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果將"耄耋"讀成"毛至";眾人質疑:女神教授是否被捧得太高?

陳果將

"一旦有什麼前所未聞的事情發生,人們就會開始責怪與偏見,絲毫未想過,自己其實才是真正的井底之蛙。"——京極夏彥

這是嶄新的時代,也是物質飛速發展的時代,在這個一切都猶如車輪般滾滾前行的年代,我們面臨的,不僅僅再是數不勝數的機遇,還有數不清的挑戰。我們擁有更多展現自己的機會,也擁有了更多表現自己的權力,但是同時我們要面臨的,還有來自公眾的監督和審判。

輿論是一艘能夠送你乘風破浪的帆船,也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武器,它可以輕而易舉的將一個人捧上神壇,也能夠易如反掌的將一個人從萬眾矚目的高臺上拉下,讓他跌落到塵埃中去。輿論的力量之所以可怕,也正是因為它對於一個人的評價和影響,都與外界息息相關。

她是復旦大學教授陳果,也是網絡上令人心折的復旦女神教授,她曾經被輿論捧上神壇,也曾經因為輿論跌落低谷,她的人生,本就是一場風花雪月的傳奇。

陳果將

走紅的教授

在這個注重精神豐富的年代,無論是全國頂尖的高等院校,還是普通高校,凡是學校裡培養出來的學生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一個學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這門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幾年前一場關於大學生道德和思想發展的全國性辯論,歷史之悠久自然是不用過多解釋的。但由於內容過於枯燥、索然無味,並不具有非常強的專業性,多年來一直不算受到學生的歡迎。

不過近年,復旦大學的這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卻開始悄然走紅,幾乎座無虛席,學生們突然的熱衷,正是因為這門課的教授陳果。

陳果將

陳果原本是一位哲學專家,在開始教授思想課程時,她並沒有採用普通教師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她巧妙的憑藉其出色的口才和分析思維,將自己的教學內容變成了當今社會學生願意聽的內容。

比如她對愛情概念的分析,就是正中學生們的需要的。因為許多學生在剛開始大學生活時,對愛情並不瞭解,但是再加上陳果的解讀,就能夠初嘗愛情的道理,也正是因為實用性,陳果的課程很快成為許多在校學生的精神食糧。隨著時間的推移,陳果的課程逐漸出名,而她成為網紅,也是因為自己的學生。

陳果在網絡上的成功是由學生們上傳的視頻引發的。當時,國內"網紅"的審美傾向仍然停留在審美或好奇心理的膚淺程度上。而陳果關於愛情觀的瞬間和很多"網紅"形成了天壤之別,美貌與實力並存,陳果的智力成熟和博士教師的身份得到了公眾的認可。

因此引發了一眾盲目的追隨,大家紛紛表示了對於這個美女教授的追捧,而不考慮她的觀點的正確性,禍根也就此埋下。

陳果將

目不識丁

在過去的幾年裡,陳果在中國互聯網上的形象已經成為成千上萬人的熱門話題。甚至連她的美貌也得到了廣泛的讚揚。在最受歡迎的時期,陳果面對每節課都擠滿了人。毫無疑問,她成為了一代大學生和成年人的愛情導師。

但僅靠個人形象和人格魅力支撐的精神內容往往難以持久。長期以來,陳果的知名度也源於她引人注目的專一性。正因為如此,當全世界都充分意識到這一點時,陳果的"網紅"生涯也走到了盡頭。

最初喜歡陳果的人大多是大學生和中下階層的中年人。他們在精神匱乏的人生階段,不約而同地接受了陳果的教育,這使他們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轟動。而對於這種停留在表面上的"心靈雞湯"式的安慰理論,很容易受到他人的質疑。

當時,陳果受邀參加了一場央視的節目,在節目中,她侃侃而談,卻再也沒有受到大家盲目的歡迎——她在自己的演講中,將漢字詞語"耄耋"讀成了"毛至",這顯然不是一個復旦教授該犯的錯,也正是因為這次失誤,陳果引發了公眾的熱議:這位女神教授,是否被捧得過高了?

陳果將

跌下神壇

與此同時,陳果關於愛情的概念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當大家發現她表達的內容與現實不符時,批評聲也紛至沓來。最初的奉承因為價值觀的對立而被社會廣泛批評,甚至被學生們"炮轟"。

從"女神教授"到萬人批評,陳果卻似乎堅持自己原來的立場和觀念,在輿論的熱情消退後,她也離開了公眾的視線悄悄回到大學校園開始了她最初的教學工作。但是現在,仍然有無數的學者甚至主流媒體在討論陳果走紅的巨大反差的原因。

實際上,陳果的的觀念不能說有一個標準的對錯,她的所有的一切觀念理論,包括自己的演講內容,都只能說是在傳達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說想要改變誰的思想。

這是她自己看待價值觀念和世界的看法,不是人們的標準,因此也不能因為陳果的觀念不被大眾認可就炮轟批評她。也不能因為 輿論的大流在她走紅的時候盲目追隨,在她低落時一味批評,畢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還是要以一種包容萬象的精神去看待外界的聲音。

陳果將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的美德自古便是包容,這並不僅僅指我們要包容錯誤或者是不恰當的行為,更是指我們要去包容不同的聲音。

就像陳果一樣,在大數據時代,網路給予了人們宣傳發聲的平臺,也給予了人們最為平等的交流機會。

我們所有的交流都應該建立在這個平等的基礎上,不盲目追捧,不隨意指責,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才會有人願意發聲,敢於發聲,我們的話題才能夠得到討論,而網絡與輿論,才能發揮出他們真正的作用。

文/映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