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就知道中國有這麼一位神話學者,他出身根正苗紅,是上海辭書出版社的編輯,但是卻用一輩子的時間立志去做一件讓人聽起來都匪夷所思的事情:
追尋龍這種生物。他就是中國尋龍人,馬小星。1994年,他在華夏出版社出版了中國第一部以實證史學和實地考察相結合的龍文化神話學著作,他認為中國曆朝記載中的“龍”,並不是如聞一多等人所說的一種想象的集合體,而是真正存在過。為了“追龍”,不僅在史籍中梳理,也到各個有龍的傳聞之地進行實地考察。雖然他的目的“找龍”看起來有些玄幻,但是非常可貴的是,無論是史料收集還是實地考察,他所使用的方法都是經得起考驗的。
吐槽一下這個封面及書名,一股濃濃的“外星人真相”、“UFO探秘”系列既視感,這本書真心是一本被名字和封面埋沒的好書。實在太醜了!
但是無論是在史料蒐集還是實地考察中,這本書當得起好書這個稱呼。
在史料蒐集中,無論是官方正史還是地方誌,或者是文人筆記、報刊雜誌,都能成為他的史料庫,可謂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在實地考察中,在營口墜龍事件的第一現場,他實地考察,並且採訪了目擊者的後代們,力求面面俱到。
猶記得當初看完馬小星老師的這本書,每到陰雨天,我抬頭望著天空,總覺得會有一條真龍從雲間飛舞而下。
長大之後,雖然我知道龍這種生物很可能只是一種臆造,但是每每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腦海中總會浮現唐朝畫家張彥遠的一句話:
若復不為無益之事,則安能悅有涯之生。
一、從史籍中找龍
陳垣曾經提出過自己治史的治學經驗,就四個字“竭澤而漁”,也就是將一切可以利用的史料收集起來,對比校勘得出真相。馬小星史籍中“找龍”,也採用的這種方法,即儘可能的在各種史籍中尋找龍的蛛絲馬跡。他翻閱各朝正史、各朝文人筆記、明清縣誌等不同的資料,看著這些從不同冷門史籍中尋找到的史料,真的很多時候很感動。在知乎電子書上隨便翻短短的兩頁,就能發現其收集史料範圍之廣泛:
短短兩頁數百字,他就引用了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道光永州府志》、《乾隆金壇縣誌》、《光緒臨榆縣誌》四種不算大眾的史料。並且,其注重明清地方誌史料的歷史研究打法,和目前明清史學中的社會史研究路數很一致,皆是從地方誌中挖掘正史缺失的資料。只不過研究的對象不一樣,但是研究的態度都經得起考驗。
二、現場考察
譚其驤先生在回顧自己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時,特別感慨的說,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應該多去現場看看,多去祖國各地走走,這樣才能獲得對於歷史的第一感覺。
在目前的歷史學術研究中,現場考察或者說田野考察越來越成為主流。像華南學派十分知名的“進村找廟”式研究,以及仇鹿鳴等一群人最近的《問彼嵩洛:中原訪古行記》等,都是強調到現場去、到田野去。
“找龍”,同樣如是。為了調查“松花江墜龍事件”的真相,他多次去事發地點肇源縣,採訪了每一個尚存於世的目擊者,用調查報告的形式記錄下他們說的每一句話,並且到墜龍現場進行實地考察:
最後,他有根據自己數十年來對“龍”的深厚積累,在上海報人孫家振的筆記中找到了一條描述和松花江墜龍時間如出一轍的光緒年間墜龍事件:
從田野口述史料,到紙上之史料,縱橫對比,交相分析。作者認為,“松花江墜龍”事件為真。
這本書可以說是目前為止對龍這種“生物”研究最透徹的一本書,作者認為龍這種生物是存在的,史書的記載並不是胡編亂造。馬小星老師是出版社編輯出生,自身古文功底十分深厚,並且,窮盡一生只為一件事:追龍。一輩子的心血可以說都在這本書裡了。所以這本書不像有的講神秘事件的書籍一樣,故作高深來譁眾取寵。書籍首先利用史料學的方法梳理了我國曆史文獻中與龍有關的各種記錄,並進行了鑑別和解釋,可以說是一本中國的龍文化史。並且,對於各種出現過龍的現場,他基本都去實地調研過,也採訪了很多當地人來求證別疑。在書籍的最後提出了一種自己關於龍這種動物的猜想。關於眾所周知的松花江墜龍事件,他親自跑到現場去看了,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在書裡面描寫得尤為詳細,比中央十套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當年的中央十套《走近科學》報道這件事,最後的結論是照片中的龍骨為鬚鯨鯨骨的拼接,很多人對於這種錯漏百出的說法嗤之以鼻。作者亦如是,只不過他用實際行動嘗試去解釋這件事情。
以前華夏出版社出的那一版早就絕版了,基本只能去孔夫子舊書網上買了。
上次逛書店意外發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又重新出了這本書的增訂本,名字沒有變,依舊是我很想吐槽的取名,明明是實打實的史料分析和現場實證相結合的科學書籍,命名搞得跟民科一樣。但是加了很多新內容,對以前引用不確的地方也進行了修正,也增加了自己現場考察的內容,整體而言更有條理了。封面也的確漂亮了好多,替馬小星老師開心一下。
很多人也許覺得他用一輩子做了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找龍。但是,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