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與金庸是同鄉?


嘉興有哪些文化名人?從茅盾、徐志摩、金庸、豐子愷、穆旦到當代的餘華,人們可以列舉出很多名字。有一位或許沒想到,那就是巴金。

說巴金是嘉興人,並非牽強附會。巴金祖籍嘉興,生前,若是遇到嘉興來客,他總是說:我也是嘉興人。1982年寫《隨想錄》中《西湖》一篇時,他特意附註“我們家原籍浙江嘉興”。2008年,嘉興市民選出“十大南湖名人”,並不出生於嘉興的巴金位列其中。

2005年10月17日,巴老在上海病逝。10月24日,巴金遺體告別儀式在龍華殯儀館舉行,天南地北的讀者趕來見巴老最後一面。長長的隊伍中,有不少人表明自己是來自嘉興的“家鄉人”。次日,第八屆巴金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嘉興開幕,嘉興市圖書館同時展出“奔騰的激流——巴金生平大型圖片展”。

15年後,10月17日,同樣在嘉興市圖書館,“溫暖的友情——巴金與友朋往來手札展”嘉興站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揭幕。“我們與巴老再一次回‘嘉’,重續前緣。”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感慨道。


“溫暖的友情——巴金與友朋往來手札展”嘉興站現場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棠哥”嘉興尋根之行



1923年,李堯棠19歲(1929年第一次使用筆名“巴金”),從成都到上海求學。這一年的6月3日,他和三哥李堯林第一次回到祖籍地嘉興。

兄弟二人此行,是為了祭掃李家祠堂。在上海新申報社做事的堂叔李道澄指點下,他們找到了住在嘉興城南門的四伯祖李熙平家。李熙平已經80歲高齡,祖居的房子位於嘉興市區西米棚下15號(今梅灣街),房子是一樓一底加廂房。李堯棠和三哥被安排住在後樓的一間屋子裡。

李堯棠到嘉興拜謁的李家祠堂,位置在今天嘉興市區塘匯的塘西街。祠堂是巴金二伯祖李忠清於清代同治年間所建。李堯棠第一次來時,祠堂已破頹不堪。兄弟倆草草祭奠後,寫信向四川的二伯等人告知祠堂現狀。不久,由二伯父李清城出資,委託嘉興族人修繕了祠堂。


嘉興塘匯李家祠堂舊址(現為社區運動場)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1924年1月13日,李堯棠和三哥第二次來到塘匯。此時,祠堂已修復。然而,看守祠堂的族人因嗜好鴉片,把祠堂大門拿到塘匯的一家當鋪典當了。兄弟二人不得不將祠堂的大門贖回來,並讓隔壁棺材店的一個木匠用鐵釘加固好。

這一次嘉興之行,李堯棠在西米棚下15號住了10天。這期間,他時常帶著堂妹李德嫻去附近玩耍,還買了一隻花皮球送給9歲的德嫻。1月23日,他辭別四伯祖、嬸嬸和堂弟端亮、堂妹德妤、德嫻,返回上海。說起巴金,後來一直住在嘉興的李德妤笑道:“棠哥人真是和善,就是四川話有點難懂。”


巴金致沈從文信札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鄉土觀念如血緣割不斷



巴金是李氏遷蜀後的第五代。據巴金曾祖父李璠所撰寫的《先府君行略》記載,李氏祖籍嘉興,世居甪里街。李璠之父李文熙,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遊宦入蜀,歷任青提渡鹽場大使、崇慶州同知等職,遂定居四川。李文熙之兄李寅熙一直住在嘉興,是一位風雅的詩人,著有《秋門草堂詩鈔》4卷;寅熙無後,以文熙次子李璣為嗣,這一支在嘉興繁衍。



人們熟知的《家》,沒落的高家大家族,一生經歷宦海沉浮、專制頑固、臨終時有所悔悟的高老太爺,或多或少有巴金家族曾祖父李璠、祖父李庸、父親李道河的影子。跨出深宅的巴金,則是家中的反叛者。

