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院士:落实‘房子是给人住的’,让科技工作者无后顾之忧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民创新的时代,中国处在发展重大的转型时期,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后,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科技如何更有效的从自身发展推动原始创新能力,进而提高经济与社会结合的能力?如何把科技与经济产业发展有效结合,更好地解决经济和科技两张皮?如何更好地把科技与社会进行有效的结合?

智库发展之力在于人才,院士专家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科技创新人才。进入新时代,中国迎来了社会、经济、产业的高速发展和转型,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在致辞中指出,“我们急需一代人才,急需一批创新的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人才、面向世界的科技领军人才,是我们发展极其重要的内容。”因此,在探寻智库发展之道时,需要研究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生态,形成一系列有效的制度,支撑一系列重大的颠覆性技术、短板攻以及突破性进展,形成有效的经济与科技转化的组织机制。

“十八大以来,中央相继发布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纲领性文件,对于推动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体制机制改革的实际推进、营造创新环境的措施落地不够。”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认为,应对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创新环境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强化落实责任制,并将评估的结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在评估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意见,如进一步改革科技评价体系。

在改善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方面,杜祥琬表示,要重视建立稳定的人才制度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有法律和制度保障的常任制等人事制度,“通过社会治理,规范少儿的入学制度、发展普惠的养老服务业等,落实‘房子是给人住的’住房制度,积极探索新型激励措施,使广大科技工作者无后顾之忧地、高效专注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有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看来,当下的中国,最缺的就是科学文化,包括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行为模式、坚定的文化自信。“科技创新需要宁静的心态和不竭的精神动力,精神建设是我们科技队伍建设的灵魂,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文化保障。”对此,杜祥琬也认为,在新形势下要继续重视文化和精神建设,加强教育,使各级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具有高度的时代使命感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为实现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不懈奋斗。

论坛上,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结合浙江大学的探索与实践,讨论了如何完善构建高水平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他认为,应加强原始创新,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加强高端引领,加快构建若干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学术创新平台;加强人才驱动,让各类人才在最优的科研环境中实现创新作为。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要求我们牢牢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增强创新信心,抢抓战略机遇,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吴朝晖说。

据了解,论坛还将发布由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完成的《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指标》和《互联网人才发展报告》。同时将发起组建中国科技智库联盟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