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隱山林的人帶著怎樣的心情?王維就用一首詩寫出歸隱的心路歷程

歸隱山林的人是帶著怎樣的心情的呢?

唐代大詩人王維就用一首詩,如臨其境地寫出了其中的安然從容、悽清孤寂和淡然灑脫。

開元年間,王維從山東濟州被貶,經過一番掙扎,他決定到洛陽附近的嵩山隱居,故此寫下了這首《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歸隱山林的人帶著怎樣的心情?王維就用一首詩寫出歸隱的心路歷程

開篇扣題,點明瞭“歸隱”之情景。綢緞般的河水款款而流,環繞著翠綠欲滴的草地,在視野中蔓延開去。一隊車馬順著流水走走停停,好像只是為了欣賞眼前的美景。

清澈而綿長的河川,清翠而叢生的草澤,緩緩而歸的車馬,一切都是那麼從容不迫,悠然自得。不疾不徐的車馬,絲毫沒有離歸的淒涼之感,而馬車上的人,也不是那麼頹廢落魄,歸山出發的寧靜心態不言而喻。

隨後,詩人進一步深入觀察途中之景,甚至心情大好地揣摩起水流和飛鳥的心情。那潺潺的流水如此歡快,好像有意結伴同遊。暮鳥扇動著翅膀,不知疲倦地飛呀飛,一路相伴,倒也讓人忘了疲倦。

歸隱山林的人帶著怎樣的心情?王維就用一首詩寫出歸隱的心路歷程

頷聯承接首聯,移情於物,而更加富有趣味。詩人把流水和飛鳥都進行了擬人化的描寫,賦予了他們不一樣的感情,也間接表現出了詩人的不孤單。

河川流淌的清水,傍晚時分往回飛的鳥兒,它們奔赴的遠方是在何處?它們選擇棲息的所在地是在哪?詩人寫“水”寫“鳥”,實際上是寫自己。

流水與飛鳥,未必真的有情,但詩人自己有意,歸隱之心難動搖。悠然的心情不言而喻,而心中的寄託也趁著這份恰意被一一述說。透過流水,我們彷彿能看到詩人態度的堅決,通過飛鳥,我們彷彿能知道詩人對之前生活的倦意。景中情,情中意,在詩中隱隱被吐露了出來。

歸隱山林的人帶著怎樣的心情?王維就用一首詩寫出歸隱的心路歷程

同樣,頸聯也是寓情於景,用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描繪了一副疏朗的意象。人煙罕至的小城,臨靠著古老的渡口,渲染出了一種淒涼滄桑的氛圍。

而此時,太陽即將下山,餘暉幾乎沒有什麼溫度地落到了秋日的山頭,更是增加了幾分蕭瑟的黯淡。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何況這黃昏灑落的,還是秋日的荒山。明明是色彩鮮明的畫面,卻感覺不到絲毫的歡喜之心,只有山頭突如其來的淡淡憂愁。

詩人情感突然波折大變,兩句話只有十個字,卻毫無遺漏地捕捉到了詩人此時的心境,這樣的悽清而落寞,已不復之前的輕鬆悠然。

歸隱山林的人帶著怎樣的心情?王維就用一首詩寫出歸隱的心路歷程

是什麼導致了詩人心情產生這種變化呢?是不是類似“近鄉情怯”的緊張,擾亂了一貫波瀾不驚的心?詩人沒有明說,轉而把筆觸轉向最後的歸隱之路。

嵩山高遠,而已到嵩山,就要關門謝客,開始與世隔絕了。尾句點題,首尾呼應,結構緊湊,也寫出了詩人決心不問世事的想法。至此,詩人由閒淡到淒涼的心境已經迴歸平和,不激不憤。

王維的詩曾被稱為“不求工而未嘗不工”,這首《歸嵩山作》也一樣,層次豐富而不見斧鑿之跡,如同渾然天成的山水畫,讀來讓人讚不絕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