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夜店
多數是客觀的原因——這與英國的國家性格和資本主義屬性有關。
英國是一個有著憲政精神的國家,在13世紀時貴族就曾逼著國王簽訂了《大憲章》,此後多位國王一再重申《大憲章》的法律效力,使得英國的國家政治制度具有過度民主的特點。這也是英國第一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之一。這樣的國家性格,造就了現在的英國的平穩,也在歷史上使得英國錯失工業第一大國的桂冠。
作為人類工業革命的先發國家,英國依靠其國內工業蓬勃發展的勢頭,在1870年左右達到了鼎盛,其工業產值佔全球的32%。此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德國的發軔,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彎道超車,將國運賭在了新技術的投入和產出上,經過資本主義充分自由競爭的1870-1900年,世界各國分別進入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全世界能夠被瓜分的土地都被瓜分完了,1913年是資本主義最好的一個年份,世界各國之間貿易總額直到1970年才再一次達到。然而,到1913年時,在工業領域唱主角的,早已不是英國,而是後起之秀的美國和德國。尤其是美國,其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GDP分別在1894年和1910年超過英國成為了世界第一。美國之所以沒有上位,純粹是因為英國的政治影響力的慣性。
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階段是雖然是先發國家,但工業革命的結果,實際上是利用蒸汽做動力的中小型工廠居多。由於英國本土不大,發展快,因此英國的發展相對充分,國內勞動價格很高,資本家在國內投資面臨的用工風險和成本都直線上升,使得英國國內投資熱潮的降低。
與此同時,英國的殖民地國家和其他一些不發達國家的勞動力成本低廉,原材料豐富,且就地取材,這對資本家來說很具有吸引力。因此英國人在殖民地上的投資要比國內還要多,是當時世界的資本輸出國第一名(排名第二的是法國人)。英國人在1912年,殖民地投資的利潤總額是1.76億英鎊,因此英國被稱為“殖民地帝國主義國家”,英國在一戰前維持的繁榮是建立在對殖民地的剝削和壓寨的基礎上的。
英國殖民地體系內部的發展的不均衡,使得原有的技術設備,雖然比起美國、德國等後發的資本主義國家,有些落後,但是對那些不發達的殖民地國家來說,依然存在有代差的優勢。既然殖民地的投資依然能獲得豐厚的回報,那麼英國人投資新技術的迫切性就被降低了。
美國和德國因為自身的殖民地少,資本輸出的空間不大,相對只能在本國發展,而且沒有第一次工業革命留下來的廠房、設備、工人成本等歷史包袱,可以輕裝上陣,因此呈現出了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當時這兩個國家的工程師是最讓人羨慕的職業,被人稱為“電氣工程師”意味著高級知識分子,社會地位尊崇。美國和德國較好地學習了英國人的知識產權保護,國內的教育也偏重理論和實際結合,引發了新技術的井噴式發展,引領了生產力的大爆發。
英國對新技術革命的不重視,很快就體現在與德國進行的軍備競賽上的窘態。德國人更新換代的海軍艦船新技術使得英國原有的“無敵艦隊”基本都已處於落後狀態,英國海軍必須要進行整體換裝。在海軍軍備競賽中,英國吃力地維持著2:1的建造速度,只能把陸軍的發展交給盟友法國人。
所以,英國人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落後於美國和德國,最主要的原因是英國人擁有更為多樣的盈利選擇,新技術投入和開發相對於金融投資所產生的收益,只能被列為第二優先選項。在缺少政府的強力干預下,資本天生具有以更少的成本追逐更多的利潤的秉性,英國保守的自由主義,使得英國人在面臨新時代的進步時,總是顯得謹小慎微。這樣的國家性格,雖然在風雲際會時不具備大開大合的大國氣象,但也保證了國家基本穩定的傳承。
英國從第一工業大國的寶座跌落下來,我們能夠借鑑的經驗和教訓是: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金融必然會衍生出眾多的槓桿,使得資本盈利的地方從實業轉向了虛擬經濟。短期內的收益可以得到保障,而作為國家支柱的工業發展的更新迭代就會落後於時代。特朗普在推進的“再工業化”的施政目標,也是為了避免出現英國人的結局。
君無遠慮,必有近憂。
而知而行
英國作為率先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國家,曾經引領了技術進步的潮流。但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出現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英國在鋼鐵、電力、有機化學、電話、無線電和內燃機等新興技術及產業的發展卻相對滯後。儘管英國工程師率先發明瞭許多新興技術,但英國的企業家卻不願將這些新技術和工藝應用到生產中。無論在新興產業還是在傳統產業,英國的企業家對新技術均反應遲緩,態度消極。
19世紀末出現了幾個新興產業:電氣工程、化工以及汽車製造,但是英國企業家卻沒有意願投資於這些新興產業。
