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邪不壓正》碰壁:可能沒想被讀懂,只想活成個孩子

姜文《邪不壓正》碰壁:可能沒想被讀懂,只想活成個孩子

姜文新作《邪不壓正》評價兩極差異大。

搜狐娛樂訊(森月/文)從《讓子彈飛》之後,姜文的兩部電影每次上映的時候都面臨這樣的迷之尷尬——喜歡的人說,“老薑”還是那塊“老薑”,討厭的人說,怎麼還有人給姜文的電影買單?不管風評如何,大家都還是在談論他,走進影院看他的電影,看完之後要麼懷著激動的心情寫長篇累牘的觀後感,要麼丟下一口唾沫:“浮誇、自大、令人作嘔”。

《邪不壓正》曾經是業內外都非常期待和關注的電影,在《一步之遙》四年前遇冷之後,很多人仍然喜愛和信任姜文,他們希望能《讓子彈飛》的姜文回來,這從《邪不壓正》的預售開門紅可見一斑。在上映前一天《邪不壓正》的貓眼想看人數破20.5萬,上映首日排片佔到44%。但上映3天了,第一個週末過去了,《邪不壓正》沒有預料到的爆受歡迎,3.11億的票房是沒有辦法跟新導演文牧野的《我不是藥神》相比,口碑也一直在飄忽不定,評分持續下降,豆瓣已經從8.5穩步下降到了7.2,正式離開8分佳片俱樂部。

“看不懂”是對一部電影的恭維還是侮辱

你如果去問一個看過《邪不壓正》的人,這片好看嗎?排除掉強烈討厭的觀點,還有可能得到誠實的回答:沒看懂,不好說,但還是很“姜文”。“姜文”何以從一個名詞變為形容詞,形容哪些帶著他強烈個人風格的東西——辛辣、犀利、荒誕不經;正如他這些年在媒體和公眾面前塑造的角色“姜文”一樣,他的這個角色特別敢說,誰都敢懟,豪爽北方爺們處處真性情。“姜文”這個形容詞可能還代表著“看不懂”,誰也不知道他為什麼不肯放棄舞臺美學那一套浪漫的造作,為什麼有話不能直說呢?

姜文《邪不壓正》碰壁:可能沒想被讀懂,只想活成個孩子

不管電影怎麼樣,姜文已經把電影首映禮做到前無古人、精緻絕倫了。《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的兩次首映禮,都有著姜文式的大排場。2014年《一步之遙》在奧體中心首映,還請來了交響樂團,電影正式放映時龍標一出全場掌聲雷動。4年後《邪不壓正》在古北水鎮的露天大劇場舉行,長城腳下,頭蓋夏夜星空看電影,浪漫是浪漫到了極致。與四年前一樣,電影只是開場打出“邪不壓正”四個字就贏得了全場的歡呼,這種掌聲和歡呼聲像是某種催眠儀式,身在其中的人不由自主一起熱情高漲。而姜文在首映典禮前總會有一番教主一般的演講,那些激勵人心的話會無限抬高你的期待,讓你覺得你即將進入一部史詩級的電影。

掌聲和笑聲幾乎沒有能撐完全場,兩次都是。在《一步之遙》放映結束後的主創講話過程裡,葛優儘量表現出中肯的態度,儘量客氣地說,自己也是第一次看全片,跟想的很不一樣。《邪不壓正》的放映結束後,主持人李艾不知道說什麼才好,她搞不清楚看完電影后自己是難過還是開心——事實上,她說出了臺下絕大多數人內心的滋味,看完這部電影,不知道自己該高興還是難過,該鼓掌還是喝倒彩,也不是真的沒有看懂內容,就算不了解電影中的一百個彩蛋,甚至不清楚電影的背景,大概也都能猜的出來他要說什麼。況且姜文這回真的是下了狠心親民了,沒有用隱喻,甚至沒有比喻,不用修辭,就是一個飛簷走壁的小飛俠,痛痛快快地打鬼子。你要還說不懂他可能會委屈——我都這麼說了,我哪兒還沒說明白呢?動不動說“看不懂”人家,這是恭維還是侮辱?

