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中之重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謹防陷入花了錢辦壞事的怪圈!


重中之重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謹防陷入花了錢辦壞事的怪圈!

01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有首打油描繪村基礎設施之艱難,如此之說:“ 俺村真窮啊,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 耕地基本靠牛,吃飯基本靠黨,媳婦基本靠想,穿衣基本靠紡。取暖基本靠抖,娛樂基本靠手,照明基本靠油。”

聽起來有些誇張,但仔細思量,是止不住的悲愴。

中國有句成語叫 “人定勝天”。人定,當然可以勝天,但這一切都有前提條件的。事實上,我們人類對大自然造物,很多時候看似宏大悲壯的舉動,實際上是極其渺小和可笑的。

六韜說:“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魚生之,根深而木長,木長而實生之” 。

基礎設施就是三農問題的源,農業發展的根。失去這個根、源,奢談任何生產關係的改革都是可笑的。

重中之重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謹防陷入花了錢辦壞事的怪圈!

從存量上看,由於投入不足,中國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普遍存在著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緩慢等問題,並且由於基礎組織管理功能薄弱,使得許多農村小型基礎設施處於無人管理狀態,導致大量的設施損壞嚴重;

從流量上看,長期以來我國農業基礎建設的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呈現出不斷下降趨勢。據有關資料,中國農業基礎建設的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在” 六五” 時期達到81.3%, “七五” 時期下降至69.2%, “八五” 時期進一步下降至59.7%,1996年更是下降到48.2%。

十八大尤其是十九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種局面在發生顯著變化。

中國之大,農業之弱,基礎設施可以說是處處要錢,步步要錢,想要一蹴而就,結果只會是一事無成。必須突出重點。

毛澤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農業基礎的基礎,首先在於水,其次在路。

02 滄浪之水安中華

老子說:“上善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毛主席說:“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長江、黃河。中華民族逐水草而居。

中國人的糧食是以水稻為主體的。眾所周知,水稻是最消耗水資源的作物。

眾所周知,我國的水資源大國,又是窮國。

一是人均佔有量很低。按照2014年人口計算,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二是時間分佈極不均衡。多的時候用不完成水災,少的時候不夠用成旱災。

三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多、西部少,山區多、平原少。北方地區(長江流域以北)面積佔全國63.5%,人口約佔全國的46%、耕地佔60%、GDP佔44%,而水資源僅佔19%。

2010年,中國西南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廣西全境80%的農作物絕收,全國性的春旱敲響了水利的警鐘。

重中之重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謹防陷入花了錢辦壞事的怪圈!

而奉命前去抗旱的武警只能拿著臉盤跑來跑去地一盆盆往大田裡澆水。讓人痛心、無奈!

這是什麼樣的生產力,這是什麼樣的生產效率?指望著真正解決旱災問題,是絕無可能的。

水利工程!水利機械!

現在的大旱,也讓我們客觀認識到1960~1978年水利建設上所取得的重大成績,重新認識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提倡的“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的正確性。

學術界已通過實證研究證實了這一觀點,那就是,1965~1978年為我國水利建設的高峰,這些水利設施是確保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糧食穩定增長的基本條件。而自1980年後水利建設被忽視。

其結果,就是導致80年代中期以後有效灌溉面積不斷減少、成災率不斷上升、抗旱和抗洪能力不斷下降,糧食產量也在達到高峰後開始走下坡路。

對比兩組數據,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1949~1978年,灌溉面積從1949年的2.4億畝增加到1978年的7.3億畝,增加了5億畝(增幅超過200%)。同時,修建各類水庫8.6萬多座。在1978~2008年,農田灌溉面積從7.3億畝增加到8.67億畝,只增加了1.37億畝(增幅19%)。同期只建設各類水庫800多座(主要用於發電)。

實際上,如果有現代化的水利灌溉設施,旱災並不是什麼不可克服的困難。華北地區算是比較乾旱的地區,年降水量只有400-800毫米,但相比更乾旱的以色列,水利條件其實強出不少。

以色列60%的土地年均降水量只有300毫米,其餘地區更少,不足150毫米。但在這樣不利的環境中,以色列的農業卻高度發達,農產品產量驚人,大量出口,甚至被稱為“ 歐洲的廚房”。

憑藉發達的水利灌溉系統,以色列農業用水總量30年來一直穩定在13億立方米,農業產出卻翻了5番。

重中之重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謹防陷入花了錢辦壞事的怪圈!

