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蜀漢滅亡之,名為王者對決,實為羊虎之鬥

提到蜀漢滅亡,有人指責諸葛亮和姜維窮兵黷武,也有人歸結派系不和(東洲系、荊州系和益州系),還有人評說人才不繼,或有人表示地狹人稀,更有人認為是劉備的夷陵之敗、姜維戰略失當及諸葛瞻志大才疏等。

其實,這些問題,只不過是蜀漢亡國的客觀因素,而並非主觀因素,主觀因素反多被人們忽視。那就是,名為王者對決,實為虎羊之鬥。

假如,秦始皇不“窮兵黷武”,何能統一六國;漢武帝沒有“窮兵黷武”,何能削除匈奴邊患。

假如,沒有韓信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人寡地狹的劉邦,何能戰勝地廣兵強的項羽;越王勾踐不能“臥薪嚐膽”,何以滅掉強大的吳王夫差。

假如,一個公司倒閉,究竟主觀問題出在老闆身上,還是出在員工身上?答案自當不言自明。

至於派系,又有哪個政權會沒有呢?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爭鬥,有爭鬥的地方就有派系。”這本就是一個很平常的現象,而如何將派系的內鬥削弱到最小化,則取決於掌權者的權術能力。

或許,有人心中存疑,國與國之爭本就是王者對決,為何蜀漢與曹魏之爭會成為了羊虎之鬥呢?

由王者對決向羊虎之斗轉變的歷史背景

前期,蜀漢的主角劉備對戰曹魏主角曹操,名副其實的王者對決,特別是在漢中爭奪戰中劉備略勝曹操,這才建立了蜀漢霸業。

中前期,蜀漢的主角諸葛亮對戰曹魏主角司馬懿,雖說雙方“旗鼓相當、將遇良才”,但已由王者對決轉化為龍虎之鬥,而實際的蜀漢王者劉禪和曹魏王者曹丕、曹叡及曹芳,均已退至幕後執掌國印。

三國蜀漢滅亡之,名為王者對決,實為羊虎之鬥

劉禪劇照

中期,蜀漢的主角蔣琬和費禕對戰司馬懿7年、曹爽11年,自知無北伐之能,隨以自保修養為主,並退曹爽10萬伐蜀大軍,保得蜀漢不失,既不見王者對決的身影,也失去了龍虎之斗的精彩。

後期,253年2月費禕遇刺身亡後,蜀漢迎來了劉禪的主政時代,但他的對手並非是魏帝曹髦或曹奐(本名曹璜),而是執掌曹魏實權的司馬師和司馬昭。可能有人會說,蜀漢後期的掌權者是大將軍姜維,想想他都能被宦官黃皓逼到沓中屯田以避禍而不敢回成都的地步,是否為蜀漢後期的掌權者,自當一目瞭然。

看看劉禪執政時期的所作所為,身上可有一絲王者風範?再看看司馬兄弟的所作所為,兩相比較豈不成了羊虎之鬥,勝敗早已註定。

其實,自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之後,曹魏已是名存實亡,而蜀漢表面的對手是曹魏,實則為司馬氏集團。

很顯然,懦弱無能的劉禪,又如何能與虎狼之輩的司馬兄弟相鬥呢?

誰羊誰虎,比比見分曉

俗話講:“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或許,在許多人的心目中,認為劉禪絕非司馬兄弟的對手,但是看看雙方在執政期間的所作所為,孰強孰弱則更加的一目瞭然。

司馬師之能

司馬師的政略:制定選拔官吏的法規,命百官推薦賢才;整頓綱紀,明確各崗位職責,令朝野肅然;誅殺密謀自己的中書令李豐等人,並廢除魏帝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司馬師的軍略:於新城之戰中,計敗東吳諸葛恪大軍;指揮平定“淮南三叛”中的毋丘儉和文欽之亂。

司馬師的領袖風範: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十二月,於東興之戰中,曹魏軍隊被東吳諸葛恪所擊敗。當時,朝臣眾議結果:對參戰的諸葛誕等武將給予下貶職位的處罰。但是,司馬師卻將戰敗的責任歸咎己身:“