姜文的“資本”就是你對他的喜歡

從演員出身,姜文和第五、六、七代諸多導演中的佼佼者都合作過,而且留下的都是經典的銀幕形象。自從做了導演,他在24年的時間裡拍了六部電影,從電影的調性上來說,姜文在1994年拍攝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相當剋制,甚至故意壓抑情緒,完全不像是一個年輕人、新導演。6年後的《鬼子來了》,他將更多的個人風格放進電影裡。“看不懂”幾乎是從2007年的《太陽照常升起》開始的,這部電影不再是平鋪直敘地講述一個故事,更多人解讀出背後的故事,這種個人風格讓姜文導演的作品在2011年達到一個創作巔峰,《讓子彈飛》成功地將姜文帶入了“一線大導”的座位區。

這種噴發並沒有適可而止,2014年的《一步之遙》受到的抨擊大概令姜文也措手不及,相比起20多年前那個含蓄低調的年輕人,他似乎越是老了越是張狂瘋癲。到了《邪不壓正》,這種“玩鬧”情緒幾乎膨脹到了為所欲為的程度,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畢加索說自己十幾歲就能畫得像拉斐爾一樣好,但是到了幾十歲才能畫得像小孩一樣好。似乎與自己達成了某種和解之後,姜文也明白了這樣的道理。他開始拍一些給自己兒子那種年齡的觀眾看的超級英雄電影,比如《邪不壓正》。他要讓大家笑,要大家一起玩鬧一起快活。如果你不能走進他的夢境和他一起夢遊,那你看到的就是一個瘋子,但如果你肯進入他的夢境,——大概也許能體會到他活了幾十年才活明白的痛快。

但是誠如前文所述,你討厭姜文,你喜歡姜文,都不妨礙你談論姜文,只要他的名字出現,就會有人在談論他。以前,這種自帶話題的人物,加上他的才華和作品,都可以讓他擁有“恣意妄為”的資本。這種資本在過去的二十年裡都能讓觀眾接受姜文拍《太陽照常升起》,拍完《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還能繼續拍下去,並且總有人願意為他買單。

姜文演的“姜文”是個什麼角色

姜文不相信有人不會表演,他覺得小孩也能表演,而且小孩的演技尤其好。他承認每個人活在社會生活裡都是在扮演某個人,而他恰好扮演“姜文”。“姜文”是個什麼人呢?一個性情直爽的演員,一個敢說實話的導演,通透敞亮,不耐煩套話和套路,對權威和公眾評判都滿不在乎,然後還有點狡猾。每當你問他一個問題,他會以你的方式把問題踢回給你。他會在記者會上頂得記者啞口無言,也會在隨後的酒會上主動跟聊得來的影迷合影。他喜歡以很浪漫的方式實現自己的想法,也會“有什麼說什麼”,隨時打斷你的說話。他還會做採訪做餓了中間要求停下來,醬牛肉來一盤,邊吃邊問其他人:你也來塊嚐嚐?

這些年,很多次公共活動的新聞稿都靠姜文的發言撐場,他也不是熱愛“炮轟”,反正不太喜歡“配合”,越活越回去少年的心氣。有趣的是,姜文少年時代的照片看上去壓抑、凝重,眉頭緊鎖,身板瘦弱少年老成。這些年來他的每一張照片都是開懷的,工作照也是不羈地光著膀子,豁達地發胖,毫無做作之態。和姜文面對面聊天你會感受到他的個人魅力,他擅長用詩意的語言描述普通的東西並賦予其意義,他自己解釋的戲要比他拍出來的戲更深邃,更精彩,更令人惶惑,更催人淚下,擁有這種魅力對一個導演來說是幸或不幸都很難說。

可以確認的是,不管姜文的哪一部導演作品,都配不上他演的這個“人”。“姜文”這個人物是姜文多年以來最好的作品——不是他演的戲,不是他導的戲,不在任何地方上映,全天24小時演出,好過他銀幕上塑造的所有角色和他所有的導演作品。或者換而言之,他導演的作品也都是塑造這個“角色”所做的陪襯,它們只是“劇情”和“人物”的需要,在姜文扮演自己的過程裡,它們只是負責折射他精神世界的變化。所以你懂和不懂這些電影作品也許沒那麼重要,你要知道它們都只是“姜文”這個活生生角色的道具就夠了。

小結

馮小剛在一次訪談中流露出的無可奈何,——馮小剛說道,他自知在觀眾中有著一群人,無論他馮小剛怎麼鬧騰,怎麼“作”,他們都會去給他捧場買單,然而近幾年一切都變了,這個“資本”快被他的任性消耗光了,更多生猛的新導演已經替代了他們這一代人。的確,新導演們沒有包袱,一樣才華橫溢,卻不敢故作桀驁之態,人氣和票房都一再刷新華語片紀錄。

無法確認姜文是否也有這樣的危機,因為“姜文”的人物設定不允許他低頭。他要快活,要肆意,要張狂,活得像個孩子。不管他的電影拍成了什麼,多少人唾棄多少人讚美或多少人沒看懂,他演的“姜文”這個角色是成功的,人們喜愛他的這個角色,認可他的審美品位,欣賞他對音樂和畫面的挑剔,接受他在作品裡太學院派的表達,願意為他的每一部作品買單,這正是“姜文”這個角色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