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大同,第七站——天鎮縣

天鎮明長城遺址

天鎮縣,位於大同市東北端,地處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東臨河北省懷安縣,南毗河北省陽原縣,西接陽高縣,北楔內蒙古興和縣,素有“雞鳴一聲聞三省”之稱。天鎮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戰國時為趙國延陵邑,西漢建延陵縣,唐設天成軍,遼代改為天成縣,明代又改製為天成衛、鎮虜衛;清順治三年(1646年)合成天鎮衛,雍正三年(1725年)稱天鎮縣一直至今。

天鎮北魏長城遺址

在西洋河北,雙山南麓明長城南1裡許,東西走向,6000米長,和明長城近似平行,當地人稱“長城塄子”。北魏於公元398年拓跋珪從盛樂遷都平城(今大同),始稱皇帝,改元天興。時天鎮境域屬畿內之地,有琦城、和堆城、石虎城、羅亭、託臺亭。縣域位置在畿輔地域東北邊上。東鄰上谷。明元帝拓跋嗣奪取大宋河南諸州縣後,在北方仍面臨強大的柔然部落,遂築長城以加強防禦。學者王國良在《中國長城沿革考》認為,北魏這次修長城,東起赤城,西亙歷東洋河之南、山西北邊,直達陝西神木。北魏遷都洛陽後,平城改置恆州,漸曠廢為塞外之地。

天鎮漢長城

天鎮縣在東漢時為代郡當城縣延陵鄉地域。《後漢書·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載,東漢光武建武十三年(37)“詔霸將跎刑徒六千餘人,與杜茂治飛狐道,堆石布土,築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餘里。”據上述記載,部分學者考證,平遠堡東的長城,即上文所說“亭障”。1986年縣文物調查,其“土質硬,呈褐色,夯層厚7-17釐米;夯窩呈圓形,佈局甚密,直徑約5釐米,深0.5釐米。在夯土層中及西側遍佈繩紋陶片和瓦當等,推其時代為漢魏時期。”

慈雲寺

慈雲寺被譽為“關北巨剎”。初建於唐代,原名法華寺。明宣德年間改名為慈雲寺。現在見到的慈雲寺全貌,正是明初宣德年間保留下來的一組完整的古建築群。全寺長140餘米,寬40餘米。有金剛殿、大雄寶殿、釋迦殿、毗盧殿4座大殿和東西兩廂的觀音殿、地藏殿。慈雲寺4大殿頂部的屋脊,全部是精緻的磚雕和琉璃浮雕,兩側裝飾有花樣繁多、鬥姿爭妍的花卉圖案和色彩絢麗、造型奇特的五色龍。

頂部立有眾多的人物和各種走獸的彩色塑像,形象逼真,生氣勃勃,是明代彩塑的藝術珍品。毗盧殿是該寺的主殿,殿內的木雕藏經閣精巧別緻,曾藏“三藏經”百餘冊,1952年移至大同市博物館。釋迦殿、觀音殿、地藏殿現存100多平米的壁畫,為二十四諸天、天龍八部等內容,為明代所繪。2006年05月25日,慈雲寺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沙梁坡漢墓群

位於天鎮縣城南5公里處的馮家夭村東南沙梁坡上,現存有封士的漢代將士墓43座。分佈範圍南北長約5公里,東西寬約2.5公里,封土堆一般高為5至8米,周長約為50 至90米。全部由黃土堆夯壘而成。大大小小的墓葬散落在一眼望不到邊的沙土坡上,墓葬之間的距離近30多米,遠的三五公里,錯落有致,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墓群。

盤山顯化寺

盤山原名叫四里崗,距縣城東南8裡許。清朝乾隆年間,知縣張坊等文人雅士到這裡敬香踏青,見山勢如龍蟠吐珠,起名盤山。山坳如盆,水草豐茂,並有一小泉流瀉。唐時建有一寺,俗稱盆兒寺,植松種槐。到明宣德二年(1427年)盆兒寺建築僅存在石幢。是年,重建釋迦殿等,敕賜顯化寺。後來又鑿石洞二窟,名為大小石窟。