而中國的旱災,往往導致農作物大面積減產,甚至人蓄飲水困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答案在於,我們沒用留住上天賜予的水,我們沒有用好上天賜予的水。

總結起來,我們的水利建設有幾大失誤。

一是重大輕小。應該說,中央和各級政府一直都非常關注水利設施建設。這些年,國家投資對我國大型水庫的新建、修繕並不算少。但是,對農村小水窖、小池塘、小水庫等卻不夠重視。

這些規模雖小,但意義卻十分重大的小水利,在防汛抗旱時期,肩負著農田排水灌溉的巨任。現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仍然延用著六、七年代的小水利設施,30年來新建的數量不及70年代前的1%。

二是重庫輕堰。這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很多水利設施,其修建者之初衷,也是醉心於蓄水量的多少,而忽視能覆蓋多少面積。又沒考慮如何排到田裡去。

結果就是以前本可排水的渠堰因年久失修、泥沙堆積、倒塌堵塞。有些水利設施不僅無法排水,甚至還出現倒灌問題,更不用說去防汛抗旱了。

三是重建輕管。由於我國村一級的小水利至今存在產權不明的問題,導致縣上沒有管,鄉上不願管,村上沒錢管,社員無法管的窘況。

農村小水利設施建設之初,是國家投資,集體投勞。但管理的時候由於責利不明確,形成有了利益爭,有了困難都推。小水利設施的管理機制問題制約了小水利的進一步發展。

四是重供輕省。行百里者半於九十。中國最本就是缺水國家,但司空見慣的是,不少居民對水的使用像有仇恨般一樣大手大腳,真正循環使用的是少之又少。

在基層基本沒有像樣的節水設施,噴灌滴灌基本上屬稀有設施。

既缺水又不經意的浪費水,叫人嚴重悲摧。

五是重單項冒進輕綜合規劃。到處都投資,星星點點,重複建設。現在的農田基本建設示範村,其田間人行道倒基本都是水泥路,看起來很現代化,其實是驢糞蛋子表面光,讓人哭笑不得,扼腕嘆息!

只要再加寬一點點,就可以打造為機耕道,為農業的小型機械化作好準備

!!

規劃的大爺們並沒有想這些!反正如果要修機耕道,國家有的是錢有的是錢!不用管!

新農村的建設,都應該因地制宜規劃,按水利滴灌化、耕作機械化、技術共享化、培訓集約化、種植標準化的要求,明確一個村長遠發展思路。綜合規劃,平衡發展。

水的問題,是農業發展、甚至萬物生存的天字一號大事。

要解決誰來修建和維護的主體問題,各類建設打捆規劃的問題,因地制宜節水的問題.。要做到有塘庫可覆蓋農田片區,有堰渠可送達田地邊,有設施可保水節水。

2010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水利設施在10年內投入翻倍,水利發展終於迎來了春天。這個春天不太遲。

孟子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我說:滄浪之水珍兮,可以安中華!


03 大道生萬物

重中之重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謹防陷入花了錢辦壞事的怪圈!