我不聽公休,以至於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因此,只削弱了身為監軍司馬昭的稱號,並對調了各將領的防區,而參戰武將都沒有受到大的懲罰。

司馬昭之能

司馬昭的政略:正元二年(公元255年),身在許昌的司馬師眼睛瘤疾發作,司馬昭從京都趕到許昌探病。3月23日,司馬師病亡,魏帝曹髦打算趁機奪回政權,並令司馬昭鎮守許昌,同時下令尚書傅嘏率六軍返回京師。對此,司馬昭採用傅嘏和鍾會的計謀,本應傅嘏率軍回京反而變成了司馬昭率軍回京,因此曹髦趁機奪權的圖謀化為泡影。

司馬昭的軍略: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五月初一至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正月初七期間,在壽春之戰中,提出全勝之策,並親率大軍攻破壽春,誅殺諸葛誕叛亂。

司馬昭的氣度:在壽春之戰中,唐諮、孫曼、孫彌、徐韶等吳將率部投降,司馬昭盡皆厚待,不但給他們加封爵位,而且還給飢餓生病的士卒送糧送藥。當時,有人勸說司馬昭:“這些吳兵必定不會效忠大魏,不如將他們活埋。”但是,司馬昭卻說:“放他們回去,才能顯示大魏的寬宏大度。”

司馬昭的膽略:景元四年(公元263年),趁著蜀漢大將軍姜維沓中避禍的良機,在鄧艾等文武的反對聲中,果斷任命鍾會為主將,鄧艾為副將,成功發動了滅蜀之戰。

那麼,這期間的劉禪又做過哪些值得稱道和備受詬病的事情呢?

劉禪的政略:按照諸葛亮的遺言,重用接班人蔣琬和費禕,保證了蜀漢政權的平穩過渡。

劉禪的聰慧:高平陵政變期間,夏侯霸被迫投奔蜀漢。在勸慰夏侯霸時,劉禪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是夏侯家的外甥。”此語一句,令夏侯霸大為心安。

劉禪的詬病:“親小人,遠賢臣。”重用宦官黃皓,並欲用右將軍閻宇廢掉姜維,姜維這才在秘書令郤正的勸說下前往沓中避禍,不敢回成都。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劉禪置姜維上書“鍾會整軍有入侵蜀漢的可能,應提早戰備”的建議,反聽信黃皓的神婆之言而放棄戰備。因此,造成姜維“斂兵聚谷”奇謀胎死腹中,也使蜀漢喪失了一次衝出偏安一隅的絕佳良機。

顯然,劉禪之能,和司馬兄弟的才能相比,絕難相提並論。劉禪最多隻不過是蜀漢的一隻領頭羊,而司馬兄弟卻是曹魏的一雙領頭虎。所以,就算劉禪帶領的是一群虎狼,也難以勝過司馬兄弟帶領的一群羊。

因此,東吳晚期官員薛珝(薛綜之子)評價蜀漢亡國的根本原因:“蜀主昏聵”。

三國蜀漢滅亡之,名為王者對決,實為羊虎之鬥

司馬昭劇照

對於這些,或許也有人會說,劉禪一直被諸葛亮架空,沒有一展抱負的條件和機會。其實不然,劉備死時給他創造了一個發揮君主職權的機會,諸葛亮死時也同樣給他留下一次發揮君主職權的機會,可他都啟用了自動“屏蔽模式”。

可以說,劉禪放權當一個“甩手掌櫃”,既是庸才的明智選擇,同樣也是無能的表現,待到執掌大權之時,面對司馬師和司馬昭這樣的虎狼之輩,豈有勝算之機。

如果拋開與司馬兄弟之間的比較,劉禪有一點王者的潛質嗎?