英國中上層階級普遍對工業化抱有敵意,對變革與創新持懷疑態度,傾向於維持現狀。不願更新國內的生產設備和採用新技術,由於更換新技術設備需要巨大成本,英國工業家寧願繼續使用蒸汽機等已有設備。當後起的國家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時,英國還在使用舊機器設備。在資本家看來,拆毀舊的還可以繼續使用的機器設備,換上新的機器設備是不划算的,這就阻礙了英國工業的進步。
還有就是英國作為當時地球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掌握了廣闊的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廉價的勞動力,即使在技術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英國資本家也能從殖民地獲得鉅額利潤。英國擁有廣大的海外殖民地,殖民地是資本投資的最好場所。殖民地人民生活水平低,勞動力便宜,原料價格低廉,工業利潤大。由於英國工廠現有的生產效率足以供給有限的海外市場需求,英國的企業家無須採用新興技術來提高企業的績效。他們依然停留在傳統的產業。相比之下,德國與美國投入了更多的資源到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新興產業,如照明、無線電、電氣等。在一戰爆發前,紡織品、鋼鐵與煤炭製品佔據了英國出口總收入的三分之二。但是這些出口產品的技術仍停留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水平,這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經濟最大的弱點。
隨著各國的貿易保護和殖民地的相繼獨立使英國的海外市場不斷萎縮,降低了英國企業家的出口激勵,進而削弱了他們投資新技術的意願。
英國企業家的消極態度削弱了英國在技術和產業領域的領先優勢,迫使英國將製造業霸權讓位給了新興大國。反觀美德,它們的起步較晚,但是他們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完成替換,且重視設備的更新,美國的產業集中度要遠遠高於英國。德國統一之後,德國企業也迅速擴大了企業規模並加強了市場集中度。相比之下,英國的大企業非常少,英國最主要的企業形式還是小型的家庭企業。而美國、德國作為後起之秀,採用最新技術要比英國方便許多。所以英國經濟被美德超過,英鎊地位被美元取代,大英帝國解體。主觀原因佔多數。
環球網
英國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越發變得落後起來,這主要是主觀原因造成的,那時候英國處在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對他們發展非常有利,但是,英國沒有抓住機遇,把發展機遇拱手讓給美國,大量的科學家、實業家,包括一些參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人才,都跑到美國去了。美國趁勢而上,把南北戰爭的損失奪了回來,使美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美國製造從那個時代興起。有代表性的物體有,航母、汽車、波音飛機、戰機、潛艇等,本來應該是英國稱霸世界,卻變成了美國的興旺發達,真的是有點說不清楚啊!
6353902879
主觀原因大,英國在經歷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到來之時,支撐其成為強國的客觀條件還非常深厚,英國之所以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開始衰落原因在於當時英國的那些大資本家,已經故步自封,他們從廣闊的殖民地中就可以獲取鉅額利潤,所以作為老牌的和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從主觀上就不願意去採用新技術和更新國內生產設備。
據統計,在19世紀末20初英國的資本輸出仍佔世界的第一位,19世紀中期英國的煤,鐵,紡織品的產量,仍超過美,法,德三國的總和。
所以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到來之時,英國的客觀條件仍是所有的國家中最好的,如果英國的那些大資本家自己願意去革命的話,英國決不至於落後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
小廖說歷史
主觀原因大。擁有遼闊殖民地的英夷精英階層,即使整天躺在床上,也會有鉅額的真金白銀進賬--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英夷國內的勞苦大眾,養肥了這邦寄生蟲!面對著似乎用之不盡的人間血汗,英夷的寄生蟲們樂不知憂、固步自封,不願投入資金和精力去投入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流中去,這是英夷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相對衰落的第一原因。(圖片源自網絡)
孤獨的人209381559
