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咋就成了鄠邑

2016年11月,户县撤县设区,鄠邑成了西安市的又一个区。相对于过去简单易读的户县,新的名称难住了不少人。户县咋就成了鄠邑呢?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老鄠邑人给你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还要从中国的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朝代夏朝说起。在原始社会,这里有一个部落叫有扈氏,扈氏的首领可是和大禹称兄道弟的响当当的大首领,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实行禪让制,而是直接从自已父亲哪里继承了王位。有扈氏就说你怎么能那样呢?原来的首领都是大家推举出来的,你直接就称王,连我这当叔的都不放在眼里,很不服气,就打了起来,当然是人多势众的侄子占了上风,打败了挑战自己权威的叔叔,其他的部落都俯首称臣。从此以后,就开始了世袭的时代,天下为公变成了家天下。咱祖先还是抵抗王权专制的英雄呢,虽败尤荣。有扈氏成了夏朝的一个方国。有扈氏国成了这里建制最早的行政区域,也是鄠邑区的由来。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那时候的大西安还是咱有扈氏国的制下呢。

汉代开始,在这里设置鄠县,此后两千多年,无论朝代如何变迁,隶属关系如何变化,鄠县这个名称一直没有变化。汉代属右扶风,魏晋隶属始平郡,北魏至隋朝隶属京兆郡,唐代隶属京畿道,五代时期至北宋以及金代属京兆府,元代属奉元路,明清以及民国初属西安府,民国三年属关中道,民国六年属陕西省政府直接管辖。

1949年5月21日,鄠县解放后,归咸阳专区区管理。1964年9月,为了配合汉字简化方案,经国务院批准“鄠县”改为“户县”。

1983年10月20日,户县划归西安市管辖。

201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户县撤县设区,成立鄠邑区,‘’鄠邑‘’恢复了其悠久的历史传承。‘’鄠邑‘’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金周至,银户县'',这六个字就道出了咱鄠邑的高端大气,富庶天下闻名。鄠邑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是咱大西安的西大门,距离西安只有20多公里。南依秦岭与宁陕为邻,北临渭水与兴平为界,西与周至接壤,东与长安相连。总面积128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0万,辖一个街道,十三个镇,518个村。南有秦岭之秀丽,北有平原之肥沃。

鄠邑是闻名全国的农民画之乡,充满乡土气息,色彩鲜明的农民画独树一帜,蜚声海内外,走出了李凤兰、刘知贵等闻名遐迩的知名画家。鄠邑还是鼓舞之乡,诗词之乡,围棋之乡。

咱带你游一游鄠邑的几处名胜。

位于太平峪的太平森林公园由隋朝皇帝建太平宫得名,也是唐朝皇家避暑赏花的行宫。以紫荆花闻名天下有“天下紫荆,原系太平”一说,有天然紫荆花海一万多亩,花开时满山红遍,蔚为壮观。

位于城东草堂镇的草堂寺始建于东晋,距今1600年的历史。是佛教八宗之三论宗、华严宗、日莲宗的祖庭,三宗同庭,这在全世界都独一无二。是我国第一座也是历史最悠久、翻译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佛经翻译场所,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起点。401年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苫草为堂翻译佛经,因而名为草堂寺。佛教中著名的‘’中观三论‘’,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都由鸠摩罗什在此译出。寺内‘’草堂烟雾‘’乃关中八景之一。

大家对《神雕侠侣》中的活死人墓印象深刻,就在咱鄠邑的祖庵镇重阳宫,是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全真派祖师王重阳当年修道和遗蜕之所,享有“天下祖庭”和“全真圣地”之称。寺内保持着大量全真教经文石刻,被誉为“小碑林”,馆藏《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全真开教秘语之碑》、《元代皇帝圣旨碑》号称三绝碑,尤其是吴道子的《钟馗戏鬼图》堪称国宝。

城西五里涝河边的渼陂湖,在唐代就是一处著名湖泊,大诗人杜甫,岑参,韦应物、韦庄,宋代大诗人苏轼等都到此泛舟一游并留下大量名篇佳作。‘’春风自信牙墙动,丽日徐看锦揽牵。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城西陂泛舟》——杜甫。‘’万倾漫天色,千寻穷地根,舟移城入树,岸阔水浮村。《与鄠县群官游渼宴陂》——岑参。湖中出产一种陂鱼,其味鲜美,深受苏东坡的赞美,“携来虽远鬣尚动,烹不待熟指先染‘’。不等鱼熟就忍不住动手了,可以想象当初是多么急不可待。后来由于年久失修,逐渐湮没。2017年10月又重修,再现当年湖光山色的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