三次“放棄”行使王者實權的良機,難見半點王者潛質

縱觀劉禪的一生,相較曹魏君主,可謂是幸運的一生,蜀漢的權臣們幾乎都非常的忠心,而且他至少還有三次行使王者實權的良機,可惜這些良機都從他的眼前緩緩飄過,可他卻視而不見。但是,真正王者的一大優點,就是能抓住瞬間出現的任何機會,並且有勇氣去拼一把。如: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之變、曹髦令司馬昭駐許昌、司馬昭臨變帶兵入京等。

劉備臨終前曾為他創造過一次掌權的絕佳良機

《三國志·李嚴傳》記載,223年6月10日,劉備臨終之時遺言:“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對此,許多人都感到疑惑,劉備為何要將兵權交給李嚴?自己死後,蜀漢的穩定當屬大事,而他此舉豈不成了內鬥的引線嗎?對於這一點,梟雄人物的劉備不可能心中沒有數吧?

因此,有人猜測是權利制衡,有利於鞏固劉禪的地位;也有人猜測是為了更好的防止東吳入侵;還有人猜測是為了穩定舊臣之心等。

但是,最有可能的是為了給兒子劉禪留下一次掌權的機會,也就是讓他於中取事,只需平衡將相權利和關係,即可取得親政大權。因為,當時的劉禪已有17歲,在古代也不算小了。結果,劉禪當起了“甩手掌櫃”,大小事盡由諸葛亮決斷。

細思之下,這一臨終遺言同孫策當時的情形何其相似,只不過變成了:“

內事不決問孔明,外事不決問正方。” 但是,年僅18歲的孫權卻很好地把握住了這一點,既利用張昭穩定了內部政局,還利用周瑜打贏了赤壁之戰。所以,劉禪若同孫權相比,孫權確實稱得上真正的王者,而更加襯托出劉禪的小綿羊之能。

其實,當時忠於劉備的丞相府長史王連就曾堅決反對諸葛亮執掌兵權,並因此二者還曾發生過激烈衝突。最終,在王連暴卒後,諸葛亮才有了率兵南征的機會。因此,只要劉禪稍微有一點權術之道,絕對能非常順利接掌蜀漢大權,而且更有利於保存蜀漢的人才實力。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退軍時,又出現一次劉禪掌權的絕佳良機

234年10月8日,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大軍在退回漢中的歸途,楊儀與魏延 “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

如果,劉禪是一個合格的王者或領導,就應該對自己的臣子或屬下的品行了如指掌才是,當時更應果斷派出重臣前往調和,以減少內鬥而產生的不必要的內耗。

結果,劉禪聽信侍中董允和留府長史蔣琬“猜疑魏延、相信楊儀”的說法,進而造成魏延被馬岱斬殺,全族被滅的慘劇,蜀漢也失去了一位國之棟樑。這件事的發生,也絕對會在蜀漢文武間產生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

劉禪親政時代的到來,難保沒有書寫輝煌的機會

253年2月,費禕遇刺身亡後,劉禪迎來了自己的親政時代,本可重用姜維實施“斂兵聚谷”奇謀,或可一舉圍殲曹魏10餘萬精銳主力於大山之中,並實現先主和諸葛亮“衝出偏安一隅”的夢想。

可惜,劉禪“親小人,遠賢臣”,重用宦官黃皓和佞臣閻宇,逼迫姜維沓中避難,貶太子舍人、宣信校尉羅憲守永安。從而,當曹魏入侵時,蜀漢喪失了最佳的應對時機;當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後,成都也失去了與之相抗衡的一員良將。

同時,南中監軍霍弋曾請求帶兵前來守衛成都,但劉禪並不同意,反聽信力主投降的譙周之言,選擇投降鄧艾。因此,氣得前線作戰的 “

將士鹹怒,拔刀斫石”、“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而他備受後世嘲笑的“樂不思蜀”,也成為世代流傳的諷刺性的歷史典故。

倘若,姜維、羅憲、霍弋有任何一人身在成都,又怎麼可能落個亡國的下場呢?可見,一國的王者和劉禪並沒有半點關係,他只不過是一隻無能的小綿羊罷了,就算帶領的是一群老虎,也難是司馬昭的對手。至於王者所具有的大智若愚,和劉禪這個昏庸的小綿羊更是相去頗遠。畢竟,司馬昭和賈充可不是那麼好騙的傻子。