在明宏治、嘉靖、萬曆年間,清代的乾隆、道光年間又有維修。光緒年間增建神仙洞。至此,形成座北向南、從高向低四處院落,北院有樓一幢,神仙洞為底層,上為文殊樓;右配僧舍3小間。中院韋馱殿,面闊三間,右配方形鐘樓,左下方有唐松一株,松左山腳有九仙殿一小院,院內有槐抱榆一株。下院釋迦殿,面闊三間,右山岩上玉皇閣,面闊一間。左山腳師房樓,面闊一間。底院,無正殿,左首觀音殿,其南為一小廟,正南開山門。寺院佔地約二萬平方米,樓閣亭臺,松槐榆柳、牡丹桃杏俱全,有山有水,且集釋道儒於一寺。清朝以來,一直是天城官吏、文人雅士、平民百姓踏青拜佛首選寺院。

保平堡

拍攝於20世紀30年代的保平堡

保平堡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修築,周長一里七分。此堡堡址海拔1255米,佔地41畝。這個堡是嘉靖年間修築長城,又修築和長城相配合的五堡(新平堡、樺門堡、保平堡、平遠堡、平定堡)之一,西面距長城1公里,南面和樺門堡、北面和新平堡相呼應,當時屬大同鎮新平路直屬戍堡之一。

據明萬曆《三雲籌俎考》記載時駐有“守備、坐堡把總各1員,有官兵314人,戰馬和騾子17匹,分守長城7裡多,邊墩18座,火路墩11座”。保平堡堡內中心建有玉皇閣一座,建築和現存的新平玉皇閣一樣。據這個堡的老年人說,登閣一望,長城內外十里景象盡收眼底。堡雖不大,卻有寺廟12處,龍王廟、奶奶廟、羅漢廟、佛殿、觀音廟、城隍廟、真武廟,城門上建有關帝廟。

馬總兵

名芳,字德馨,蔚州人。據《明史·列傳第九十九·馬芳》中記載,他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遷薊鎮副總兵,不久任宣化鎮總兵。病故於明萬曆九年(1581年)。馬芳十歲時,被蒙古遊牧俺答部落俘掠到北方,放牧牲畜。嘉靖年間周尚文為大同鎮總兵時逃回,當了明朝大同鎮守軍中的隊長。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調到新平路新平堡。在野馬川、泥河(天鎮西門外小河古稱泥河)等參戰中,立功,逐步遷升為指揮僉事。說明馬芳確實在過新平堡,也當過總兵。清乾隆《天鎮縣誌》中也有記載。

馬總兵宅邸

是明代大同鎮新平堡總兵馬芳的官邸,是典型的北方民間四合院建築。大門在小巷裡頗為顯眼,門的兩側豎立著精美的花樣磚雕。迎面有一爿炫目的石雕影壁,壁前兩側二門各通一進四合院;均為瓦作單坡式建築。大門作硬山式頂。山牆樨頭為磚雕裝飾,上層為水漫金山寺,中層福、祿、壽三星宴樂圖;下層為對稱式五級須彌座刻花,中刻異獸。影壁:高3.5米,頂部迭道出椽,三踩單翹,頭拱五朵,並飾如意花;兩側下出蓮花柱,置花框,內作鳥形圖,壁身四角作抹角吉祥花,內有舞獅,中心圓內為嫦娥奔月圖;其造型獨特逼真,栩栩如生。為民居建築中少有的佳品。

黑龍寺林場

黑龍寺山林是根據黑龍寺廟而得名的,位於天鎮縣距縣城20多公里。整個山林距縣城20多公里。“黑龍背”山是俗稱,實際是天鎮第二峰溜冰臺主峰北麓。清末民國初,天然樺林長滿一至六溝,由於是自然官林,多次被周圍群眾砍伐,僅民國年間就有兩次。但樺林一次又一次地再生,有白樺、紅樺、山楊、山柳、山杏、小葉楊、青楊、山榆等。植被灌木有胡枝子、虎榛子、山刺玫、紫丁香、黃刺玫、玫瑰、桃叢等30多種,以及高山草甸的羊草等。還有菌類植物松蘑菇、樺蘑菇、草蘑菇、巨型馬勃(大的有臉盆大小)、茯苓、茯神、豬苓。

