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快速人群分类法在预防和消除社交安全风险方面的应用

伴随着人类社交圈的扩大,每个人接触的人会越来越多。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互联网上,你不知道电脑那边跟你下棋的是人还是阿尔法狗。同样,生活中两个陌生人因为某件事产生交集的时候,四目相对的那一刹那,你不知道对方是一个正常人还是一个神经质。

当你遇到的是一个有精神问题的人的时候,你就不能用正常人的思维来处理,否则那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在开玩笑。我们做这样一个论述是基于我们潜在交往(不仅仅是主动交往、还包含被动,有时候你不找他,他也会找你)的对象太多,从概率上讲,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中遇到几个有精神问题的也是正常现象。和正常人交往100次10000次你可能都不会有生命危险,但是你跟非正常人交往一次就可能有危险。因为你不知道那个非正常人的出牌逻辑。

我们先看几个例子。

2016年1月16号下午,美国亚利桑那州一中国女留学生在等红绿灯时被一美国白人女性追尾,女大姐下车后不问青红皂白便开枪射击,女留学生想跑没跑成,抢救无效去世!后经证实该女性有抑郁症表现。

2018年5月6日,一空姐在郑州搭乘滴滴顺风车时被滴滴司机刘振华杀害,时候经证实,刘振华平时有暴力、偏执、抑郁表现。

2018年5月网络报导,杭州一女子花1.2万元打车到北京,事后家属投诉,称女子患有精神问题疾病,要求退还部分车费。

2012年,临沂一女教师在小区撞倒一女孩后装疯卖傻、裸体阻碍救护车救援,最终导致女孩抢救无效死亡。事后家属称肇事者有精神疾病申请鉴定,结果法院也是按照有精神问题进行判定的,但是很多网友通过分析事件经过,对结果依然提出了质疑。

大家在网上一搜,因为精神问题而杀人的比比皆是,可以说我们时刻都处在危险中。这个社会中,的确有一些人心理是不健康甚至是异常的,一件不经意的小事都有可能引爆对方,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就要谨言慎行,加强防范。


当大家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以后,我们就要有针对性的采取策略了。在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谨言慎行,在我们不知道对方是否有精神问题的前提下,我们尽量不去引爆他。中国有很多流传很久的处事哲学,比如: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这都是以退为进的思想。眼前我们看似退后了,但是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前进了一步呢?难道非要鱼死网破,互相伤害才是我们 要的结果吗?

另外,我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多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大家不妨多看一些心理学的理论。站在安全防范的角度,笔者推荐大家看一下关于异常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这样你会了解到原来社会上有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原来那个路怒症的司机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原来隔壁经常对老婆家暴的邻居有冲动型人格障碍,原来小区里整天穿得不伦不类的那个女的有异装癖,原来那个时而欢快,时而抑郁,思维浮想联翩的女孩有双向情感障碍,原来···有那么多的心理异常的人。

当你开始去了解他们的时候,你就会慢慢明白,当跟他们狭路相逢时,你就会告诉自己,我何必跟他们争强好胜呢?当你学会了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处世哲学后,你的人生就会少很多勾心斗角和羁绊。

当大家有了以上的认识和一定的心理学基础后,慢慢学会察言观色和行为分析,很快就能判断出对方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我们一旦判断出对方的心理异常(比如偏离、冲动、暴力等类型)存在社交危险的时候,这时候就要更加小心了。