“ 要致富,先修路” ,能說出這句的的人,想必其祖輩定是農村生長。因為這的確是表達了農民兄弟的肺腑之言。

道路承載著物流、人流的交換重任。決定著農村發展的效率的高低。

中國人把路稱之為“ 道” 。於是有“求道” , “問道” 之說。老子在《道德經》四十二篇中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當然,此 “道” 非彼 “道” ,但由此可見古人對路的認識引申到一個怎樣的高度。

農村公路是全國人流物流交通大動脈的毛細血管。它為縣域經濟和小城鎮建設提供了強力支撐、可以這麼說,農村公路網四通八達的地方,就是民營經濟活力最強的地方,市揚經濟最繁榮的地方,老百姓最富的地方。

今 年2月份,交通部長李小鵬講,近五年來,我們新建改建了農村公路139.2萬公里,到去年底,總的里程已經達到405萬公里,有99.64%的鄉鎮都通了硬化路,有99.47%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從2003年到2005年9月份,我國農村公路累計完成投資2858億元,建成農村公路46.3萬公里,總里程可以繞地球11圈多。

但客觀講,農村道路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後期的養護金問題。鄉村道路先天不足,沒有養護的主體。還有,農民集資自發籌資的善良願望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由於技術欠缺,局部規劃,無法從總體來部局,易形成斷頭路。

二是道路的聯網與優化問題。本村村民只會考慮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對其他沒多大興趣。大量的斷頭路既花錢費人力,效果又很差。

三是綜合統籌問題。農村道路也是公共產品,理應由國家投資,在道路的建設上,應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封山育林、機械耕作、物質的運輸結合起來。林道、機耕道、水渠道充分做好統籌規劃。同時,又尤其要充分發揮農民積極性,引導農民主動參與,真正做到 “農民道路農民建,建好道路為農民”。

中國古代有個成語叫畫龍點睛。梁代畫師張僧繇於金陵安樂寺,畫四龍於壁,不點睛。每曰:“點睛則飛去”。人以為妄誕,因點其一。須臾,雷電破壁,一龍乘雲上天,未點睛者皆在。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農村的道路建設就好比張僧繇的點睛之筆。

04 尾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思考

近幾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國家加大對農村水利等基礎設施投入,但由於群眾參與不足,一大批剛修好便漏水的山坪塘,剛通車就成坑窪路不在少見。更為荒唐的是,某一個鄉鎮村社,上級撥款修建某山坪塘,錢被私分。驗收組到現場,村幹部把所謂的專家們帶到另一個已修好的塘去,插上標識牌,居然矇混過關。

這不是笑話,這是活生生的事實!

現在不少下放到農村修建的水泥路、山坪塘工程,由於技術、監管、發包機制的不健全,成為區縣、鄉鎮一些貪腐分子眼裡的肥肉。報甲充乙者有之、團伙私分工程者有之、以劣充好者有之。

國家花了錢又沒辦好事,讓人痛心疾首。就是逮捕關押幾個貪汙分子,損失的豆腐渣工程又能挽回麼?

解決的唯一辦法,那就是先建機制,再建工程。

必須先建立有當地群眾充分參與規劃、建設、監督的工程機制,才能真正做到建設為民、服務於民。

第一,農村的工程規劃之初,必須召開村社座談會徵求意見,農民代表必須要發言,並且有視頻記錄保存。靠手寫筆記本補幾條,那是基層幹部的拿手好戲。

第二,每個縣必須建立一個開放式的水利、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公司庫(每半年更新一次),對進入的公司資質有嚴格要求。鄉鎮的項目,實施現場隨機電子抽籤、視頻監控。而不能由鄉鎮自行推選所謂代理公司,變相私分工程,引發腐敗。

第三,凡有農村項目建設之時,本地民工不得低於20%,既參與監督,也從中獲取勞務費用。

第四,項目驗收,由縣上主管部門從項目庫中隨機抽取公司驗收質量,而不能陷入凡驗收必合格的怪現象。紀委監委必須每年抽驗一定數量的工程質量。這才是重點工作。

第五,村鎮工程完畢後,由所有村社集體統一管理。誰受益,誰管護。

沒有好的建設、運營、管護機制,好工程既建設不了,也管不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