三國蜀漢滅亡之,名為王者對決,實為羊虎之鬥

曹髦劇照

其實,不要說劉禪與司馬昭相比,就是與魏帝曹髦對比也是望塵未及。想想14歲的曹髦,就敢趁機算計雖大權在握,卻又外出探望司馬師病情的司馬昭,並令其駐許昌不得反京;20歲時,他就有勇氣帶領數百僕役對戰強大的司馬昭。雖然,曹髦以“玉碎九重”的形式慘烈落幕,但他卻具有一個真正王者的潛質與魄力,只不過生不逢時、困龍在淵罷了。所以,就算沒有司馬昭,劉禪對上曹髦這樣的王者,依舊也只有亡國的下場。

那麼,歷史上的真正王者究竟有哪些主要的表現形式呢?

縱觀歷史上的真正王者,大都具有以下優秀的表現形式。

一是四方人才的匯聚力。無論是氣度也好,領袖魅力也罷,總歸能將天下的人才聚攏於麾下。如:諸葛亮的《後出師表》記載:“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也就是講的劉備麾下文武人才是來自天下各地。但是,就算蜀漢後期,也並非人才凋零。如:北有姜維,南有霍弋,東有閻宇和羅憲,中有宗預、郤正、董厥、諸葛瞻、黃祟等。而羅憲卻能憑永安殘破之地,令數十倍於己的東吳強敵碰了一鼻子的灰;還有再三勸諸葛瞻依險據守的智者黃崇,諸葛瞻若聽其計,不要說鄧艾滅蜀,自身怕都難保。可見,蜀漢並不缺乏忠臣良將。因此,不得不令人感嘆,劉禪為何不能學得老子劉備的一二之能呢?

二是識人用人的能力。《資治通鑑》記載,唐太宗讓封德彝舉薦有才能的人。一段時間後,李世民問他為何沒有人才舉薦,他對李世民說:“不是我不盡心推舉賢能,只是現在沒有奇才。”但李世民卻對他說:“用人如同用器物,當用它的長處。難道古之大治的帝王都是向別的朝代借人才來用嗎?我們只會擔心自己不能識人,又怎麼可以小視當世的人呢?”

所以,蜀漢後期並不是 “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般的人才凋零,而在於劉禪沒有王者的識人用人之能。例如:羅憲這樣的良將,卻在劉禪麾下成了一個打醬油的角色。所以,後面就算出現10個諸葛亮這樣的大才,也依舊改變不了什麼。再看看劉備臨終前提醒諸葛亮的“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見真正王者的眼光之毒。又如:草根皇帝劉邦、朱元璋等,他們起兵之初遇到的幾個人,為何成了當時最牛的人才。而這些人,有的出身是窮苦農民,有的是小商販,還有的是打長工謀生的 ,更有的是要飯的。同時,劉備麾下的關羽和張飛,也不過是小販和屠夫出身。這些難道是巧合嗎?但這些,絕對和一個真正王者用人識人的能力是分不開的。

正所謂:“用人之長,天下有可用之才;用人之短,天下無可用之才。”而這一點,劉禪和司馬昭是沒法相比的,畢竟還是羊和虎之比。

三是人才追隨的凝聚力。最令世人佩服的代表人物當屬劉備,雖然歲月蹉跎24年又一事無成,而關羽、張飛、趙雲、簡雍等人才,卻不離不棄,始終跟隨。特別是在劉備失去徐州基業的落魄情況下,糜竺竟然傾族給予支持,可見劉備身上領袖魅力的強大。

四是殺伐果斷的決斷力。其實,對於蜀漢的國力來說,如果不能擴充地盤和實力,最終也不過是等死而已。而諸葛亮和姜維的屢次北伐,只不過是為了在等死的過程中,爭得一線生機。看看弱小的曹髦“玉碎九重”的奮力一搏,再想想蜀漢還有一拼之力的劉禪卻選擇果斷投降,那有一點虎狼的王者風範,妥妥的豬羊之類的昏庸之輩。

所以,與其說蜀漢被曹魏滅亡,是國與國的王者對決失敗,不如說是羊與虎之鬥,興亡早已註定。

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