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期間,家住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街道某小區的陳阿姨遇到了一件“怪事”,本著節約不浪費的原則,陳阿姨經常將中午吃不了剩菜放進冰箱,準備晚上加熱後全家人繼續食用,然而,放假以來,冰箱裡的剩菜經常無故“失蹤”:只剩下空盤子和保鮮膜,飯菜卻不知道被誰吃了個乾淨。同時,兒子劉先生放在冰箱裡的啤酒,也經常莫名的少了幾罐。
這讓陳阿姨困惑不已,難道家裡進賊了?可是仔細翻翻,家裡也沒丟東西。仔細想想,幾盤剩菜、幾罐啤酒能值幾個錢,小偷放著金項鍊、玉手鐲不偷,偷這些不值錢的東西難道能真是為了果腹?
收集廚餘垃圾桶的指定垃圾架和“垃圾分類回收站”
疑惑不解的陳阿姨決定探個究竟。這天中午吃完飯,全家人都各自回屋午睡。陳阿姨也躺在床上,眼睛卻直直盯向廚房。過了一會,只見上一年級的小孫子毛毛悄悄溜出了房間,鬼鬼祟祟的走向廚房。陳奶奶趕快下了床,躡手躡腳的找了個視野好的位置,看看小孫子到底要做什麼。
只見毛毛輕輕打開冰箱,把裡面的兩盤剩菜端了出來。“難道是毛毛餓了,所以把剩菜都吃了?”陳阿姨轉念又一想,不對呀,中午全家出去吃飯,其中有兩盤菜幾乎沒動就打包回來放進了冰箱,準備熱熱做全家人的晚飯,才一年級的毛毛怎麼可能全部吃得下。想到這,陳阿姨更加專注的看向小孫子。之間毛毛拆下了裹在盤子上的保鮮膜,然後把菜倒進了垃圾桶。
“你這孩子幹什麼!”陳阿姨再也看不下去了,一聲斷喝,嚇得毛毛差點把手裡的盤子掉到地上。“哇”的一聲,毛毛大哭了起來。陳阿姨又急又氣,抓過毛毛一通質問。嚇懵了的孩子除了哭,什麼都回答不出。
正鬧得雞飛狗跳的時候,兒子劉先生和兒媳田女士下班回家,看到這樣的情景,也覺得莫名其妙。全家人連哄帶嚇,總算讓毛毛開了口。原來,榮華街道辦事處從去年9月開始,與京東一起進行了垃圾分類的推廣活動,給社區內每個家庭發了一個帶有二維碼的廚餘垃圾桶和可回收垃圾袋。居民只需要掃碼綁定關聯,然後按照廚餘和可回收來進行日常分類,再將廚餘垃圾桶放到指定的垃圾架上,將可回收垃圾袋放至小區裡的垃圾分類空間站,由指定工作人員進行分揀回收。工作人員在回收時會對垃圾桶和袋進行掃碼,掃碼完成後,垃圾桶和袋的主人即可在“分類空間站”小程序中獲得“綠豆”。
所謂“綠豆”也就是積分的代名詞。在“分類空間站”小程序中,一定數量的“綠豆”可以兌換指定的商品。小區裡很多家長都把扔垃圾攢積分的“任務”交給了孩子,一方面是把這當作了孩子的零花錢,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從小樹立垃圾分類的意識。陳阿姨家也不例外,毛毛每天都會把廚餘垃圾桶放到垃圾架上,也會將啤酒罐、飲料瓶這樣的可回收垃圾送到小區裡的“垃圾空間站”。所得到的積分,就任由他來決定要兌換什麼商品。
“社區美好生活節”現場
就在十一長假前,榮華街道辦事處與京東共同舉辦了“社區美好生活節”,現場為包括陳阿姨家在內的三個社區居民用“綠豆”換實物。毛毛的同學小齊,在現場用1750個“綠豆”為自己兌換了哈根達斯冰淇淋。這讓毛毛羨慕不已,畢竟平時冰淇淋、巧克力對自己來說屬於“管制食品”,爸爸媽媽為了讓有點胖胖的毛毛更加健康,輕易不讓他吃。
“我要有1750個綠豆就能光明正大的換冰淇淋吃了。”毛毛想得很美好,可是打開手機看看,自己家的積分距離哈根達斯還差得遠。為了能像小齊一樣,早日吃上哈根達斯,毛毛想出了這個辦法。十一長假,家裡往往都會做很多好吃的,吃不了就要放在冰箱裡。毛毛就偷偷把冰箱裡的剩菜倒進廚餘垃圾桶,填滿了就能從一天一次倒垃圾變成一天兩次,也就能得到雙倍積分。此外,毛毛還隔一天就拿出一兩罐啤酒倒進馬桶,然後把空罐放進可回收垃圾袋放到垃圾空間站換“綠豆”。
聽了毛毛的話,全家人啼笑皆非。原本是鼓勵孩子從小學習自主理財、樹立垃圾分類意識的好事,沒想到遇到了這樣匪夷所思的“盤外招兒”。在爸爸媽媽的批評教育下,毛毛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不但懂得了要正道成功,用正確的方式來換取“綠豆”,不能投機取巧的道理,更對垃圾分類的知識產生了興趣,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講起垃圾分類來頭頭是道,簡直成了家裡的垃圾分類小指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