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老生常談

受疫情的影響,各地高校都還沒有學生返校的消息,但這不意味著學校工作停擺,老師們都賦閒在家了。雖然在某些方面有些延遲,不過日程上例行的工作,如上網課、研究生入學複試、畢業生論文修改評閱等都照常進行。

還有一項工作,也讓大家忙得不可開交,就是研究生畢業論文的評閱。這段時間,老師們手機上時不時收到各種評審論文的短信,要求在某個時間節點完成評閱,以備學生後續修改和答辯。即便由於專業領域不同而“拒評”一部分,手頭上還是有十幾二十份要評閱的論文。這種“盲評”有助於嚴把論文質量關,不過也著實增加了老師的工作負擔。

電影《阿甘正傳》中有一句著名的臺詞:“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會嚐到什麼滋味兒。”對於評閱論文的老師來說,人生就像閱讀一篇篇論文,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篇將讀到什麼,不知道下一篇寫得怎麼樣。有時候,你確實運氣夠好,會讀到一篇真正的研究成果,選題、材料、結構、行文等均屬上乘,你會為作者的觀點擊節叫好。多數時候,你讀到的是一篇各方面都中規中矩的文章,雖沒什麼新觀點,卻也沒什麼大問題。有時會遇到讓你欲哭無淚的論文,評閱時幾乎能讀出導師那種崩潰的心態——把這樣的論文“送”出來實屬無奈,因為實在改不好,又不能替學生寫,乾脆讓外審的老師當“惡人”一“斃”了之……

這幾年發現,學生的寫作水平有整體下滑的危險了。看到這種情況很著急,於是又犯了當老師的職業病,想要說教一番。

要寫出一篇好論文,必須得多讀書。不過,並非讀了許多書,肚子裡有貨,落到紙上就能成為神文。寫論文也得平時勤練習,從謀篇佈局、遣詞造句、歸納推理入手苦練。如果不動手“寫”,那些讀過的書,就永遠只是一堆素材,絕不會自動成文。每年研究生都會開不少課程,老師也會佈置各類參考書,最後多以論文或報告的形式進行考查,可惜不少學生不重視,有的甚至直接從網上覆制一篇交差了事。沒有平時的訓練,最後要想寫一篇既有創新點,又結構嚴謹行文流暢的論文,談何容易?

說到“寫”,想起了胡適關於讀書的幾點“老生常談”,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胡適說的“手到”,最重要的是“做讀書札記”,可以是抄錄備忘、做提要、記錄心得,也可以是“參考諸書,融會貫通,作有系統的著作”。胡適說,“吸收進來的知識思想,無論是看書來的,或是聽講來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們自己的東西。自己必須做一番手腳,或做提要,或做說明,或做討論,自己重新組織過,申敘過,用自己的語言記述過,——那種知識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以此對照學生寫論文,如果讀書時勤於寫作,勤加練習,三年磨不成一篇好論文的話,恐怕只能說明自己實在不適合讀研究生了。

除了這種笨功夫外,寫論文確實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只有在一次次寫作中,訓練並提高自己的水平,日積月累,最終才可能寫就令自己滿意,也使讀者愉悅的論文。除了文字功底外,邏輯或思辨的能力,也是可以通過訓練加以提高的。

1919年7月,胡適在一篇題為《少年中國之精神》的演講中說,當時中國存在一種現象,即對許多社會問題或不同意見,總有各種謾罵無理的議論,這緣於人們迷信一些空虛的大話,認為只要有高尚的目的,就可以全不問這種觀念的意義究竟如何,空喊護法、孔教或衛道等這些空虛的、意義不確定的名詞,不僅喊口號的人不知所以然,還會有許多人隨聲附和,且認為天經地義。

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胡適認為是“缺乏方法”的緣故,所以他提倡一種科學的方法,即以事實作為起點,提出假設,然後再進行證實,這就是他一直強調的“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現在,距胡適提出這些主張已過去一百年,可是看看我們充斥於網絡上的一些紛爭,一些空泛口號下對持不同看法者的謾罵攻擊,讓人驚歎某種根深蒂固的“邏輯”力量之強大,而這也是學生寫論文時難以避免的陷阱。

筆者引述的這些話,是胡適在一百年前說的,真的是“老生常談”了。不過,這些充滿智慧的勸勉並不過時,如果我們認真去做,不敢說一定有多大的成就,但起碼讓自己能寫一篇像樣的論文,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