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留學生回廣州:10萬買7趟航班6趟取消,不吃不喝穿紙尿褲

4月20日是赴美留學生孟夏在廣州接受隔離的第3天。今年3月中旬起,新冠肺炎疫情在境外暴發,孟夏的回國之路頗為曲折:她前後購買了7趟航班,有6趟均被取消,而最終成行的路線要換乘3架飛機。回顧這段經歷,孟夏向南都記者表示,只有踏上最後一程回國飛機時,她的心才終於安定了下來。落地廣州,她感慨,接她們回國的航班工作人員和防疫人員的工作實在太辛苦,“我們回國經歷曲折辛酸,是為了我們自己,但他們是為了我們,我希望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不容易。”

赴美留學生回廣州:10萬買7趟航班6趟取消,不吃不喝穿紙尿褲

孟夏在亞特蘭大機場時的“全身裝備”。

預訂7趟航班花費近10萬,6趟均取消

來自北京的孟夏是北京師範大學的一名心理學研究生。今年1月14日,她以交流生的身份赴美國威斯康星州麥迪遜一所大學開展為期半年的交流學習,她的學生簽證5月中旬到期。

孟夏向南都記者表示,1月赴美時還沒有聽說疫情相關消息,但到了3月,美國新冠肺炎病例數開始急劇增加,學校把線下授課改成了上網課。她告訴南都記者,一位給她上網課的老師後來還出現了高度疑似新冠肺炎症狀,需要隔離並停課。

與此同時,孟夏反映,當地人的防護意識普遍不高,居民在各種場所都自由出入,基本不帶口罩,而她住的樓棟甚至還有一些鄰居徹夜開派對。隨著當地疫情暴發和簽證期限的臨近,早在3月初孟夏便買下了歸國機票,然而,疫情的發展讓她迫切希望能提前回國。

整個3月,孟夏與朋友每天在查機票信息,發現機票價格從數千元漲到了幾萬元,最貴的單程機票高達10萬元。保險起見,她朋友們決定同時預訂多張機票,還是遇到了航班取消的情況。

“每次取消我們都很難過,感覺歸國無期。到了後來我們已放棄直飛北京,只要是能夠先回到國內的機票,無論到哪個城市,我們都先買下。”孟夏說。

4月15日,孟夏才終於確定了可以成行的回國航班。她算了一下,前前後後大約預訂了7趟回國機票,其中6趟都取消了,付過的機票款累計達10萬元。

轉3架飛機到廣州,避免如廁穿成人紙尿褲

當地時間4月15日,孟夏啟程回國的這一天終於到了。

當天一早,她便與朋友從麥迪遜出發,乘車近3小時,到達芝加哥機場,隨後又坐了近3小時飛機,到達美國東部城市亞特蘭大。在當地酒店過了一夜後,於16日上午在當地機場坐8小時的飛機,飛往荷蘭阿姆斯特丹,再於當地時間17日轉乘南航客機,飛了12小時從荷蘭最終回到廣州。

孟夏說,為了這趟來之不易的回國路,她事先做足了周密的準備,她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經驗稱,她把所有在航程中無需用到的物品,都裹上厚厚的保鮮膜,還給行李箱“穿”上舊襯衫作防護。

當地時間4月15日,她在芝加哥機場過了安檢後,就開始穿上嚴實的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和幾層口罩,其中內層為N95口罩,外層為醫用外科口罩。孟夏說,在持續60個小時的旅行中,只有到達機場時才敢匆忙脫下口罩簡單進食,在三段航程中則不吃不喝。此外,為了避免使用飛機上的廁所,她還穿了成人紙尿褲。

赴美留學生回廣州:10萬買7趟航班6趟取消,不吃不喝穿紙尿褲

孟夏展示她對物品的防護。

“這趟旅程我可謂收穫了歷史新高的回頭率,當時我一直擔心自己會中暑。”孟夏說。

然而她也觀察到,國外航班上即使防護十足,飛行途中仍然充滿“不確定因素”。據孟夏回憶,無論是芝加哥飛往亞特蘭大的美國國內航班,還是從亞特蘭大飛往荷蘭的國際航班,全程都沒有體溫檢測,機組人員也並未佩戴口罩。

孟夏說,南航從荷蘭飛回廣州的航班上,防控明顯升級,所有機組人員都穿著嚴密的防護服,對所有乘客定時進行體溫檢測。“只有踏上南航飛機時,我的心才終於安定了下來。”她說。

廣州隔離外賣送上門,感嘆檢疫人員不容易

4月18日8時許,孟夏在社交媒體上發了個實時定位,宣佈自己經歷近60小時的旅途後,終於到達廣州白雲機場。孟夏表示,她和同機的乘客被安排分批下機,排隊進行健康碼註冊、行程登記、核酸檢測等。下午兩點左右,她乘坐工作人員安排的大巴車到達廣州指定的隔離酒店接受隔離。

4月20日,是孟夏在廣州隔離的第3天。她向南都記者表示一切安好。每天她都會測體溫,可以在規定的時間點外賣,有專門人員送到房間。隔離期間,她繼續上網課並準備論文。她告訴南都記者,廣州還不是她的終點站,在14天的隔離期結束後,她還將輾轉回到北京老家。

回顧這趟千里回國路,孟夏感慨良多。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廣州白雲機場的檢疫人員。她向南都記者回憶在白雲機場等待檢疫時的細節:“當時所有的檢疫人員都和我一樣穿著很厚的防護服,輪到我的時候,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已勞累不堪,聲音也嘶啞了,但他們還是耐心地一遍遍向乘客講解流程”。

孟夏向南都記者表示,此刻她非常感恩接他們回國的機組人員和一路服務的檢疫人員。“我們回國經歷曲折辛酸,是為了我們自己,但他們是為了我們,我希望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不容易。” 孟夏說。

統籌:南都記者 向雪妮

採寫:南都記者 餘毅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