整個山背林木森森,灌草相織如毯。遠遠望去,墨綠起伏,如同一條黑龍,所以俗稱“黑龍背”。林內有黑龍寺遺址一處,其不遠處半山腰有“龍眼泉”二個,相距不遠,再旱不涸,再澇不溢,寺廟和尚、上山放牧牲畜再飲不竭,人們說是黑龍的“龍眼”。六條溝,溝溝有清溪滲流。林草之間,有飛禽走獸20多種,黑翅鷹、山燕、喜鵲、紅嘴鴉、麻雀、大灰雀、黃雀、雉、雉雞、半雉、蜥蜴、蛇、獾子、黃鼬、貓頭鷹、花背鼠、狍子、鼢鼠、山狸、啄木鳥、原鴿、鷓鴣、兔等。夏秋之季上山,花香鳥語,溪水潺潺,更兼林綠草密,空氣清新,十分宜人。

新平堡

新平堡是山西也是天鎮縣最北端,東與河北、西和北與內蒙古兩省(區)交界,人們所說的“雞鳴聽三省”之地。明長城縱貫於堡城西面和北面,為明代宣化、大同兩鎮的咽喉要地,也是蒙古遊牧民族兵馬經常南下侵擾爭戰之地。因此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修築了土堡,派兵駐守。為新平路駐地。

新平堡於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三月,開設馬市,和北方蒙古族遊牧部落韃靼進行茶馬布匹等交易,但當年十一月就停止了。在隆慶四年(1570年)農曆九月在新平堡西1裡許馬市口和蒙古遊牧部落俺答恢復貿易,俺答被封為順義王,牧民以牛、馬、皮張、金銀和明朝商販交換布匹、茶、綢緞等,明朝廷也從中買騾、馬補充軍用。

玉皇閣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在新平堡中央修建了玉皇閣一座,也就是現在的這個玉皇閣,為明代典型的正方形三層兩簷歇山頂式樓閣,面闊3間,進深3間。斗拱四鋪作補間1朵,正脊、戧脊為琉璃雕作;底部為石基磚碹十字形通道,上面四周為壓條磚欄;上層為木製勾欄平座,上下座均有迴廊。這是新平堡最高的建築,也是新平堡標誌性的建築。玉皇閣內上層原有銅鑄玉皇像一尊,傳說黃金為內臟。下層有泥塑玉皇像一尊,東西兩側牆面繪眾神壁畫。玉皇閣不僅是新平堡唯一遺存明代邊塞城堡的代表建築,也是全縣明代7座玉皇或昊天或大奎閣的唯一遺存。在新平堡,明清之際,建有庵、廟、寺、祠、閣、殿等20多處,釋、道、儒乃至明清官員功德祠,明教(白蓮教)神殿都有,堪為邊塞文化集中城鎮之一,又兼有四百餘年對北方少數民族的貿易史,也是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和城鎮之一。而玉皇閣是這歷史的見證。

大橋村便行橋

雙成橋是清朝康熙年間,建築在大橋村東、西二座橋的總稱,座落在宣化府至大同府的官道上。這條官道明朝是北防抵禦蒙古部落南下的九邊重鎮中大同府、宣化府運送物資、傳遞信息的主要通道,也是明王朝北方遊牧部落開展茶馬布匹等邊境貿易的主要渠道之一。清朝是京城通往北方甚至是俄國的通道之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這兩座橋,尤其西橋,由於溝道是從南山而來,溝長洪水大,多有沖毀。毀而築,築而再毀再築。到道光九年(1829年)最後一次建成現在的便行橋和東橋。西橋為單孔敞肩石拱橋。橋拱石碹,橋身磚砌,橋面石鋪。西橋橋額有“便行橋”字樣。橋面兩側有石板欄杆,石杆21對,每根上端雕一個石獅,石欄板上有雕刻花紋。現在的便行橋僅村內使用,東橋成為大(同)張(家口)公路橋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