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動機,在十八十九世紀領導了世界工業革命,以蒸氣機為標誌的工業化,大大加速了社會的發展,資夲也藉機轉移危機,向不發達國家傾銷,英法荷等國家藉機釆用殖民方式從亞非拉國收購原材料,及貴重金屬,向這些國家傾銷工業產品,使他們嫌的盆滿缽溢,資夲的無限擴大澎漲的結果是崩潰,為了爭奪殖民地,帝國主義國家間進行爭奪戰,英國憑著近百年的積累,自以為世界第一,與美國進行了關乎國運的戰爭,結果大家知道英國大敗,元氣大傷,從此進入衰退期,反著美國作為帝國主義的新成員,當時稱美國是冒險家的樂園,各種思想向這裡彙集,因為是移民國家,它有很大的包容性,思想也活躍,於是許多知識分子向這裡匯聚,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大科家牛頓,生物學家達爾文,以及許多世界頂級科學家,成就了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由於英國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相對貴族還把持社會上層,在與美國戰敗後英國國力衰退,科學家大都遠涉重洋來到美國這個冒險家樂園,這就為美國繼英國之後成為世界佼佼者,第一次世界大戰,更大地消耗了歐洲的實力,英國變得更加衰弱,以至在二戰時不得不與自已的宿敵美國合作,競然以租借方式向美國舉債,打了一場不情願的戰爭,二場戰爭下來,英國成了舉債人,那裡還有能力引領世界經濟的前進,完全成了美國的玩偶和跟班。
因此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有主觀原因的整體處於收縮狀態,其次就是三場戰爭使英國更加衰弱。這是客觀因素。我看主觀因素為主!就是保守,吃老本,不思進取思想,再加上客觀因素推波助瀾,英國衰敗是必然的結果!
狼煙一九三一
所謂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應該是從美國南北戰爭之後開始的吧!這個是偶然嗎?為什麼是從那個時間點開始呢?而且,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發生地就是在美國!萬事萬物,皆有其根由!
美國相對於歐洲一直算是比較自由的,歐洲移民也源源不斷的湧入美國,其中包括大量的熟練工人和一些有想法有創造力的人,在那個時代,美國是讓一個歐洲底層人能夠大顯身手的國家,是讓發明家能夠全心全意的搞發明發財致富的地方!這些促成了美國經濟騰飛!
那麼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的相對衰落,就是因為這樣的客觀原因,有美國這樣的一個巨大的虹吸存在,人才都被他吸引走了!
帝國曆史觀察者
客觀的講,應該是客觀原因所致,即使表面上貌似是客觀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最早也源於英國,普遍認為英國不願意接受新技術或者新的產業,但卻忽視了當時英國綜合國力的絕對優勢,毫不誇張的說放眼當時全球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構成對英國的衝擊。
絕對領先的國家實力,在英國國內表現在商業界的思維固化,傳統的紡織業已經可以確保資本的充足利潤,國家和商業模式也相當流暢和成熟,那麼他們會出於守的心態而從事習慣性行業,這在一定邏輯上可以理解為必然的社會反應。
正如清朝後期,一樣的能接觸新的工業革命就是發展不起來,並不是主觀的不接受,而是客觀的既有產業已經足夠維持國家存在和發展,結果呢?讓英國人的大炮虐待了吧!
嘟嘟超
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相對衰落,可以說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其主要原因是英國是日不落帝國,擁有大量的殖民地,也就擁有了龐大的人口規模和龐大的市場,所以英國產品不愁銷路,且利潤可觀。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沒有哪個企業主會去主動進行技術更新,國家也不會想著產業升級,這樣就會使科研和新技術的發展失去市場需求,當然也會失去發展的動力,沒有市場需求的科研和新技術,是沒有意義的!
反觀當時其他的帝國主義國家,由於沒有英國的優越條件,所以必須加快發展,惟有加快發展才有生機,所以會加大對工業技術和基礎科研的投入。久而久之,就會最終超越英國,造成了英國成了相對落後的帝國主義國家!
這是個教訓,國家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對新技術和產業升級的追求,無論如何都要加大對科研的投入,不能安於現狀,不立足未來,不著眼長遠,終將會被世界拋下!
鬼影147951010
主觀還是客觀原因都有,二次革命中心已經遠離大不列顛本土,所以這是客觀原因!
主觀原因在於政府忙於擴張侵佔掠奪殖民,所以科技發展相對要落後於某些國家!
我個人覺得一個國家要想科技發達,那麼國家政府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也就是主觀原因大,政府必須重視科技,重視人才,吸引人才。重視教育,科教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