晚年,巴金寫過《懷念二叔》,稱“二叔也是教我講真話的一位老師”;《隨想錄》中提到曾祖父李璠,認為他對岳飛、秦檜的認識是頗了不起的。

在周立民看來,相較青年時代的形象,晚年的巴金是一個迴歸者,“人是有底色的,鄉土觀念如同血緣一般割不斷”。

上世紀90年代初,巴金將60多年前在南京所寫、但當時並未發表的《塘匯李家祠堂》修訂個別字句後,連同李氏世系資料,提供給嘉興市志編纂室,資料上還有“芾甘修改”字樣。

《塘匯李家祠堂》中這樣寫道:“我們由上海到了嘉興——這是第一次住在四伯祖家裡……後來,大叔自上海回嘉,四伯祖便約定與我們一路到祠堂去。我們四個人——四伯祖、大叔、三哥和我——坐了一隻小船,船裡面只好容兩個人,現在坐了四個人,實在不舒服。大叔坐在裡面,只能把頭埋著,不敢伸直,便把兩手放在膝上,我正坐在對面。船雖然小,然而湖面卻寬,望著一碧無際的水波,令人眼界爽快。兩岸有幾處種有柳樹及其他的樹木,投影于波中,載沉載浮。最妙的是搖櫓的聲音,櫓一搖,水便起了一種聲音,這是很有節奏,不疾不徐,不高不低,並且很幽雅的。這種聲音至今還留在我耳邊。”


不止江南水鄉的聲音,飲食的味道也留在巴金的記憶中。巴金喜歡“南湖菜”。巴老弟弟李濟生2002年來嘉興時說過,巴金每次回四川老家過年,年夜飯總有一道叫“煙雨樓”的菜。這“煙雨樓”就是這一帶宴席上常見的紅燒蹄髈。有人問巴老有何長壽養生秘訣,女兒李小林苦思不得,只想出巴老的一項飲食愛好:吃肥肉。“一個人的口味是有文化記憶,有根的。”周立民說。


魯迅致巴金信札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家鄉人民的深深眷念



15年前,第八屆巴金國際學術研討會很早就確定在嘉興舉辦,並定下“巴金與當代”的主題。巴老去世後,巴金研究會曾打算改變研討會主題,但李小林要求組委會什麼都不要改變,按照之前準備的議題、議程進行下去。在巴老辭世的哀傷氣氛下,工作人員默默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大家相信,辦好這個研討會和“奔騰的激流”生平圖片展,就是向巴老表達家鄉人民對他的思念之情。

15年後,“溫暖的友情——巴金與友朋往來手札展”回到嘉興,有意無意中,展出方向竟與15年前一致,而內容涵蓋更為豐富。其中有巴金與魯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葉聖陶、冰心、沈從文等40餘位友人及其家屬的往來手札,巴金收藏的名家書畫作品,串聯起巴金的生平創作及巴金與嘉興、嘉興人的淵源。

在嘉興甪里街毀於太平天國戰火的李氏祖居遺址附近,嘉興人修建了一座八角亭,取名“仰甘亭”。亭邊一塊黑色大理石碑上鐫:“文學家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生於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興……嘉興市民敬仰巴金,故建‘仰甘亭’,以志永念。”嘉興的巴金印痕不止這一處。塘匯長纖塘邊,還有一座巴金石雕像——巴老坐在藤椅上,手裡捧著茶杯,石桌上放著一沓書本,旁邊幾張石凳是招呼鄉親的座位。不遠處有一座六角亭,亭匾上書寫“隨想”二字。



兩座形式相近的六角亭“仰甘”“隨想”,遙相呼應,留下嘉興人對這位“講真話”的世紀文豪的深深眷念。

“隨想亭”所在位置,正是長纖塘從東而來的入口。17日下午,巴金與友朋往來手札展開幕式後,一場巴金作品朗讀會在長纖塘文化展館開啟。


緊鄰李家祠堂舊址的長纖塘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在我們的心目中,一直覺得嘉興和上海是一體的。不是行政的原因,而是文化的、鄉鄰的,‘在一起’的感覺。或許和巴老也有關係。”上海作協副主席、作家孫甘露說,巴金從來不是唱高調的人,他就像我們的家人、朋友,把自己放在平常人的位置,感受著這個時代;他對人民的關懷、對社會深切的同情和感動,是留給我們最重要的遺產。


嘉興人茅盾致嘉興人巴金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高莽畫一個小老頭(巴金藏)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孔令君

題圖來源:主辦方供圖

題圖:“溫暖的友情——巴金與友朋往來手札展”嘉興站現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