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熱銷的農家“土雞”,1斤最低要45塊,現在為何無人問津了?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對各種食材的味道和營養價值也比較重視。在選擇食材來源的時候,大家都喜歡選擇農家真正原生態食材,對於這種選擇食材的方式,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更加反應出大家對身體的重視程度。畢竟身體健康與否,很多來自食物.

曾經熱銷的農家“土雞”,1斤最低要45塊,現在為何無人問津了?

由於環境和位置上的特點,在農村不但有各種美味的果蔬、野菜,而且還有營養美味的各種家禽,比如雞鴨魚等。一說起這些美味,讓人流口水。因為真正農家的東西,在城市很難買得到!就算買得到,那都是以假亂真,跟農家的東西相比較根本就不是一個味,要是沒有多種調味品去調製的話,根本就難以入口,更別提什麼營養價值了。

在眾多的食材當中,農家養的土雞就是其中之一,而雞肉是我們桌餐上常見的食材。由於雞肉是含有高蛋白,低脂肪,很容易被身體吸收,是進補的好食材。因此受到多數家庭的青睞,特別是用來煲湯!換句話說,美味營養的湯類幾乎離不開雞肉。

曾經熱銷的農家“土雞”,1斤最低要45塊,現在為何無人問津了?

在農村,農家養上那麼幾十只雞是常事。一是為農村增添幾分熱鬧,畢竟狗叫雞鳴是農村最大的特色;二是農家確實需要,總不能讓剩下的碎米穀粒浪費吧。因此農家養雞絕對不會缺少!就算留守老人年齡再大,都會如此。

正是因為農家養雞的目的和本質不同,導致農家的雞跟專門養雞場的雞大有不同。這不同一是表現在外形上,二是表現在味道營養上。由於農家養的雞從不吃買來的飼料,以吃碎米,細糠或者其它雜糧為主,再加上在外任其自由覓食長大,所以雞總是長不大。年頭養到年尾都只是三四斤重。雖然雞長得不大,但雞肉的味道特別鮮嫩,有股濃濃的雞肉香味。而養殖場由於要以利益為目的,縮短養殖時間,快速投入市場是養殖主一貫的想法。要使這想法實現就必須投入含有配方的飼料餵養甚至投入各種生長激素餵養。

曾經熱銷的農家“土雞”,1斤最低要45塊,現在為何無人問津了?

用飼料餵養的雞養殖時間變少了,體重也會增長,因此用飼料餵養的雞始終要比農家土雞要重得多。至於雞肉的味道誰買誰知,煮出來既水分多,肉又鬆散,根本聞不到雞肉的一絲香味,始終像有點像在吃泥的感覺。

在農村待過的朋友知道,農家雞都是以散養的方式生長,這雞在外面生長野性也比較大,不是飛上樹,就是東走西走,這種好動的生長方式,它的肉能不結實嗎?更何況在走動的時候,還往往覓食各種昆蟲和野草,它的肉能不鮮香嗎?因此在農村只要有雞常在的地方,那個地方就會是光禿禿的一片。

曾經熱銷的農家“土雞”,1斤最低要45塊,現在為何無人問津了?

正是因為兩者的生長特性和餵養方式不同,導致兩者的味道沒有可比性,也導致兩者價格上相差很大。在市場中凡是看到農村老人提著籃子裝上那麼幾隻雞去賣的話,往往一下就會賣得精光,而且價格最低得要45塊一斤。在節假日的時候甚至賣到更高的價格,不按斤數賣,按一隻150元來賣。雖然價格看起來有點高,但始終不影響吃貨們購買的慾望和行動。畢竟物有所值,更何況現在也富裕,為了營養美味對身體有益的食材,貴點算得了什麼?所以土雞在前幾年在市場上非常熱銷。

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沒有永遠熱門的東西,也沒有永遠冷門的東西。就連土雞也不會例外!在熱銷的同時,也會被冷落起來。因此最近在市場上就出現了曾經熱銷的農家土雞現在少有人買,甚至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這現象一出,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農家雞不好吃,而是出現了其它原因,讓消費者失去了對土雞購買慾望。

曾經熱銷的農家“土雞”,1斤最低要45塊,現在為何無人問津了?

第一、以假亂真,欺騙消費者。由於土雞生長週期長的特點,往往不能滿足市場需要。這難免讓一些商販出現眼紅病,就會以假土雞來填充市場。這其中就表現在商販收購養殖場的飼料雞來售賣,雖然養殖場的雞比較大,但為了利潤選擇重量輕的雞或者提前要養殖主再縮短養殖時間售賣,這在外形重量上跟土雞差不多,一旦消費者購買回去的時候,發現上當了,花了高價錢買了一個飼料雞,他們還能買嗎?

第二、土雞價格高、供不應求也給了一些農戶啟示。現在農村各種條件好,加上這幾年回鄉創業的農民也不少,他們正是看到土雞熱銷價格又高,都紛紛回鄉搞起土雞養殖,而在養殖的過程中,也開始跟養殖場一樣使用雞飼料來餵養“土雞”了,這樣的結果導致“土雞”跟養殖場裡的雞並沒有什麼區別了,所以現在大家也不會專門去買高價格的土雞了。

曾經熱銷的農家“土雞”,1斤最低要45塊,現在為何無人問津了?

總之,現在想在市場上買到真正的土雞很難。除非自己親手養或者去鄉下老農民家去購買,當然價格也更加高,因為老農民家養的土雞也不再隨便賣,更多的都是留給兒女們吃的。朋友們!你們那裡還有土雞賣嗎?多少錢一斤?歡迎討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