由於擁有現代化設施和優質師資,吸引了十幾公里外的寶豐縣和小屯鎮的孩子前來就學。


曲令敏:時光雕刻半扎村

民權小學舊址


明豔萬泉河

半扎村地處長嶺低凹處,南部石山是石灰岩架,潛水自村前湧出,匯成一條萬泉河。明清以來,沿河曾建有12盤水打磨、兩處彈花房。最東邊的樊家石磨,1987年底才停止使用。

河上現存三座古橋:明代烏龍橋、清代萬泉橋和西小橋。

建於乾隆年間的萬泉橋,位於南寨門外,兩岸有大石塊砌起的弧形橋牆,橋體是6塊完整的石條。河正中還有十多塊完整的石頭摞成的分水石,兩頭呈三角形。2004年7月15日,一場大洪水沖走了僅存的兩盤水磨,橋卻完好無損。

萬泉橋下不遠就是老龍嘴。夏日陽光明媚,水流清澈,綠樹掩映的舊牆老宅倒影水中。三個女子正湊著碗口粗的龍嘴泉洗衣服。聽她們說:這泉水冬暖夏涼,喝著很甜,天再旱,水量也不會變小。年代久遠,龍鼻磨出一道豁口,龍目龍鬚尚在,龍頭光滑如玉。

踏著棧石過河到北岸,十幾米長的汲水梯道仍在,坡道上的石塊已碎裂。河道在這裡拐了一個彎,沿岸古寨牆護堤殘存300餘米,環一灣挺拔的白楊樹,搖盪著新時代的和風。

據半西村副書記王坤營介紹:半紮寨有始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竣工於同治四年(1865年)、周長約4.5公里的石寨牆,又名萬泉寨。寨牆沿北小河和萬泉河而建,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7公里,呈不規則的橢圓形。寨牆上築有女牆,留有垛口,每隔50米建一個更房。寨門樓上建有炮臺,東西拱形寨門高大,南門為村民汲水而建,較小,北門常年緊閉。寨牆現存西寨門和沿河護堤斷續1500米。

隨著中央電視臺的鏡頭走向國內外的烏龍橋,就在東寨門外。雙拱石橋橫跨在萬泉河上。據王坤營回憶,橋面兩側原有石柱欄,欄板上刻有牧童、牛、羊、虎等,今已無存。光滑的橋面上有深深的車轍痕,時有農用車從橋上經邊。過橋30餘米,路右邊的荒草石坡上也有兩道深深的轍痕。

天旱多日,橋下溪水依然濺落成瀑,積成幾個大水塘。右岸河半坡有泉湧流不息,流進一米見方的水池,這就是人們說的東老井。西老井在老龍頭上游0.4公里處,現今仍在使用。

萬泉河自西而東繞村兩三里,清濛濛靈動著古老的村寨,是半扎村最美的眼眉。


曲令敏:時光雕刻半扎村


為了保護不可再生的建築文化遺產,2010年,半西村在村西新建三排樓房,一次遷出70多戶,加上前後陸續遷出的200多戶,三分之二的村民已喬遷新居。半東新村在北寨門外,2012年以來,有185戶人家遷入。兩個村的黨支部書記異口同聲地告訴我,市裡、鎮裡有規劃,兩年內修復石渠,重建水磨房;三到五年,將居住在老街的住戶全部遷出,讓半紮成為特色獨具的產業文化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